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 试卷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不是一次“文化挪用”而是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非实物挪用中的主题挪用。
B.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C. 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密封罐子
袁哲生
他盘腿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前方的小方桌上有一碗蒸腾着热气的乌龙面,规规矩矩的一碗面,装在圆口的小铝锅和井字形的木格子里。桌面上,还躺着一枝刚从院子里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素净的花瓣羞怯地依偎在一起,泛起丝绸般的月光,仿佛是一个沉睡中的女婴。
他的镜片上泛起一片迷蒙。
八年前,他和妻在毕业旅行的途中,来到这偏僻的山城,发现了这间当时已荒废的日式木房子,和院里那株盛放的山茶树。当时,妻的欣喜神情就像一尾刚被钓者重新放回溪流里的小鱼,仓皇而幸福。
婚后一年内,妻便把屋子打理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而他也习惯了在晨起后,坐在凭窗的大木桌旁临几个文徵明体的大字。他写得很慢,比晨光自木格窗棂外漫进来的速度还要慢。有时,一阵清淡的花香自窗外经过,他便放下毛笔,抬起头,好像在目送一位老邻居,等花香走过,再重新添加几笔,补完一个字。
妻说他的毛笔字写得极好,不应该放弃。他只觉得早起很好,于是便起得愈来愈早;至于写字,他倒不甚在意,临帖而已,日子久了自然像。他不心急。
晚上他们大多吃热腾腾的乌龙面。两只圆鼓似的铝锅架在井字的木框格里,白色的水煮蛋,白色的面条。他们没买电视机,因为早睡早起,看的机会不多。
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只是在学校里到处都是小孩子,他觉得好像什么都不缺了。他没有什么太大的烦恼,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这一直是最令他担心的地方。
妻过世之后,他又独自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之中,母亲是唯一上山来看过他的人。“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偶尔,在母亲下山离去之后,他在客厅里独自吃面的时候,耳畔会突然冒出这一句话来。
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
确定了正确位置后,他小心翼翼地从茶树下铲起第一把泥土,崛开的地方,细小的须根流出白色的汁液,像一束被切开的血管。那个玻璃罐子还在更深的地方,他记得很清楚。搬到山上的第三个元宵节夜晚,他和妻一起埋藏了这个西班牙手工制的玻璃密封罐子,地点是妻挑选的,在茶花树下。
那晚他刚刷过牙准备写几个字就睡觉,原本平静的屋外突然传来一串小孩子的嬉闹声。正在院里浇花的妻子唤他出来看,是一群邻家小孩正提着一只只灯笼,打门口经过。那些小孩他全认得,正在尖声吵闹的是还未上学的小阿珠,她哥哥阿治独占了一把红色的小蜡烛,她正气恼着牛奶罐里的火光快灭了呢!
“好好玩哦,好想提灯笼哪。”妻说。
他也找来两个空牛奶罐,用一根钉子在底部打了小圆洞,再用一根细铁丝串起两个简陋的灯笼;妻从厨房里搜出了为台风天而准备的蜡烛,他用打火机在蜡烛底部烧了一下,把蜡烛黏在圆形的牛奶罐里。等他和妻一人提了一个灯笼走到门外时,那群小孩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奇怪,刚刚还闹哄哄的,怎么一下子就静悄悄了。”妻望向树林那头,除了一盏昏黄的路灯之外,只剩下一片漆黑的夜色。
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灯笼,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那个夜晚,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
半夜,他们客厅里的灯还亮着。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妻说。
“什么游戏?”
“就是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然后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过二十年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
“无聊。”
“哪会无聊!”
他知道拗不过妻,便走进书房里去。虽然只要交出一句话,他却感到异常烦闷。“好了没 ”妻在客厅那头不停地催促着。“二十年之后,妻必定早就忘了这事了吧。”他在心里想着,便把空白的纸片卷起,再对折。妻已投入她的纸片了,他故作神秘地笑了笑,也投下他的。
院里的茶花树下挖出了一个一尺多深的洞,他取出那个玻璃罐子,用手抹掉外边的一圈泥土。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穿过玻璃。他看见罐子里只剩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
那,妻的纸片上,究竟写了什么呢?
他打开罐子,取出那张空白的纸片,然后重新扣上罐盖,再把它埋回土底下。他笑了。
游戏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早在那个提灯的夜晚,妻便已经离他而去了。
(选自《联合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述他写毛笔字,觉得书法能够消磨时光,放松心情,妻子建议他不要放弃。
B.文章说他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没有太大烦恼,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
C.文章写那一群提灯笼的小孩嬉游的场景,意在为下文妻子要求我做灯笼和半夜提着灯笼找灯笼的情节做铺垫,表现妻子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
D.文章中我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也代表了我对这个游戏的态度,我不想写,是因为我隐约猜到了妻子的秘密却不知如何面对,表现出他的逃避和自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叙述方式上,作者综合运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整个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中来回穿插,给人带来一种惝恍迷离、恍若隔世之感。
B.在叙述视角上,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将男主人公与妻子八年来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讲述得温柔细腻,笔调像一首散文诗一样云淡风轻。
C.在情感表达上,作者讲述故事非常克制,虽没有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却平和细腻地将夫妻二人的情感困境解剖给读者看,读来有一种别样的疼痛。
D.在艺术风格上,作者综合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白色”也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含蓄蕴藉,有东方文学的典雅之美。
8.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以“密封罐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闹,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B.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C.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D.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世祖: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追尊名号。
B.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地方,帝王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庶人不准设置宗庙。
C. 四夷:古时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 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后来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类技艺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
B. 马武认为如果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即使有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大将,也可能不会有益于天下。
C. 耿纯认为刘秀违背众人愿望,不正名号和身位,士大夫们的希望、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
D. 文章结尾博士丁恭关于居于上位而不骄傲、持守节义谨严法度的一番言论,在今天仍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14. 刘秀能登上帝位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1.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沈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沈文通。2.文通:沈遘,字文通,北宋嘉祐年间出使契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是实写,写出了我对朋友文通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的夸赞。
B. 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C. “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D. 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用还家之乐来反衬自己还需北上,远离家乡的愁苦。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第二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2)苏轼《赤壁赋》中写客人感慨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很短暂,渺小的像一粒米一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设问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亡国之君的绵绵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微主体。2021年2月,美食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创下订阅量最多的世界纪录,其在海外受欢迎的程度,让众多专业媒体 ① 。我们乐见自媒体发挥微时代的力量,积微成著,向海外传扬中国文化。
在社交媒体 ② 的当下,我们通过媒体搭载高科技,让传统文化 ③ 。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的高度融合,塑造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
同时,我们须发掘现实题材,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使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借助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见大讲述中国故事。中文国际频道的讲述海外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神通”独特经历的演讲类文化节目《世界听我说》,凭借幽默风趣或质朴感人的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节目一经播出,深受海外观众好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的高度融合,营造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
B. 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把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高度融合,营造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
C. 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高度融合,塑造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
D. 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把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高度融合,塑造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你把它改成3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① ,并不奇怪。病毒在繁殖过程中缺乏“自我矫正”的能力,它一旦复制出错,就只能错下去,这就导致了病毒的变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变异是病毒的一种选择性进化,这是病毒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病毒的变异,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提及病毒变异都要“谈变色变”。那么, ② ?首先,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因为病毒本身变异速度较快,毕竟“适者生存”,变异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其次,病毒的繁殖和变异都需要在病毒感染者体内完成。 ③ ,病毒就无法生存、繁殖和变异,所以我们应积极接种疫苗,让身体产生抗体,从而减少感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千金方》提到了医生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请根据材料,用三个词语对此进行概括。(3分)
《千金方》书中提到了一个医生应该怎样去做事: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全心全意地用怜悯之心来化解患者的痛苦,而且不分他是亲朋还是陌生人,是愚昧还是贤达,是一般群众还是达官贵人,都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把患者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而且不要瞻前顾后,考虑自己的得失。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他们志向远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A 项。(原文中的表述是: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2. C 项。(C.逻辑错误 原句是“只有……才……”——“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 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 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3.B 项。(根据材料二,文化挪用是“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是 “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目的仅在于展现武汉的真实生活,并没有涉及日本文化。)
4(4 分)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指的是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各个文化应该相互欣赏,用“世界性文化”的眼光来包 容其他民族文化。 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不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着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 文明的发展,各个文化间要相互学习和沟通,将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的特殊 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促进世界性文化的发展。(每点 2 分,其中意思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各 1 分)
5.(6 分)①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②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 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③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 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每点2分,酌情给分)
6.B(“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错)
7.B(全知视角下也运用了限知视角(对男子来说,是限知视角);在和谐美满的表面之下,妻子内心的孤独我并不理解。)
8.①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和拟人(1分);写出白色山茶花的纯洁素净、宁静娴雅之美。(1分)山茶花既是男子对亡故妻子思念的情感载体,又隐喻夫妻曾经的幸福生活(1分,答出任一点给1分);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男子陷入对亡妻的回忆做铺垫。(1分)
9.①情节方面:密封罐子是故事的物线,起着串联核心情节的重要作用(2分);②形象方面:密封罐子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疏离的隐喻:他们心底的秘密都要通过这密封罐子来获悉,他们的爱情,也像被关在这密封罐子中,慢慢褪色消逝(2分);③主旨方面:揭示主题,作者通过讲述一对爱人,甜蜜爱情背后是彼此在婚姻里深深的不可言说的疏离和孤独,也象征看似亲密的人际关系背后深深的疏离与孤独。(2分)
10. C (句意: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为了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故”,此处作为连词引出结果,应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D;“取法于雷”为状语后置句,“于雷”作“取法”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 A (“世祖”是庙号,不是谥号。)
12. D “博士丁恭”错误,应是“光武帝刘秀”。
13. (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
(评分标准:“为所”,表被动,被;“首领”,头颅;“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各1分。)
(2)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
(评分标准:“旷”,空缺;“谦拒”,谦让拒绝;“惟”,希望;句意各1分 。)
14. (1)刘秀文德武力兼具;(2)诸位将领多次请求;(3)强华献符,顺应天意。
(答出2点即可得2分。解析:由“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可知,刘秀将天下划为三份而自己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其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之争辩。可概括出,刘秀文德武力兼具;由“于是诸将议上尊号……诸将复上奏……诸将复固请之”可知,诸位将领多次请求;由“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可知,强华献符,顺应天意。)
参考译文:
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在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光武帝说:“现在如果击破敌人,就会获得一万倍的珍宝,伟大的功绩就能成就;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众人这才依从。朱鲔攻打温县,大破其军队。这时众将领商议给光武帝上尊号事宜。马武率先进言说:“当今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如果有圣人出来愿意担负这种破敝的局面,即使有像孔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有像孙子这样的人担任大将,尚且还担心不能有益于天下。大王虽然坚持恭谦退让,但是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该怎么办呢!理应暂且返回蓟城即皇帝尊位。”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啊?”马武说:“众将领都是这个意思。”到达中山国时,众将又上奏说:“大王将天下划为三份而大王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大王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大王争辩。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光武帝又没有听从。光武帝行进到南平棘县时,众将领再次极力请求即帝位之事。光武帝说:“寇匪盗贼还没有平息,四面正遭受敌人的攻击,为什么急着要改定名号和身位呢?”耿纯进言说:“天下的士大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背弃了自己的乡土,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的危险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志向罢了。现如今伟大的功业即将完成,天象和人事也应和相合,而大王却不正名号和身位,耿纯担心士大夫们的希望断绝、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众人一旦解散,就难以再度结合在一起。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说:“我将考虑此事。”行进到鄗县,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四方各族如云聚集天空,如龙斗于荒郊原野,四七运数相乘火德显应”。群臣趁机又上奏说:“禀受上天之命的符瑞,以人事的应验最为重要。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一片混乱,人间的符瑞应验上天的昭示,已经很鲜明而为人所共知,应该回报上天神灵的福佑,以此来满足天下之人的愿望。”光武帝在六月已未日这一天,即皇帝位,建立帝号为“建武”。建武二年(26年)春季正月庚辰日,皇帝分封所有的功臣为列侯,封邑最大的有四个县,其余按军功不同封邑各有等差。博士丁恭发表看法说:“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为了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皇帝说:“古时候国家灭亡了的情形,都是因为君王无道,不曾听说功臣封地多而使国家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前去授予诸侯们印玺和绶带,并在策书上说:“居于上位而不骄做,即使位高也不会有危险;持守节义而谨严法度,即使满盈也不会漫溢出来。敬肃啊,戒慎啊。传给你们的子孙,永远成为汉家的藩护。”
15. A (“实写”理解有误,应该是运用了“想象”,是虚写。)
16. ①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诗人想象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羡慕。
②对难以相逢的遗憾。诗人开始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的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
③对自己出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快乐,而诗人却还要担任送辽伴使北上,离故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
(解析:首联想象友人出使归京的喜悦,而自己却是离京出塞,表达出自己的羡慕之情。颔联写自己与友人无法会面,只能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意的无奈。最后两联通过“行人归家乐”来表达自己离家远行的苦闷。第一句运用想象,“朱颜使者锦貂裘”对朋友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写出了归京的美好场面,从“笑语春风”可体会到诗人想象友人归京的喜悦之情,友人归京而自己却要离京出塞,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对比之下,更加凸显诗人的羡慕之意。
“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本来诗人想与友人相见,“欲报京都近消息”想要跟友人聊一聊近来京都的消息,但是因为朝廷惯例而见不到了,自己的期待落空了,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不得相见的无奈。“行人归家乐”,行人都说回家快乐,但是诗人却要离家,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应是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骑士能吹出塞愁”可以看出诗人即将出塞的愁苦,表达了诗人送辽使出塞,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
17.(6 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望尘莫及 风起云涌 焕发生机
(其它意对的成语也酌情给分:
①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②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③焕发生机 :指振作,重新展示出健康、活力。)
19.B 原句:2021年河南春晚作品《唐宫夜宴》,真实舞台和虚拟场景的高度融合(1),塑造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2)
(1)主语不一致,原句主语应是《唐宫夜宴》,偷换主语。
(2)搭配不当“塑造”与“既视感”、“一场”与“既视感”,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20.①中文国际频道的演讲类文化节目《世界听我说》令人耳目一新。②该节目讲述的是海外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神通”的独特经历。③其语言风格具有幽默风趣或质朴感人的特点。
(每句2分,符合长句变短句要求且表意准确完整。有其它改法,意对也可得分。)
21.①病毒发生变异②该如何对待病毒变异呢③如果没有了感染者(只要没有人感染)(6分。每条2分)
22.参考答案:仁慈有爱(怜悯、体贴);责任担当;公正无私。(3分。每条1分)
23.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1.材料共三个自然段,各有用意。
(1)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一段紧扣时事,交代写作背景,点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中国科学界的崇高荣誉。
两位获奖者顾诵芬和王大中院士,成就、贡献巨大,却并非外界熟知的科学家,由此引出下面关于中国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小”和“大”的讨论。
(2)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第二段先列举数位获奖者,然后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小。并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其“小”:一是外在的“小”:不被大众熟知,名气小。二是内在的“小”: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这里列举的数位获奖者,除了袁隆平家喻户晓之外,其余获奖者,对大众而言,其名声都不甚大。尤其像程开甲、于敏这两位两弹元勋,几十年隐姓埋名,不被人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这句话正点出了他们“似乎名气很小”的原因:因为他们专注科研,只求研究有突破,而不在意外在名声。
他们“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自傲于自己的能力。如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作出杰出贡献的获奖者吴征镒院士,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成就巨大,却说自己“能力有限”。二是不自夸于自己的贡献。如于敏曾说:“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明明是对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专家,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尽了“微薄的力量”。
(3)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他们志向很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第三段写中国科学家的“大”,也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写:“贡献巨大”是外在的大,“志向远大”和“胸怀博大”是内在的大,与前一段所写的“小”形成对应。
关于“贡献巨大”,不仅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本学科、本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对于国家有巨大帮助,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
袁隆平: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2018年10月,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再创亩产记录,达1203.36公斤。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伯恩和黄”,以至“黄-朱”模型,黄昆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块丰碑。
程开甲: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开创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20年隐姓埋名,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跃升至国际前沿。
王泽山:“火药王”、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他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侯云德:“中国干扰素”之父、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他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被业内尊称“中国干扰素”之父。他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关于“志向远大”,主要体现为中国科学家奋勇争先赶超国外。我们建国才70余年,自然科学方面本来与国外差距甚大,但我们的科学家却不因暂时落后而气馁,也不打算跟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而是自力更生,力主创新。正如吴文俊所说:“应该让外国人跟我们跑。”
关于“胸怀博大”,主要体现为中国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一心为国为民。我们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可以隐姓埋名几十年。如屠呦呦所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而是为了国家,如侯云德所说:“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引导语: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1.明确了写作内容——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的思考。
“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我们的思考应该围绕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而展开,有这样几个思考的方向:
(1)思考“小”和“大”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因为“小”,所以成其“大”。因为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所以能勤勉踏实,团结合作,进而取得巨大成就。
②因为“大”,故甘愿“小”。因为心怀博大,一心为国为民,所以甘愿隐姓埋名,声名不彰。
③无论是“小”还是“大”。都是因为科学家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因为爱国,所以这些科学家的志向不是争一时之名利,所以不计名声;他们的志向也不是争一己之短长,而是赶超国外,所以其于国家之贡献也大。
(2)思考“小”和“大”二者带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理。
④从“小我”走向“大我”。个体是“小我”,人民、国家、世界是“大我”。中国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事业与人民、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也在服务“大我”之中成就了“小我”。
⑤从其“小”,我们学会心怀谦逊。从其大,我们学会立大志向、有大胸怀。
2.限定了写作要求——结合材料和现实。
“结合材料”,是指考生在写作中要以材料为起点,文中的中心论点要由材料得出,行文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结合现实”,是指考生在写作中要观照现实,由中国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小”和“大”之间的关系,引申、拓展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来。
3.表明了写作形式——写一篇文章。
题目没有对写作文体方面做出限制,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但是须符合相应文体的基本特征。
范文:
立足于“小”,着眼于“大”
当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汇入大时代的滚滚洪流时,小浪花便在大潮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我国两千年前便有“小大之辩”的哲学命题,而我从中国科学家群像中已然看到了新的阐释。
他们立足于“小”:心怀谦逊,甘坐冷板凳,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他们着眼于“大”: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实为我们青少年应当追寻的楷模,理当学习的榜样!或许,有人会担忧:立足于“小”,会不会让自己淹没在宏大的时代潮流之中?着眼于“大”,会不会让自己默默奉献却无法实现自我?我以为,从中国科学家群体现象展现的“小大之辩”,的确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立足于“小”,是一种谦逊的姿态,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无名。倘若袁隆平、卢永根、钟杨,把自己看得很“大”,不扎根泥土,不脚踏泥泞,不攀爬雪山,又何来当今繁华盛世 “十八连丰”,又何来全世界瞩目的“中国种子库”?倘若以居功自矜、高人一等的姿态做人做事,想必是无法获得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等众科学家的成就的。永远心怀谦逊,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颗纽扣系起,从一根钉子钉起……声振林木的名字不会因长久缄默而沉默,立足于“小”,方能成就自我的“大”。
敢于立足于“小”,恰恰是因为着眼于“大”。立足于“小”,不等于“孤芳自赏”,相反,立意高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会从人民的需求、国家的需要去思考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价值。朔风、黄沙,于无声处起惊雷,这又是多少于敏、程开甲一片片赤诚才能实现的?嫦娥、北斗、满天璀璨,“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这又是多少顾诵芬、王大中、孙家栋用一生的奉献才能收获的?立足于“大”,方能拥有与物质抗衡的力量,不至于陷入无端端焦虑、反复“内卷”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立足于“小”,常怀谦逊,立足平实,方能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脚踏实地,踔厉奋进。着眼于“大”,胸怀大志,忧百姓急难愁盼,念国家机遇挑战,成就一番大业。有“小”,方能成就个人乃至家国的“大”;有“大”,方能指引“小”踔厉奋进的方向。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大之辩”。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十八岁的少年,恰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倘若如此年华选择孤芳自赏,不顾人民的需求,不管祖国的需要,躺平、摆烂、佛系,抑或是争仿丑态“网红”博大众眼球,又如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理清了“小大之辩”,我们方能珍惜当下,如饥似渴学习,扎实打牢基础,及时更新知识,苦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