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含解析)2021-2022学年宁夏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含解析)2021-2022学年宁夏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22: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关于诗中人物的描述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优势
B.实行屯田措施,势力逐渐强大
C.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D.建立曹魏政权,大力兴修水利
3.(2022·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公元230年,谁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A.周瑜 B.卫温 C.诸葛亮 D.郑成功
6.(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下列成语与人物对应相一致的是
A.破釜沉舟--曹操 B.问鼎中原--齐桓公 C.三顾茅庐--刘备 D.草木皆兵--诸葛亮
7.(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8.(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2022·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图示法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示意图展示的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示意图可以看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分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1.(2022·宁夏固原·七年级期末)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12.(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13.(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 )
A.阻碍了民族交融 B.阻碍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促进了中外交往
14.(2022·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原有的生产技术先进
15.(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16.(2022·宁夏固原·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A.汉武帝
B.商鞅
C.孝文帝
D.班超
17.(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从西晋灭亡到四世纪中期,北方地区社会分裂,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但期间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局面。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有
A.曹魏和前秦 B.前秦和北魏 C.曹魏和北魏 D.北魏和北周
18.(2022·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研究小组设计的单元学习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单元的主题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0.(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位书法家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21.(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都不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
A.《兰亭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水经注》
22.(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以下评价最能体现他书法特点的是( )
A.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线条优美,人物传神
C.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D.刚柔兼备,宏伟精巧
23.(2022·宁夏固原·七年级期末)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
A.发现了勾股定律 B.发明十进制
C.编写《九章算术》 D.推算圆周率
24.(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请完成如图中所缺部分。
25.(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成就进行搭配。
李冰 发明麻沸散
张骞 修筑都江堰
华佗 通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的沟通
祖冲之 改进造纸术
蔡伦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6.(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请对下列著作与作者进行搭配。
《道德经》 老子
《伤寒杂病论》 钟繇
《宣示表》 张仲景
《洛神赋图》 司马迁
《史记》 顾恺之
27.(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图片 探究 总结
史前时期 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1)据图一推测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指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哪一条江河流域? (5)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并说明本次探究活动的依据。
夏商周时期 图二:四羊方尊 (2)结合所学,写出图二藏品所处的朝代。它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秦汉时期 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 (3)结合所学,写出最早统一铸造图三中货币的皇帝及铸造该货币的目的。
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 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 (4)图四充分显示出当时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当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8.(2022·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迁都后,用王肃改定管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迁都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商君治秦”对秦国产生哪些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依据材料归纳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这两次改革,指出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9.(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发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最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2)材料二中孝文帝所采取的是哪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的漫画,指出汉武帝针对地方王国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地方诸侯王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所学,说一说以上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30.(2022·宁夏石嘴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发展篇)
材料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的措施?(至少写出三点)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材料三中“皇帝”指谁?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他改革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1.(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那一制度?结合材料一说说实施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他“少好刑名之说”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大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一历史人物的变法?请列举两项他在秦国变法的内容。这一系列改革对秦国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三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都有哪些?
材料四:“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4)材料四中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皇帝是谁?回答“他”的改革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32.(2022·宁夏·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堂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1)材料一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2)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3)请结合所学,指出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皇帝是谁? 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改革措施。
33.(2022·宁夏吴忠·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蒙恬奉命把旧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整,筑成了一道长达五千余里的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一一万里长城。
——摘编自吴晗《中国历史常识》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三 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交融的一次总结,……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地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修筑长城主要为了抵御北方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的官职。其设置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汉化措施。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解析】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物心不已。”是曹操的诗。曹丕建立了曹魏政权,大力兴修水利,D项与曹操无关,符合题意,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那时候战乱频繁,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多谋善断,招揽人才,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A项可能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族从事农业生产,B项可能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C项可能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中曹军被孙刘联军打败,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军队大败秦军主力,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5.B【解析】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缺少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奇才,三次登门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C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排除A项;问鼎中原指的是楚庄王称霸,排除B项;草木皆兵指的是淝水之战中,前秦统帅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心生畏惧,排除D项。故选C项。
7.B【解析】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与赤壁,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解析】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符合图片内容。ABD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所以答案选C。
9.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结合历史知识可知,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开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西晋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藩王在各地掌有实权。可是后来藩王反而又成为了内乱的祸根。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到西晋完成统一,说明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针对东汉末年的局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针对三国时期的局势,排除A、B项;魏晋时期政权分立对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特点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
1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对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答案选择C。
12.A【解析】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的相关史实。
13.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选C,排除AB;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
14.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前北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相对落后,D项不属于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原因,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充实了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显著的开发,ABC项都属于江南地区获得开发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5.B【解析】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
16.C【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南北朝时期”、“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政治改革家”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南北朝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实行汉化改革,通过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加强了民族交流和融合,C正确;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实现了大一统,排除A项;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改革家,排除B项;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不是改革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7.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西晋灭亡到四世纪中期,北方地区社会分裂,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但期间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局面,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地区,B项正确;曹魏是三国鼎立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政权,排除A、C项;北周是南北朝对峙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8.D【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政权分立对峙状态,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而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从而推动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远古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对应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9.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它是我国古代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故A符合题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均是明代著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B符合题意;钟繇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故A不合题意;颜真卿、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解题的关键,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1.A【解析】根据题干“天下第一行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答案选A。
22.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故选项A符合题意;东晋顾恺之绘画题材广泛,尤擅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曾给人画肖像却不点眼睛,就怕点了眼睛画中的人会说话。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南北朝时期雕刻的佛像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我国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利用刘徽的计算方法,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于世界约1000年,D项正确;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排除A项;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学会十进位计数法,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汉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数学专著,排除C项。故选D项。
24.【解析】据所学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定都成都。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
25.【解析】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运用刘徽的“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6.【解析】据所学知,老子著有《道德经》。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钟繇的书法代表作是《宣示表》。东晋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给江南地区带来开发资金;江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定;江南自然条件比较好。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文物。【解析】(1)生产生活:根据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已经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流域:根据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
(2)朝代:根据图二“四羊方尊”,并结合所学可知,“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四羊方尊”采用“泥范铸造法”铸造而成。
(3)皇帝:根据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统一货币为五铢钱。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统一货币的措施。
(4)原因:根据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给江南地区带来开发资金;江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定;江南自然条件比较好等方面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5)主题: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情况,由此可拟定主题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中的手工艺品都是出土文物,所以,本次探究活动的依据是文物。
28.(1)信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不畏强权,严格执法
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改革: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行汉制;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措施果断坚决,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商君治秦”说明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说明了变法措施的公平,不畏强权,严格执法。根据所学可知,通过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统治者,他主持的改革就是孝文帝改革。“迁都后”“迁都之同年”“迁都第二年”“迁都的第三年”说明迁都是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改定官制”“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说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依次是改官制、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改革措施果断坚决,都有统治者的支持,这些都是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29.(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措施:实行“推恩”令
变化:封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4)借鉴:改革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要重用人才,重视人才;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依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直接促进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勇于公战”。
(2)
第一问:根据“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要求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增强了北魏实力。
(3)
第一问:根据“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可知,采用了推恩令的方法。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实行无为而治的理念,地方诸侯实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中央。经过推恩令,王国实力受到削弱,管理的人口和领土面积都逐渐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4)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措施都提升了国家实力,说明改革是强国必经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同时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者要具有披坚执锐的勇气与毅力。
30.(1)铁器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等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的“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皇帝”指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根据材料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以归纳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也是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综合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环境等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1.(1)制度:分封制。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人物:商鞅。变法内容: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变法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南开灵渠,北击匈奴;修长城。
(4)孝文帝;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1)依据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知是指西周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赐给宗亲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依据材料一“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实施分封制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依据材料二“入秦后,以强大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可知材料二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当时秦孝公为实现富国强兵,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政治上建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军事上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依据材料四“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北魏皇帝”是指孝文帝,孝文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不仅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而且推行汉化政策,大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贵族通婚等等。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2.(1)丝绸之路。张骞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孝文帝。说汉语,同汉族贵族通婚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可知这条商路是指丝绸之路,因为大量的丝绸经由这条商路向外输出,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开通这条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以及学习汉人文化,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据“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话的措施;据“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堂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与汉族贵族通婚的措施。
33.(1)少数民族:匈奴;东:辽东;西:临洮。
(2)官职:西域都护。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列举出其中一点即可)贡献:进行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蒙恬奉命把旧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整”可知,这是为了防御匈奴;秦朝长城,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宣帝改曰都护”可知,为管理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交融的一次总结”可知,措施有,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他的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