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一方面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论述历史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
2、史料实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做到“论从史出”。
3、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探讨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4、时空观念:一方面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路线图和时间线;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图片、史料和视频介绍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入侵与中国人的反抗,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的一条主线之一就是入侵与反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从课程安排上属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共分为三个部分: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实际上就是在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四个大的知识点。而我将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人物线索,1820、1840、1860三个时间节点为时间轴,将教材整合为三个部分:从“1820前后:两个平行世界”到“1840前后:两个世界的碰撞”再到“1860前后:两个世界碰撞的加剧”。从而带领学生学习掌握这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并通过设计两道探究题和一个视频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由于本节课我涉及到很多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尚未学到世界史,所以关于世界史部分更多的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从而考察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而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完明清史,所以更为熟悉。由于学生整体成绩为普通,所以整节课设计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深入去讲,只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深入分析。
四、高考分析
两次鸦片一课属于高考的重点。此前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出发考察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条约内容、影响。但从新高考来说出现了三点新的变化:第一就是更注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察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深入理解;第二就是更注重从微观角度入手考察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一个详细掌握。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一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并对一些历史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另一方面在细节上尤其战争经过进行一个较详细的解读。第三就是不仅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将其与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考验学生时空观的养成、基础知识的整合、历史阶段的对比。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构建两次鸦片战争的整体知识框架,尤其是让学生牢牢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双重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
1、课前通过导学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大体基础知识点和框架。
2、课上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PPT更多的是史料、历史图片和地图,以及播放影视资料)。另一方面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3、课后通过习题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七、教学过程
导课
1840年2月10日,一场盛大婚礼在英国圣詹姆斯宫举行。婚礼双方分别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婚礼上维多利亚女王身穿一袭白色婚纱,而这在19世纪的欧洲并不多见。维多利亚女王选择白色婚纱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蕾丝花边。因为当时英国的蕾丝制造业正在苦苦挣扎,维多利亚女王想要借助自己的婚礼为这一行业注入全新的活力。当阿尔伯特亲王步入婚礼殿堂时,乐队响起了非常应景的伴奏旋律“看,征服者来了”。显然阿尔伯特已经征服了维多利亚女王的芳心,而4个月之后这位女王将带着她的商业帝国梦踏上另一条征服之路。而这次她要征服的是一条日趋年迈的中国龙,而当时中国的道光皇帝浑然不知一场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已经来临。
正课
1、先找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掌握条约内容,并尝试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解释。
(2)探讨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就是入侵与反抗,培养家国情怀。
2、最后老师强调:本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带给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在此过程中培养大家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的能力。
(一)1820前后:两个“平行世界”(请同学们根据昨天下发的导学案,总结中英两国1820年前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方面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
英国
材料一:1820年1月,维多利亚公主的父亲去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而一周后她的祖父英王乔治三世去世,乔治四世以长子的身份在得到议会认可后继承了王位。按照君主立宪政体的规定,时任首相罗伯特·詹金逊按照惯例代表政府形式上向新任英王汇报国家情况。
1、政治:君主立宪政体(学生回答)
材料二:1819年8月,瓦特去世,这一年恰是维多利亚出生,仿佛是历史的交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使英国步入蒸汽时代,而这又将推动着全新的维多利亚时代。同一年李嘉图成为了英国下院议员,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2、经济: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学生回答)
材料三:1819年6月,亚当斯出生于英国后毕业于剑桥大学,专注于天文学和数学,并最终发现了海王星 ,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1821年2月,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济慈去世享年25岁,其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爱与美是其毕生的追求。
3、思想文化: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回答)
材料四:1819年9月,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去世,他曾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与英军合力击败了战神拿破仑。两年后1821年英国人的老对手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去世,他的近代军事思想尤其是火炮的应用影响了整个欧陆。此时英国已成为全欧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海军。
4、军事:坚船利炮(学生回答)
材料五:1820年英国的殖民地已经遍布六大洲。1820年1月,英国皇家海军舰长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发现了南极洲。
外交:殖民扩张(学生回答)
中国
材料一:1820年7月,嘉庆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道光皇帝登基,成为了大清第八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其即位后不久就改组军机处,裁撤了年老体迈的领班军机大臣,巩固自己的皇位。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学生回答)
材料二: 1819年7月,黄河水在河南兰阳等地溢出。不久,黄河大堤部分出现决口,上万顷良田被淹。嘉庆帝闻报后,命户部发银一千一百余万两,筑坝修堤,抓紧恢复百姓农业活动。1821年道光皇帝下诏令对大商帮加征茶税、盐税。
2、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生回答)
材料三:1820年,徐桐出生。后师宗宋儒成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并通过层层的科举考试,最终官至内阁大学士,甚至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但对西学极度排斥,反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不接受任何外来事物,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3、思想文化:传统理学束缚思想(学生回答)
材料四:1821年初,清廷筹划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八旗生计,指驻防京师及各大城市的八旗兵不用训练,主要靠朝廷所发的粮饷生活。虽经多方筹划,仍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同年天津大沽炮台的6门火炮因年老失修报废。
4、军事:装备落后,训练废弛(学生回答)
材料五:1820年2月,越南阮朝开国皇帝阮福映驾崩。他于1802年统一越南建立阮朝,并遣使向中国清朝请求册封,嘉庆帝赐封国号为越南。1821年道光皇帝下旨,再次要求加强对广州十三行夷人管理主要内容:不许夷人在广州过冬;夷人在广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馆;禁止夷人雇请民人传递信息;严禁夷人进入中国内地,夷人不得带妇番。
5、外交:闭关锁国,天朝上国(学生回答)
总结归纳: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对比(找同学进行最后的总结归纳)
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文明;衰落的封建社会 农业文明
两个“平行世界”间的时空隧道·茶叶与鸦片
(二)1840年:两个世界的碰撞
碰撞的动因
维多利亚女王酷爱喝下午茶,在其推动下,英式下午茶进入全盛时代,其不仅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在工人阶层中也传播开来。导致英国对中国的茶叶需求巨大,而中国则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的商品需求量小。(老师引导)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归纳造成碰撞的直接动因(找同学回答)
材料一:1780到179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1800到1810年则达2600万两,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贸易开始向相反一端倾斜:1831年到1833年间约有1000万两从中国流出,而且这种逆差进一步扩大。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4000
12576
20331
35445
40200
7889
)材料二:英向中输入鸦片激增表
材料三:1839年林则徐受道光之命到广州主持禁烟。林则徐写了一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要求女王放弃鸦片贸易。
材料四: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朕正密切注意英商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引起双方通商关系中断。4月国会对是否向中国出兵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
(1)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英国利益
展示一组英国工业革命的图片(老师引导,同学们一起说)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
碰撞的火花(老师通过地图、故事的方式,围绕入侵与反抗的主线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
入侵
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进攻中国。第一阶段:1840-1841年
广州—厦门—浙江定海—天津大沽口—和谈《穿鼻草约》
②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想要扩大侵略。1841年8月,英军再次北上。第二阶段:1841-1842年
广州—厦门—吴淞—镇江—签订《南京条约》
(2)反抗
①1841年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年逾六旬的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人数低于对方,面对猛攻,仍死守阵地。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
②1842年英军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岁的老将陈化成一直与侵略军对击。两江总督牛鉴主张议和,但陈化成誓与阵地共存亡,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阵地,最终英勇牺牲。
③三元里抗英,人民自发保卫家园
3、碰撞的裂痕(中国)
(1)签订《南京条约》(找同学进行填空)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 2100万银元 加重人们负担 激化阶级矛盾
开阜 五口通商 (广、厦、福、宁、上) 打开中国市场 便于资本主义商品输出
关税 中方关税需与英方商定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注:①1843年又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②1844年中国又先后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
《中法黄埔条约》,美法两国取得了和英国在华一样的特权。
在此老师解释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含义
A、领事裁判权:指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实际上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等方面最优厚的待遇;单方面;一体均沾。
(2)冲击与反应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冲击——反应”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运用“冲击和反应”模式,解释为何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找同学回答)
(1)冲击
①政治上
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社会矛盾变化:在原有阶级矛盾上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旧民主主义的开端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③外交上: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
反应
思想上:地主阶级改革(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人物 著作 特点
林则徐 《四洲志》《华事夷言》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评价 ①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利于推动此后洋务运动发展
②没有实践;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冲击与思想上的反应
↓
转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三:但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小组合作探究一: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是否赞同此观点,并运用以上材料和基础知识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并找代表回答
老师进行最终答案的展示及讲解
不赞同 理由:
①不符合史实。中国真正开启近代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改革派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并未实践。且清朝高层统治者依然封闭、愚昧与腐朽。
②混淆了主观故意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区别。鸦片战争虽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也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对于中国来说是被动的,对于英国来说也并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客观造成的结果。
③混淆了正常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野蛮的殖民入侵之间的区别。鸦片战争本质上是一场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一方面使得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了人民负担,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威胁生命安全。
4、维多利亚时代的来临(老师知识拓展)
鸦片战争后的英国继续发展。1851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积极筹备下,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向全世界展现英国世界工厂和经济霸主的地位。1857年,英国取得了世界上最重要航道之一的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一步便利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维多利亚时代已经到来。
(三)1860前后:两个世界碰撞的加剧
加速碰撞的因子
(通过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碰撞加剧的根本和直接原因,同学回答)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近十年的时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鸦片贸易也没有较大增长。
材料二: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要求,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美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老师通过两幅图片简单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3)导火索: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
2、碰撞的硝烟:(老师通过地图、故事的方式,围绕入侵与反抗的主线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
(1)入侵(英法联军+美俄“调停人”)
①第一阶段1856—1858年:广州——天津大沽口——《天津条约》
②第二阶段1858—1860年:天津大沽口—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英法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
(2)反抗:第二阶段的大沽口战役中,在清军将领僧格林沁的英勇正确指挥下,毙伤敌军近500人,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3、碰撞的碎片(中国)
(1)《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
①开放包括天津在内的十一个通商口岸
(通过地图总结十一个通商口岸开放的特点,老师引导,大家一起说)
A、数量多;B、范围广;C、开始深入内地
(同学一起改错)
②内河航行权、通商口岸传教权(将“通商口岸”改为“内地”)
③鸦片贸易合法化
④允许各国在广州驻使(将“广州”改为“北京”)
⑤大量赔款(英法各800万两)
⑥割香港岛给英国(将“香港岛”改为“九龙半岛”)
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地区修建港口,并命名维多利亚港(老师介绍)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老师通过地图展示与大家一起填空相结合)
①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②1860年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共割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近代化
4、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老师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全方位发展。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加强了英国对印度的直接统治。而印度则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直接推动了日不落帝国的持续繁荣。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1861年狄更斯发表《远大前程》批判社会现实。英国已经迎来了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
小组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
材料二: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以上四幅图反映的是1845年、1150年、1790年、1876年四个年份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分别提取四幅图的有效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时间及反映的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征服世界手段有何不同?并分别从全球史观和革命史观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第一问(学生回答)
①图一:主要通商口岸为明州、泉州和广州。说明这是1150年,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②图二:主要通商口岸只有广州一处。说明这是1790年,清朝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③图三:通商口岸分别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说明这是1845年,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
④图四:通商口岸增加了汉口和天津。说明这是1876年,二次鸦片战争后十一口通商
第二问(学生回答)
①不同:掠夺原料、商品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武力征服、霸权主义
②全球史观:使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③革命史观: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去了深重灾难,引发了其反侵略斗争
(四)民族之泪
1、形式:通过播发2分钟的关于圆明园的复原视频,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结语: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以一场英国的婚礼开始,一场中国的大火结束,反映近代以来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命运,也告诫我们要时刻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只有让自身不断强大,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重点回顾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带给中国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的问题。而且也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