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2教学课件+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草原》(2教学课件+1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1 20:43:23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听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毯 渲 勒 吟 迂  
蹄 貌 拘 羞 涩  
偏 涯 鄂 襟 跤我知道毯 tǎn (毛毯、地毯)   渲 xuàn (渲染)      勒 lè(勾勒、勒索、勒令) 吟 yín (吟诗、呻吟)   迂 yū (迂回、迂见) 蹄 tí(马蹄、铁蹄) 貌 mào(礼貌、相貌、外貌)         拘 jū (拘束 拘留 拘谨)  羞 xiū (害羞 羞耻)    涩 sè (羞涩 发涩 艰涩) 偏 piān (偏向 偏听偏信) 涯 yá (天涯海角 一望无涯) 襟 jīn (衣襟 襟怀 对襟)跤 jiāo (摔跤)地毯、渲染、勾勒、迂回、
天涯、低吟、马蹄、礼貌、
拘束、羞涩、摔跤、偏西、
天涯、襟飘带舞、境界、
洒脱、一碧千里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洒脱: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勒蒙lè ( )lēi ( )mēng ( )méng ( )měng ( )勒令勒紧蒙人蒙受内蒙近义词:
清鲜(清新) 明朗(晴朗) 拘束(拘谨)勾勒(勾画) 奇丽(美丽) 目的(目标) 飞驰(奔驰) 
反义词:
洒脱(拘谨) 羞涩(大方) 团结(分裂) 迂回(径直) 明朗(阴暗)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
A、事情发展的顺序
B、时间的先后的顺序
C、按地点转换的顺序C地点转换的顺序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里蒙古包外告别草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草原景象。课文分两层,先写看到的草原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是怎么样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来写?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如何写这些景物的?划出相关的语句。(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形容_________,“千里”是指
_________,“一”是_______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草原______、_______
的特点。青草很绿草原很辽阔都和全碧绿辽阔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草原像绿毯.羊群像白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突出了草原的_________,小
丘线条的______,整个草原犹如一幅
________那样让人赏心悦目。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像在流动,富有生机辽阔碧绿柔美中国画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草原十分辽阔。)(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十分静寂。)(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划出表面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课件14张PPT。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草 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草 原小知识: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北京人。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1930回国后任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解放后,回国任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副主席。写了许多优秀作品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参观任务:1、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参观任务:123456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