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湘江战役…,还是在作战成果方面,都创造了历史之
最”表述有误,从原文“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场血战”可看出。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叙事结构将变得单一起来,也就无法通过历史关照现实”
推断有误。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只是写出了火炬传递的地点是在红军长征的出发
地,并没有突出长征精神的引导意义,所以它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4.①将宏大历史场景和具体的事件细节有机结合起来,融历史和现实于一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②在对具
体事件的描写中刻画人物形象,力求情真意切。③恪守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不虚美,不隐恶,保持严谨的
写作态度和科学的创作方法。(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答题区间在题目当中已做出提示,材料一
摘编自刘金祥《妙笔华章祭忠魂》。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依次可概括出答案。
5.示例:同学们,相信你已为红军将士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而振奋不已,相信你已为那用鲜血祭奠信仰的壮丽
史诗而慷概激昂,相信你已读懂了长征蕴含的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那么,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它,让它成为
复兴中华征途上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吧!(总结指出长征的重要意义,2分:指出要落实长征精神于日常学习
和生活中去的,2分:语言不得体,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目要求为“红军长征”图片展写一个总
结语,内容要兼顾材料内容和题目要求,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田宏对江明老师的尊重发自内心”错误。
根据后文田宏很长时间不去看望江明,以及他对待耿淑春的态度可知,田宏对江明的“尊重”,是想借助江明
达到升官的目的。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可见耿淑春在指导田宏绘画方面不称职”分析有误,原因应
是田宏心思没放在绘画上。
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扶助田宏担任县美协主席、引荐田宏拜耿淑春为师、同意推荐田宏担任市美协副主席
等情节中,江明都起了很大的作用。②衬托人物。江明的潜心艺术、唯才是举和田宏的溜须拍马、逢场作戏
形成了反差,进一步突出了田宏“变色鸟”的形象。③揭示主旨。小说的结尾,江明想起“变色鸟”,并认为田
宏就是一只“变色鸟”。田宏的“变色”,江明是见证人,也是当事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方面来探究
9.①“变色鸟”善于变换着羽毛的颜色来伪装自己,文中的主人公田宏就是一只善于伪装的“变色鸟”。②田宏
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极力伪装自己,讨好能提拔他的人:而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尊重甚至诋毁曾经有恩于
他的人。③讽刺了生活中惯于溜须拍马、逢场作戏的一群人,揭露出他们的丑恶嘴脸。(每点2分,意思答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作用的能力。该题要求由表人里、由此及彼,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
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一个“爱”意为“怜惜”,第二个意为“喜好”,意思不同。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魏与秦历史上交战七次”有误,文中是说“从林军以至于今”。
13.(1)如果取道河内,背着邺城、朝歌,横渡漳水和滏水,而在邯郸的郊外与赵军决一胜负。(关键点“道”
“倍”、“绝”和状语后置句各1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172B·高二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场血战,是一
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英雄史诗。作家曾平标以一种历史责任、现实担当和作家良知,直面、正视
和深度发掘湘江战役的历史,在报告文学《向死而生》中冷静、从容、客观地描述了80多年前那
场惊心动魄的激烈鏖战,以七个章节全景式复盘了整个战役的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一个广
阔而特殊的历史空间。
《向死而生》采用历史时空和现实情境相互切换的叙事结构,运用宏大历史场景与具体战斗
细节互相交替的创作手法,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通过情真意笃地回首湘江战
役的历史过程,通过激情昂扬地叙说红军将士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通过挚诚至切地书写桂北
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当下故事,集中诠释了以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无限忠诚、勇于担当为
核心的湘江战役精神,真切表达了八桂儿女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和敬畏之意,深刻阐发了“革
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这部带有史传意味的报告文学,是一部用鲜血祭莫信仰的壮丽史
诗,是一幅用历史关照现实的精神图谱,以细膩的描写、周详的铺陈、深彻的抉发,将沉积于历史
深处的血色记忆打捞出来,在讲述宏观战事大背景的同时,以细腻笔触复原和塑造了诸多红军
将士的英勇形象和超拔风采。
《向死而生》是一部用忠诚诠释信仰、以担当凭吊英灵的文学力作,作者恪守正确的党史观
和历史观,采取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秉持向红军英烈敬仰和致意的度诚态度,查阅和研读大
量党史、军史、革命战争史和众多长征先烈的档案史籍和文献资料,以此重温和感受湘江战役的
慷慨悲歌,进而搭建起三十七万字的鸿篇巨构。为了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作者以田野
调查方法丈量湘江两岸、桂北大地,实地寻访众多红军的后人、烈士遗骸收殓人员、遗址遗存保
护者、党史专家以及当地村民,认真倾听和悉心记录当地干部、村民和史志工作者的回忆和介
绍,为撰写作品积累了大量权成素材和丰赡的一手资料,体现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和科学的
创作方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英烈故事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我们阅读报告文学《向死而生》,回眸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17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