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是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C.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2022·辽宁盘锦·八年级期末)19世纪末,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卢作孚 C.侯德榜 D.荣德生
3.(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以轻工业为主 B.以重工业为主 C.以造船业为主 D.以制瓷业为主
4.(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
5.(2022·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称“老爷” B.缠足 C.行握手礼 D.穿翎顶补服
6.(2022·辽宁大连·八年级期末)如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10 约600 4.3
1919年 120 约4500 18.8
①“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2·辽宁葫芦岛·八年级期末)《近代实业第一人》中说:“他……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
A.魏源 B.张謇 C.陈独秀 D.胡适
8.(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2022·辽宁营口·八年级期末)“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兴国之梦”分别是( )
A.张謇 实业救国 B.康有为 变法图强
C.孙中山 民主共和 D.陈独秀 民主科学
10.(2022·辽宁大连·八年级期末)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以“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资源包。下列内容可以放进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实业教国”为何没能挽救民族危机》②电影片段:《阿Q正传》中剪辫子③图片:《申报》报道京张铁路通车④文件:《论持久战》《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2·辽宁葫芦岛·八年级期末)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知道张之洞、张謇创办了哪些近代民族工业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①汉阳铁厂 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③大生纱厂 ④福新面粉公司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2.(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八年级期末)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对应的时间应该是(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3.(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荣氏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的春天”,迅速建立起庞大的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市场被资本侵占,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这段材料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 )
A.缓慢性 B.曲折性 C.进步性 D.剥削性
14.(2022·辽宁朝阳·八年级期末)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法令的颁布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15.(2022·辽宁抚顺·八年级期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了
A.自由平等思想 B.民主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16.(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民国时期,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众多青年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然而,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衣着的变化有新旧并呈的特征 B.衣食起居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势
C.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D.生活变迁在地区分布上有快慢
17.(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糖果、洋醋、昌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等”这一刊载内容反映了近代哪方面的变化( )
A.经济 B.政治 C.社会生活 D.新闻出版业
18.(2022·辽宁朝阳·八年级期末)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
19.(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八年级期末)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20.(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张謇认为“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则在实业。若鹜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这句话反映出张謇主张
A.实业才是强盛的根本 B.教育是民族强盛的基石
C.军事才能使国富强 D.抵制洋货才能使国家富强
21.(2022·辽宁丹东·八年级期末)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由于内忧外患,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抗争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步产生】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掀起了一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发展受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典型代表】
材料三 他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许多民用企业,带动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顽强抗争】
材料四
——摘自互联网
(1)材料一中“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请举出此运动中“民用工业”的典型代表(一例即可)。“民用工业”是在哪一口号的影响下创办的?
(2)材料二中“不平等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个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2.(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0年的《北京条约》重申了西方外交代表驻扎中国京城的权利,此后就需要设立一个外交机构来统筹办理外交事务。接纳外国使节、分配使团馆舍、交付赔款、开放新口岸和一大堆与新的条约义务相关的其他问题。
材料二:在这场战争中,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日本人动员了21艘舰船,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建造的,时速可达23海里。北洋舰队在1888年正式成立时有舰船25艘,但是中国船只的时速仅达15或16海里。
——以上材料均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清朝政府曾竭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后来有些洋务派官僚主张办铁路。光绪七年(1881年), 李鸿章办的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在英国人帮助下修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后延到天津,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延到山海关和关外的绥中,这是在中日战争 前北方的唯一的一条铁路。帝国主义以贷款形式为清朝政府修筑铁路(1898年至1900年这三年内有四次铁路借款,总额为一亿三千七百多万元),附有种种条件。修筑某一条铁路就是控制了这条铁路以至控制了沿线地区。由于修筑铁路,帝国主义的势力就从我国沿海港口深入到广大内地。帝国主义从投资修筑铁路本身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1)根据材料一可以了解、这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
(2)根据材料一中条约的此款内容,清政府之后设立的外交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找出此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两点)
(4)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
(5)根据材料三回答,清朝晚期修筑铁路的情况如何?(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两个角度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项正确;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时期是民族工业得到产生和发展时期,排除A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排除D项。故选B项。
2.A【解析】考查点:张謇。根据“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张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曾经考取状元的张謇毅然投身事业,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故选A;卢作孚、侯德榜和荣德胜没有有在科举制中获得过状元,与“状元实业家”不符,排除BCD。故选A。
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中国的轻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A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B项;造船业也属于重工业,排除C项;制瓷业是传统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4.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其后,电报事业快速发展,逐渐覆盖全国,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后,轮船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邮寄信件是中国最古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所以,轮船、报纸、信件的速度都远不如电报的速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解析】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称“老爷”、缠足、穿翎顶补服是辛亥革命前愚昧、落后的习俗。行握手礼是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的表现。故选C。
6.A【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发展迅速,这主要是由于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①②③符合题意;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是这一时期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而非原因,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因为张謇是晚清状元,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誉为“状元实业家”,而魏源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没有创办实业,陈独秀主要是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中央局书记,他也没有创办实业,胡适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也没有创办过实业。故答案选B。
8.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孙中山和张骞都是近代中国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救亡图存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故选A;B与孙中山不符,排除;CD与康有为不符,排除。
9.A【解析】根据“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A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变法图强,与“状元”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与“状元”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民族, 与“状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解析】根据“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得出主题与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关,《“实业教国”为何没能挽救民族危机》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阿Q正传》中剪辫子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申报》报道京张铁路通车反映的是近代交通的改变。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论持久战》《双十协定》涉及的是政治与军事,与主旨不符,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办的民用工业,①符合题意;大生纱厂 是张謇创办的,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是李鸿章创办的,②不符合题意,福新面粉公司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解析】根据年代尺④处的信息“短暂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因此④处对应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掀起热潮、短暂春天、再度受挫、遭受摧残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3.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对中国经济侵略,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机制面粉价廉物美。荣氏企业发展受挫的原因是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的重创,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缓慢性、进步性和剥削性,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D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戊戌变法期间”都没有颁布改变这些愚昧落后的习俗的法令,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解析】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主、博爱和互助的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A【解析】根据“民国时期,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众多青年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然而,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可知,西服、裙装属于新兴事物,长袍、马褂属于旧事物,说明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活变迁在地区分布上有快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C【解析】根据材料为“外国杂货”的广告,强调的是外国,用品涉及“饼干、糖果、洋醋、昌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可得出,近代中国商行出现丰富的新式生活物品,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外来的新式物品传入中国,使中国物质生活时尚发生变化,C项正确;饼干、糖果、洋醋、昌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更能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变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政治,排除B项;题干虽有提到一份《上海新报》,但未对中国办报事业进行其它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8.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15年属于辛亥革命后,处于民国时期,旗袍、中山装等服装受人青睐;轮船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申报》创办于1982年的上海,报纸上报道的身穿中山装的男士照片在1915年的上海也是可以看到的;男人的辫子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所以在1915年的上海是看不到的。故选D。
19.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民国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19年是指公元1930年,因为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就开始剪辫子,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服饰中山装开始出现,废除了“大人”“老爷”称呼,大多以“某君”相称,取消了跪拜之礼;因此民国19年不存在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了;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
20.A【解析】依据材料“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以得出张謇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认为救国的根本在实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是民族强盛的基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事才能使国富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抵制洋货,排除D项。故选A项。
21.(1)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答出一个即可给);求富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张謇
(4)具有曲折性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掀起了一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洋务运动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
(2)
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在华投资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三“他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许多民用企业,带动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状元实业家张謇。
(4)
根据材料四“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日益衰落”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22.(1)第二次鸦片战争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日本军队的实力强
(4)甲午中日战争
(5)清政府:清政府从竭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后来有些洋务派官僚主张办铁路;修建的铁路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完成,修建的铁路不多;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以贷款形式为清朝政府修筑铁路;列强控制了所修的这条铁路以至控制了沿线地区;铁路的修建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就从我国沿海港口深入到广大内地;帝国主义从投资修筑铁路本身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1)
根据材料一“1860年的《北京条约》重申了西方外交代表驻扎中国京城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2)
根据“此后就需要设立一个外交机构来统筹办理外交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3)
根据材料二“在这场战争中,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可归纳出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根据材料“日本人动员了21艘舰船,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建造的,时速可达23海里。北洋舰队在1888年正式成立时有舰船25艘,但是中国船只的时速仅达15或16海里。”可归纳出日本军队的实力强。
(4)
根据“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
(5)
根据材料三“清朝政府曾竭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后来有些洋务派官僚主张办铁路”可归纳出清政府从竭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后来有些洋务派官僚主张办铁路;根据“光绪七年(1881年), 李鸿章办的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在英国人帮助下修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后延到天津,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延到山海关和关外的绥中,这是在中日战争前北方的唯一的一条铁路”可归纳出修建的铁路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完成,修建的铁路不多;根据“帝国主义以贷款形式为清朝政府修筑铁路(1898年至1900年这三年内有四次铁路借款,总额为一亿三千七百多万元),附有种种条件”可归纳出帝国主义以贷款形式为清朝政府修筑铁路;根据“修筑某一条铁路就是控制了这条铁路以至控制了沿线地区”可归纳出列强控制了所修的这条铁路以至控制了沿线地区;根据“由于修筑铁路,帝国主义的势力就从我国沿海港口深入到广大内地”可归纳出铁路的修建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就从我国沿海港口深入到广大内地;根据“帝国主义从投资修筑铁路本身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可归纳出帝国主义从投资修筑铁路本身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