福建省厦门市厦外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厦外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4 14:43:38

文档简介

厦外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中国24节气的排列顺序和时间间隔判断,小暑和大暑为夏至日之后的连续两个节气,每15天一个节气,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则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大暑的日期为7月23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图中两节气期间,梅雨基本结束,A错误。浙闽丘陵茶树萌发时期应出现在春季,而图中两节气期间为盛夏,B错误。图中两节期间,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因此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正确。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地球大致刚过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慢,时间向后推移,地球逐渐远离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应渐快,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述的是春天情境,与小暑和大暑的夏季景观不同,排除A。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描述的是谷雨时节的境像,排除B。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描述的是寒露时节的情境,排除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夏日忙碌的情境,与小暑和大暑表示的时期相似,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间间隔,这就是近点年,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约为365.25964日。而我们使用的阳历采用的回归年为365.242193日,两者不同导致每年地球位于远日点的时间有差别,目前地球位于远日点日期约为7月4日~5日左右。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夏威夷岛约位于155°W附近,与120°E相差约275个经度,所以两地地方时相差约18小时20分。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越往西时间越晚,所以夏威夷较北京时间晚18小时20分。飞机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5:30从广州起飞时,夏威夷岛机场地方时约为11:10。经过7小时的飞行,下飞机后又花费约30分钟的时间赶到临近机场的海滩上,此时夏威夷当地时间约为18:40,看到一轮红日悬挂在海面上,因此该景观为日落景观。由于夏威夷岛位于北半球,当地时间18:40日落,应该是北半球夏半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附近椰子树的影子朝向东南。故选A。
【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杨先生赶到临近机场的海滩上时,看到一轮红日日落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则说明杨先生应该是降落在科纳国际机场。夏威夷岛东北方向是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形成了热带雨林,因此该目的地最可能位于降落机场的东北方向,C正确。故选C。
【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①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②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答案】5. B 6. B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合肥市5月4日-6日气温降低,出现多云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故B项正确。A项,暖锋过境气温升高。故A项错误。合肥市距海较远,受台风影响小。故C项错误。5月份气压带没有明显北移,合肥所在地区不受副高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春如四季指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合肥市春季天气状况变化剧烈。①项、②项,春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气流运动强烈。故①②正确。③项,天气变化剧烈,气流运动速月大。故③错误。④项,春季冬季风和夏季风转换,气流运动情况复杂,易出现极端天气。故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相关知识。根据表格的数据变化可判断是冷锋过境造成。
【答案】7.A 8.C
【解析】7.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冰面辐射冷却引起斜坡高处近表层空气温度下降、密度增加,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坡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下降风。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地面降温剧烈,斜坡高处近地表空气温度下降,密度增大,形成下降风,故A正确;阴天的夜晚,云层较厚,冰面辐射弱,大气逆辐射强,因此降温较弱,故B错误;晴朗的白天和阴天的白天,地势较高的位置,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不易形成下降风,故CD错误。答案选择A。
8.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下降风受重力作用应沿斜坡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但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沿坡面斜吹,即风向不与等高线垂直。结合图中最大风频为偏正东风,再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判断气压梯度力应自东南指向西北,气压梯度力与等高线走向垂直,即斜坡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面朝向西北,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选择C。
【答案】9. B 10. 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大陆西岸;最冷月陆地温度比海洋低,由最冷月等温线判读可知,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判断是北半球;由表格中水库水量盈余率可知,该地冬季盈余率高,降水多,是地中海气候。选B正确。
【10题详解】
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降水少;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由表格数据可知,9月到次年3月盈余率大于等于1,说明10-次年2月水库储水增加,3月达最大水量;4-8月盈余率小于1,水库储水在减少,9月达最小水量。选D正确。
【答案】11.C 12.D
【11题详解】
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人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也是增多的,但是结合选项符合的只有8月,其他选项则相反都是支出大于收入。故本题选择C。
【12题详解】
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人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③④正确,故本题选择D。
13.C 14.D 【解题流程】
【参考答案】15.A 16.C
【试题解析】
15.咆哮的西风带位于中纬度,60°S从德雷克海峡中部穿过,北部受西风影响更显著,平均风速较南部大,A正确。狭管效应指峡谷的风速更快,德雷克海峡南北两岸均为大陆,南北部狭管效应无明显区别,水面宽阔程度差别不大,BD错误。德雷克海峡不受副高控制,C错误。故选A。
16.风浪大不易结冰,南部风力较小,水流较慢,利于海水结冰,①正确。气温与结冰与否关系密切,而与降水量无直接关系,②错误。德雷克海峡南部纬度更高,水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海水易结冰,③正确。西风漂流为东西向流经德雷克海峡,南北部洋流性质无差别,④错误。综上,故选C。
17. (22分)
【答案】(1)影响:使湖风减弱,陆风减弱。原因:由于植被增加,白天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减弱;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3)夏季水温分层显著,秋季水温分层不明显。(2分)夏季青海湖表层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加上夏季风力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分层显著;(6分)秋季风力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分层不明显。(3分)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湖陆风、青海湖风沙入湖的现象和沙堤的形成原因、青海湖夏秋水温分层现象。侧重对事物的形成过程的探究,突出了地理事物的区域性、综合性,凸显了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本题组难度较大。
【详解】(1)湖边植被增加,植物蒸腾作用加强,空气湿度增大,白天陆地升温减慢,减弱了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使得湖泊吹向陆地的湖风减弱;晚上,有植被的陆地降温减慢,湖陆之间的温差减小,使得从陆地吹向湖泊的陆风减弱。因此湖泊周边植被增加将使湖风减弱,陆风减弱。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青海省湖滨的沙丘主要集中在湖东平原,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该地区主要盛行西北风,当水位降低,裸露地表的泥沙被西北风携带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时速度减慢,泥沙逐渐沉积;水下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沙堤,不断增高,当湖水水位降低时,沙堤最终露出水面。
(3)夏季,青藏高原阳光强烈,水面获得太阳辐射强,表层水温升高快,底层升温慢,加上夏季风力较小,湖水上学扰动较小,水温分层显著;当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湖水上下层扰动加剧,表层和底层湖水交换增多,水温分层不明显。
【点睛】沙堤,指由于河岸或湖岸地区水深突然减小,水流受到河岸或湖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挟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积下来。多分布在河岸地区。有河岸沙堤、江心洲上的沙堤、天然堤等类型,均属河漫滩微地貌。
18.(20分)
【答案】(1)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7月融雪补给锐减;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
(2)布伦托海的水位升高,库依尕河由流入布伦托海变为倒流吉力湖,吉力湖盐分来源增多,而盐分无法排出,盐度升高。
(3)通过生态补水,湖泊水量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避免因湖泊萎缩而导致的盐碱化和土地沙化。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陆地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以及跨流域高山流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乌伦古河发源于阿尔泰山东段,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山地地区气温较低,降水以降雪形式存在,5、6月份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补给河流,河流水量增大,形成汛期;7月季节性积雪融化殆尽,融雪补给锐减,河流补给量减少,河流水量减少。同时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河流水量减少。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布伦托海的补水前的水位低于额尔齐斯河和吉力湖,正常情况下,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河水都会流入布伦托海,即吉力湖水通过库依尕河注入布伦托海。当引额尔齐斯河水入乌伦古伦,首先使布伦托海的水位升高,库依尕河由流入布伦托海变为倒流吉力湖,吉力湖盐分来源增多,而盐分无法排出,盐度升高。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1970年人们开挖了渠道,引额尔齐斯河水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获得额尔齐斯河的补给,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可知,通过生态补水,湖泊水量稳定,生物的栖息地面积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湖泊面积稳定,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湖泊面积稳定,避免因湖泊萎缩而导致的盐碱化和土地沙化,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19.(10分)
不合理。该地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业发展受限;
开垦农田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缩减鸟类繁殖和栖息地,威胁鸟类生存、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合理: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收入,促进就业)厦外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计 48 分)
微信中的创意中国 24 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下图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 读图完成 1~2 题。
1. 图中两节气期间(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雨季 B. 浙闽丘陵茶树萌发
C.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D. 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2. 下列描写的是图中节气期间景色的是( )
A.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 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
C.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D.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广州(113°E)的杨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休假,飞机在北京时间 5:30 从旭日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经过 7 小时辗转飞行,在岛上机场降落,下飞机后又花费约半小时的时间赶到临近机场的海滩上,正好看到一轮红日悬挂在海面上。图为夏威夷岛机场分布图,读图完成 3~4 题。
3. 杨先生赶到临近机场的海滩上时,附近椰子树的影子朝向()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4. 杨先生计划第二天前往岛上奇特的热带雨林探秘。该目的地最可能位于降落机场的( )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2019 年 5 月初,合肥市(31°49’N,117°13'E)经历了一次气温骤升骤降过程,市民戏称“春如四季”。下图示意 2019 年 5 月 2—6 日合肥市天气状况。据此完成 5~6 题。
5. 5 月 4-6 日,合肥市经历的天气过程是因为( )
A. 暖锋过境 B. 冷锋过境 C. 台风过境 D. 副高控制
6. 合肥市“春如四季”的原因是春季( )
①我国南北温差大②我国南北气压梯度大
③大气运动速度慢④冬季风和夏季风转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在坡度较大的冰面上,冰面辐射冷却引起斜坡高处近表层空气温度下降、密度增加,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动从而形成下降风。我国中山站坐落在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图 3),常年盛行下降风。图 4 为某年 1 月 18~19 日中山站风向玫瑰图(图中 0°表示正北)。读图完成 7~8 题。
7.中山站下降风最可能出现在( )
A.晴朗的夜晚 B.阴天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阴天的白天
8.推测中山站附近冰盖斜坡坡面朝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图为某区域略图,表为图示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读图标完成 9~10 题。
9. 根据图标信息,判断该地区位置及气候是( )
A.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 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 D. 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10. 关于图示水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4 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B. 3 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C. 6 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D. 9 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 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11~12 题。
1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 月 B.7 月 C.8 月 D.10 月
12.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 7、8 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雨量大 ②雨量小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奧赫里德湖面积 348 km2,湖面海拔 695 m,平均深度 144.8 m,湖水透明度 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 275 km2,湖面海拔 853 m,平均深度 18.7 m,湖水透明度 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 13~14 题。
13.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14.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德雷克海峡地处著名的“咆哮的西风带”,平均风速自南向北增大。科考发现: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近几十年来该海域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海冰周期性变化阻滞海水流动,对秘鲁寒流强弱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据此完成 15~16 题。
15.德雷克海峡北部平均风速较南部大,主要原因是北部( )
A.受西风影响更显著 B.狭管效应更明显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短 D.水域面积更宽阔
16.德雷克海峡海冰集中在南部,主要原因有()
①风力更小 ②降水量更大③盐度更低 ④寒流流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二、综合题:(52 分,共 3 小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去。(22 分)
材料一:青海湖(图 a)区盛行西北风,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图 b)。青海湖区沙丘主要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
材料二:青海湖水温分层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表层水温平均为 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
(1) 指出湖边植被增加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 分)
(2) 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沙堤的成因。(8 分)
(3)说出青海湖夏、秋季节水温分层现象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 分)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乌伦古河(下图)发源于阿尔泰山东段,汛期出现在 5、6 月份。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指内流河河口终点的湖泊),湖体分两部分∶北为布伦托海,南为吉力湖,沟通两湖的水道称库依尕河,为长约 10 千米的沼泽地。1970 年人们开挖了渠道,引额尔齐斯河水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获得额尔齐斯河的补给,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与 5 月相比,分析乌伦古河 7 月径流量较少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补水工程建成后对吉力湖盐度的影响。(8 分)
(3)说明补水工程建成后对布伦托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6 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扎龙湿地因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它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的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湿地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下图为扎龙湿地位置图。
有人建议将扎龙湿地开垦为农田,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给出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