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个人时代”
作文训练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的回信中说,“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他勉励广大青少年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对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切入,紧扣热点话题,强调个人进取与时代进步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给在冬奥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的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信中强调了新时代和青年追梦者的关系。考生应当思考,为何说“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新时代有怎样的特点?它为青年逐梦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与以往其他时代相比,当今时代的青年追梦有怎样便利的条件?青年应当如何利用这个好时代追逐梦想,不负青春?
习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也就是青年应当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不能眼界过于狭小,只盯着个人的梦想;“脚踏实地”“奋斗”则指出了青年实现梦想的具体做法。在当下,像苏翊鸣、谷爱凌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能够将个人的奋斗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而从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的梦想不能仅仅是个人私利,而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结合起来,我们应让自己的梦助力祖国的梦。
试题要求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对此,写作时,要把个人追求和祖国、时代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不能只谈其一。可运用例证法,充分论证时代发展需要对青年人的感召力,如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苦难、建立新的中国、使人民翻身做主人成为大的时代所需,于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辈辈革命者为了这个时代需要奋斗终生,终建立伟业;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也是新一代青年人的梦想,青年人应该在时代的感召下敢于拼搏,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可以列举很多当代青年的例子,像航天团队、疫情中的“90后”“00后”、重庆山火中的青年身影、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冠的“00后”等。
参考立意
1.以青春之梦,圆时代之梦。
2.贡献青春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3.与时代同频共振,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优秀例文
个人因与时代相连而绚烂
当苏翊鸣从打破了技术封锁、由国人自主研发的人工雪道上飞驰而过时,我不禁联想到,今天这个璀璨夺目的新时代就像一张巨大的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立体拼图,而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形态占据其中的一个部位,构成一幅画、一首歌、一支舞,创造价值,找寻意义和未来。
诚如总书记所言,因为总有追梦者,才总有新时代;因为有新时代,才能成就新青年。我们与时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仰望到步入,个人用奋斗的触角连接上时代的脉搏;从孤岛到大陆,青年以奋斗的姿态来助力民族的复兴。
暗里寻光者,拨迷雾见本质。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困境,但是获取像尼采所谓的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的强烈希望也未必易如拾芥。看向亮点,方能明确方向。将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脉搏紧密连结起来,就是前程的亮点。
立志常思品格,位卑不忘忧国。身处伟大的时代,倘若不能和民族复兴共赴一场信念之旅,恐怕就难以演绎出人生真正的精彩。或许在这个宏大的立体拼图中,我们自始至终都不能闪耀一瞬,然而让人生的“一路经行处”都留下时代的印记,走在与民族复兴之路一致的轨迹上,这就是对青春最好的致敬方式。
歌德曾说:“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戴钻饰的谷爱凌和“想吃辣条”的全红婵都是与我们年纪相仿的追梦人,她们由拼搏努力换取的精彩人生同时代浪潮紧密相连,她们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同等重要的青春。
与苏翊鸣不同,很多人各尽所能,也未必都能够各成其事。然而,青春的意义从来都与成败无关。像宫崎骏一样,像海明威一样,我们“可以接受失败,但绝对不能接受未奋斗过的自己。”当我们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潮流,成为其中的一朵浪花,就能有足够的胆魄相信,“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道不可生论,德不可空读。”青年人应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蛟龙入海,量子升空,这都是实干的成就,是无数中华儿女汗水的结晶,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首位“女一号”从进入这个行业起,就以在大屏幕下喊“一二三”为目标,她并不只是空谈,而是从每一个基层岗位做起,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这历史第一人。
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时代就是那根把珠子串联起来成就伟大国家的强韧而柔软的细线。伫飞云之楫,许有我之诺。有潜龙腾渊的志向,就会有绚烂的人生;有拼搏向上的青年,就会有闪耀的时代。
拓展阅读---人民日报时评
奋斗,和祖国同频共振
披荆斩棘,他们是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先行者;拼搏奉献,他们是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在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特殊群体荣获群体奖。其中大部分人已经离世,健在的老人也已白发苍苍。
今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章和证书。时光倒流近70年,20多岁的刘永坦和800多位青年师生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后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
上世纪50年代,为支持哈工大发展,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龙江,把青春挥洒在北疆大地上。
当年,这支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这批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工大工作、求学,他们之中不少人来自温暖富庶的江沪浙地区,气候寒冷、物资匮乏的北疆对他们而言挑战巨大。
窗外是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但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心是滚烫的。“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那些真切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年轻人干劲儿十足,都想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所理解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精神。”回首当年的艰苦岁月,中国钢结构最高成就奖得主沈世钊院士这样说道。
“国家有什么需要,我们就为国家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哈工大原副校长强文义回忆。
上世纪60年代,一批一批机电、土木、电气专业人才从哈工大走向哈尔滨电机厂、鞍钢、一汽……这就是哈工大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缘由。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陈光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我国首位进入国际制冷学会的空调制冷专家徐邦裕……“八百壮士”人才辈出,哈工大科研屡创佳绩。这里诞生了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
如今,“八百壮士”的精神继续引领着新一代哈工大人砥砺前行。哈工大有一项传统: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尽快成才。1957年,哈工大晋升首批13名副教授,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年轻的李家宝只有31岁。
这一优良传统传承至今。2012年3月,青年学者黄志伟从哈佛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来到哈工大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建设了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短短几年时间,黄志伟带领团队连续攻克3个世界生命科学难题,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我喜欢学校朴实厚重的感觉,来到这里马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黄志伟说。
明年,哈工大将迎来建校百年。一代代哈工大人践行“八百壮士”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一笔一笔写就辉煌篇章。
试题链接
语用试题训练
一、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另眼相看 栉风沐雨
B.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D.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另眼相看 筚路蓝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创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3.文中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懵了。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癌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癌病。难道稻癌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种出5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留学澳洲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2019年12月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曾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相关链接:
①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以“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已培养了840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以后为脱贫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递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
(中宣部评选“最美奋斗者”朱有勇事迹材料)
②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光明日报》 《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使让科学家感到棘手的水稻稻癌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B.朱有勇的研究成果有极强的实用价值,“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效益显著。
C.留学澳洲时,朱有勇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并且享受优渥的工资待遇,但他毅然回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D.林下种三七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技术,但朱有勇坚持让老百姓免费使用,这一技术让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生面试时,导师的问题是当时农业科学面对的一个难题,后来的一次田间考察给了朱有勇解决问题的灵感。
B.朱有勇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大学毕业后他就立下帮助农民的理想。
C.在院士指导班学成的近九百名学员,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带回家乡,成为一个个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D.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将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他是全国千万个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3.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朱有勇院士有哪些突出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一、1、C第一空,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
第二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改革开放的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澜壮阔”。
第三空,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把某个人(或某种人)看得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的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
第四空,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
B
A.语序不当,“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错误,要把“没有”放到“假如”后面。
C.结构混乱,“之所以”和“原因是”两个句式杂糅,不能连用,要去掉一个。
D.搭配不当,句子主干是“创业是原因”,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C根据前文“无数人命运轨迹”可知这里说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单独指成功者、奋斗者,排除AB;
“改革开放”经历了几代人,再根据“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可知,下一句应该是进一步解释的句子,排除D。
二、1.D.“林下种三七……这一技术让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让冬闲田变成致富田”的是冬季种土豆的技术。
2.B “因此在大学毕业后他就立下帮助农民的理想”说法错误。原文是“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可见这是他从小就有的志向。
3.①积极进取,学养深厚、研究成果突出。他求学期间成绩优异,工作后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两项研发技术获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②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两次获得高额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留学期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立志“科研报国”。③不忘初心,乐于奉献。从小时的理想到花甲之年主动请缨到贫困地区扶贫,始终保持初心为人民无私奉献。④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他主张“把论文写在大地”“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将自己的工作与农民的实际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成效显著。就地培养乡土人才,让这些学员回乡发挥了带头作用。⑤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他主动选择投身脱贫攻坚战的新战场,以坚韧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