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表形态的变化(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表形态的变化(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4 18:2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探究导入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问题探究
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
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
风力差异侵蚀作用
使得“女王”的颈部不断变细
设问1:读教材32页第一段内容,从能量来源,表现,及对地表形成的三个方面比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
影响
地球本身旋转能、引力能、热能
太阳辐射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破坏、搬运、堆积
凹凸不平
趋于平坦
科罗拉多大峡谷
流水侵蚀切割
板块碰撞、地壳抬升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设问2:读32页第2、3段教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将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有若干小板块,
板块漂浮于软流层以上,位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之处多火山地震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设问3:读33页图2-28,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边界类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设问4:读教材32-33页,归纳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及典型代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海沟
岛弧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
【情况一】碰撞挤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情况一】碰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科迪勒拉山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相撞处,往往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太平洋板块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洋板块
欧亚板块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情况二】张裂:裂谷或海洋
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陆上,由于陆壳较厚,会形成狭长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开始张裂
形成大陆裂谷
发育为海洋
温馨提示:
东非大裂谷不是六大板块间的交界,是六大板块中的非洲板块内部次板块间张裂形成。
【情况二】张裂:裂谷或海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洋上,由于洋壳较薄,岩浆会从海底涌出,冷却后形成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或“大洋中脊”。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设问5:读教材34页,归纳褶皱形成与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
背斜
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波状弯曲,基本单位是褶曲
向斜
核部
翼部
翼部
核部
翼部
翼部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但背斜也能成谷,向斜也能成山
为什么呢?
练习:完成35页活动题第一组题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背斜
核部
翼部
翼部
核部
向斜
翼部
翼部
【背斜谷的形成】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常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山的形成】
向斜核部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图中地质构造属于向斜还是背斜?
形成的地貌是山岭还是山谷?
设问6:背斜可以成山也可以成谷,如何加以判断呢?
向斜
背斜
可从岩层新老关系和弯曲形态上加以分析
右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4.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