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2022·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2.(2022·辽宁鞍山·八年级期末)历时150年建造成的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付之一炬。犯下这滔天罪行的是
A.英法联军 B.英美联军 C.法俄联军 D.英俄联军
3.(2022·辽宁铁岭·八年级期末)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事件,不包括( )
A.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亚罗号事件”
4.(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八年级期末)它曾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它曾经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但毁于战火,它成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标记。火烧圆明园这一罪行发生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2·辽宁葫芦岛·八年级期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某一侵华战争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6.(2022·辽宁丹东·八年级期末)19世纪中后期,这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暖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这个国家”指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7.(2022·辽宁锦州·八年级期末)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8.(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如图所示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22·辽宁朝阳·八年级期末)2019年10月,澳门爱国人士何鸿燊将因战争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导致该文物流失海外的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22·辽宁大连·八年级期末)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源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大肆抢劫圆明园,然后放火烧毁
C.攻占威海卫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1.(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圆明园坐落在北京,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现在这一园林只留下一片灰烬,这是因为它遭受了
A.虎门销烟的焚毁 B.英法联军的劫掠
C.天京陷落的动荡 D.义和团反帝斗争
12.(2022·辽宁丹东·八年级期末)如图是清朝一座皇家园林遗址。这座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是在哪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措施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
D.林则徐禁烟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14.(2022·辽宁·阜蒙县蒙古族初中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厦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对,至于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1)材料中的“有一天”发生在哪一年?
(2)“夏宫”指什么?
(3)“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4)“两个强盗”肆无忌惮抢劫的原因是什么?
(5)对此你有何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侵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其中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多万平方千米,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圆明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两个关键信息可知。犯下这滔天罪行的侵略者是英法联军。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由中英双方于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因此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选项B符合题意;1840—1842年鸦片战争,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C排除;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排除。故选B。
5.B【解析】题文中“两个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它们于1856年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故答案选B。
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些列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外平方千米的领土。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排除A项;英国、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没有割占中国领土,排除BC项。故选D项。
7.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在英法联军以武力对中国侵略之际,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强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废墟是指圆明园废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B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近代中国大门,A排除;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C排除;1900年,英法德美等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排除。故选B。
9.A【解析】依据“因战争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可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结合课本所学,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并掠夺圆明园的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铜兽像,导致该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最后又火烧圆明园。故A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日本全面侵华后的战争,与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无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日本全面侵华后的战争,与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无关,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与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0.B【解析】根据时间以及“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源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得出这是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圆明园,然后放火烧毁,B项正确;A项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与俄国有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排除A项;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代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侵略军抢光烧光,变成一片废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因而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题干材料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结论,C项正确;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闭关政策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林则徐禁烟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均不是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1)1860年。
(2)圆明园。
(3)英国和法国。
(4)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5)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解析】(1)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先洗劫圆明园,后焚烧圆明园。由材料“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厦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描述了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材料中的“有一天”发生在1860年。
(2)材料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夏宫”指圆明园。
(3)材料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两个强盗”指的是英国和法国。
(4)“两个强盗”肆无忌惮抢劫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结合所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5)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本身而言,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从民族意识来看,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