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8: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书愤
南宋·陆游
教学目标
2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现技巧。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发爱国情感。
1
3
知 人 论 世
初 入 文 本

家国流离
初入
仕途
宦海浮沉
临终示儿
北伐献策
抗金
八月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家国流离: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出生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北宋灭亡。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北伐献策: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
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朝廷否决陆游所作的北伐计划《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
宦海浮沉:
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陆游被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
淳熙五年(1178年),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陆游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后被弹劾“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
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
抗金八月: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作《平戎策》。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临终示儿: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10年1月26日)陆游忧愤成疾,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 。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解 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初 读 诗 歌
整 体 感 知

初读诗歌,读懂诗意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懂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重读。 “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sài
shuāi bìn
zǎi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sài
shuāi bìn
zǎi
初读诗歌,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年哪懂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镜自照却早已是鬓发斑白。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和他不相上下呢!
知晓诗意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愤”为诗眼,奠定了高亢、愤慨的感情基调。
深 入 研 读
仔 细 品 味

思考1:抒何“愤”?
分析诗意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国家(义愤)
自身(悲愤)
国土沦陷
年老体衰
朝政(忧愤)
奸臣当道
思考2:请以颔联为例说说诗人为何“愤”?
分析诗意
此句写诗人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诗人采用列锦手法,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可能性,这就深刻表达了对主降的碌碌小人当权,一味投降不思收复中原的的强烈愤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思考3:分析如何书愤?
鉴赏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抒胸臆,道出辛酸与坎坷。
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与如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B、对比手法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A、用典明志
塞上长城
出师一表
艺术手法
课堂检测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书愤》中,“ ,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书愤》中,“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 ”(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 ”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 ” (愤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