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女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反映了周初期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为“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静女》一诗,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的有趣情景,它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展示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诗画场景,极具特色。
诗分三章。第一章写男青年赴约等候时的急迫心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章写恋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证爱情。女子以物相赠,表示深情。“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说当男子拿到赠物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小草光彩鲜艳,实在是太好了,使人高兴极了。”表面上赞美小草,实则又是赞美赠草的情人,颇有情趣地表达了深情。
第三章写的是女子在赠送彤管之后,又赠送爱情的象征——茅草,男青年更是异常惊喜。情人赠送的茅草,本来是微不足道之物,他却看得那么美丽、那么神圣,再次说明对女子的深爱,比“彤管有炜”更深了一层,进了一步。
全诗通过对男女依约相会和馈赠信物等情节的描写,把相会时那种天真、活泼、生动、逼真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从而表达了纯真的爱慕之情。
用笔简括,意在言外,是该诗又一特点。如写 “爱而不见”,写出了女子的天真调皮。“搔首踟蹰”,表现出男子的痴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仅显示出女子之美,也带出了男子之爱。简约生动,耐人寻味。
1.下列对《静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段写青年之真诚,第二段写青年之欢喜,第三段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解析:D “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错。“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
2.全诗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在关于女子外貌和动作的直接描写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诗句塑造了一个娴雅、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为了充分展现女子的美丽和娴静,全诗还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写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还没见到心爱的人,男主人公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此处借写男主人公的动作侧面烘托了女子的娴雅和美丽;还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女子的美丽、纯洁、调皮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才令男主人公为之着迷、爱之深切。
答案: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娴雅、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方法:①直接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的调皮、可爱,“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②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静女》中,通过动作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非常焦急的句子是“ ”。
2.在《诗经·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角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 ”,从中可见她顽皮可爱的一面。
3.《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和“ ”。
4.在《诗经·静女》中,对于女主人公送的礼物,男主人公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内涵,如对于“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 ”;对于“洵美且异”的荑草,男主人公认为“ , ”。
答案:1.搔首踟蹰 2.爱而不见 3.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4.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首句为标题,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等。《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有很多的兰花、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离故乡。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之人。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
1.下列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秀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却写对方,即不写此处写彼处。这样的写法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D.全诗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解析:B “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尚在远乡,表现了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诗歌写思妇采芳草赠所思之人而不得,游子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 , 。”
2.《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3.《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
4.《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答案: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4.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937—978),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开宝四年(971)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义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
1.下列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的手法,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解析:B “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错,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析:本词是一首亡国之作,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后的深重的愁绪。而在手法上,则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水”喻愁,形象生动。
答案: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有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 。”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无限感慨,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人、物对比,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和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鹊桥仙(纤云弄巧)
鹊桥仙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偏修官等职。北宋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暗度”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佳期如梦”,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此句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亦有无限辛酸眼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彩很浓的议论,与上阕的议论遥相呼应,整首词上、下阕结构一致,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了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1.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B.“两情若是久长时”两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阕写假期相会的盛况,下阕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解析:D “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错。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神仙情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2.“忍顾鹊桥归路”中的“忍”字好在哪里
解析:首先要解释“忍”字的含义,即“岂忍”“怎忍”,然后分析用“忍”字在表情达意方面带来的好处。
答案:“忍”:怎忍,岂忍。全句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呢 用一“忍”字,语意更加委婉,“忍顾”实乃不忍回顾之意,因为相逢太短暂,意犹未尽,不舍分离。“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的两句是:“ , 。”
2.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 , 。”
3.《鹊桥仙》(纤云弄巧)中“ , ”两句表达了词人独特的爱情观。
4.《鹊桥仙》(纤云弄巧)中,“ ”照应“银河迢迢”,即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 ”写七夕佳期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答案:1.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4.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