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德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
语文试题12月9日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题4分)
1.下列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稻菽(shū) 掖着( yē) 阜新(bù)
B.籼稻(xiān) 分蘖(niè) 芣苢(fǔ yǐ)
C.吆喝(yāo he) 袺(jié) 襭(xié)
D.掇(duō) 捋(lǚ) 薄言(bó)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后,根据其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有褒扬之意的称号。
D.“干支”,指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的合称,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以六十年作为周期循环往复。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B.“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C.“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亚父南向坐”可说明亚父此时地位尊贵。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教材的熏陶,但绝不只是教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把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B.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景色优美,气候适宜,是国内旅游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但最好几月份去合适,是自由行还是报团游,很多人不清楚。
C. 在《二十四伎乐》诗集中,诗人分别对前蜀帝王传奇的一生、皇陵“永陵”以及五代前蜀宫廷乐舞进行了解密,被称为“诗与史的精神对话”。
D. 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6.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更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
A.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更在于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
B.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C.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D.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更在于这些藏品对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进行了反映。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等匠心独运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 , ,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A.史铁生描述他的特殊经历时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而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B.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
C.史铁生常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面家却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D.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史铁生却在描述他的特殊经历时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面对无情的山火,我们要将森林防火工作作为条不能突破的红线和底线,( )对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作出准确判断,不讲条件地把重担挑在肩上,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A.始终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
B.保持警钟始终长鸣的危机感,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
C.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间责的高压态势,始终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
D.始终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
10.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 )因此,无论何种做法必须以保护为基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博采众长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的保护之路。
A.但是,有些新技术在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
B.但是,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虽然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了便利。
C.然而,游客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非遗魅力便利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担忧。
D.诚然,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但是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小题。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速度”,展现“中国气度”。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始终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在太空组网的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坚实的脚步。
从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仅仅不到3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迎难而上(急流勇进),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1.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
A.欢欣鼓舞(额手称庆) B.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C.迎难而上(急流勇进) D.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刷新“中国精度”,展现“中国速度”,彰显“中国气度”
B.始终遵循以“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
C.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它在太空组网的坚实脚步
D.仰望星空,一颗颗围绕地球飞翔的明亮的北斗导航卫星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B.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C.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D.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 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 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 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 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 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 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 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4.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中央领导人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 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 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 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 过瘾“。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演员、观众这种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美育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其中之一就是“乐“。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乐” 与“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的美育。早在孔子时期,已把“ 乐”“艺”提升到与“ 道德”“诗礼” 相同的地位,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用京剧之美浸润大众心田,让越来越多的心灵随美起舞,在京剧用歌舞演故事的精彩演绎中,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 摘自 2021 年 11 月 0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 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 摘自 2021 年 11 月 10 日《光明日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脉、事、形、命”就是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 这可以用“ 正” 字的五笔来概括。
B.演员、观众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C.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说明了中华古诗词可以传递美。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 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6.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 系列演出大获成功, 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
B.京剧能够薪火相传、生命不息,这正是缘于演员们始终在不懈地追寻美。
C.传统文学、绘画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生动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D.如果京剧演员能够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1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来赞美王羲之书法之美。
B.京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程婴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匡汉舌辩, 这些经典情节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C.李白的诗雄奇飘逸,人称“ 谪仙人”。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雄奇奔放, 俊逸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D.孔子指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并且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 话中心”又都自然的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 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 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 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遛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 “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 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文本二:
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作了浩繁艰苦的准备。从 1982 年到 1985 年,是他创作 这部长篇的准备期;再加上从1985 年秋天到1986年夏天的两年写作期,这部长篇共费 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路遥谢绝了所有笔会的邀请,避开了《人生》的 小说和电影所带来的声名的喧闹,蛰居在黄土地的一个角落里,潜心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名著,逐页翻阅了他所要描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报纸,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了现实主义地描绘时代画卷的写法。这些年来文坛上五光 十色、眼花缭乱的变化,既刺激了他进行创新竞赛的活力,也坚定了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理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表现。路遥说:“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这样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然会渗透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中,也决定了作家对历史背景 的具体明晰性的追求。
(节选自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动因考》)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19.关于文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可见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22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洗宝彻等杀官吏,盎率兵破之,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为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B.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C.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D.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2l.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獠,指中国的一个古民族,僚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B.隋季即隋末,“季”原指兄弟排行最小的,引申为末期,如季月指每季的最后一月。
C.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D.赠,文中指追赠官号,古代职官制度中有对死去的大臣赐予官爵或称号的做法。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盎在隋朝时期随从文帝和炀帝南征北讨,在平定长江、岭南獠人的叛乱和讨伐辽东的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B.冯盎在隋朝灭亡后回到岭南,召集部众,自任首领,逐渐占据了岭南、百越之地的广大地区,但他只是自称总管,并未自立为南越王。
C.魏征劝谏唐太宗不宜发兵讨伐反叛征兆尚不明显的冯盎,而是应当用仁德去安抚他,太宗听从了他的劝谏,最终收获了冯盎的忠心。
D.罗、窦各洞獠人发动叛乱,冯盎奉召担任平叛先锋;在攻取险要关隘时,他亲持箭弩震慑敌人,并挥兵追击溃逃的叛军,斩首千余人。
23.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理解性默写
24.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劝学》 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 ” 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4)《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 ”一句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 ”一句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清北A、B附加题(5分)】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 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 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 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cuàn):烧火做饭。
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哈尔滨德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
语文试题12月9日 答案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题4分)
1.下列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稻菽(shū) 掖着( yē) 阜新(bù)
B.籼稻(xiān) 分蘖(niè) 芣苢(fǔ yǐ)
C.吆喝(yāo he) 袺(jié) 襭(xié)
D.掇(duō) 捋(lǚ) 薄言(bó)
答案:C A fù Bfú Dlu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后,根据其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有褒扬之意的称号。
D.“干支”,指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的合称,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以六十年作为周期循环往复。
2A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B.“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C.“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亚父南向坐”可说明亚父此时地位尊贵。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3.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教材的熏陶,但绝不只是教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把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B.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景色优美,气候适宜,是国内旅游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但最好几月份去合适,是自由行还是报团游,很多人不清楚。
C. 在《二十四伎乐》诗集中,诗人分别对前蜀帝王传奇的一生、皇陵“永陵”以及五代前蜀宫廷乐舞进行了解密,被称为“诗与史的精神对话”。
D. 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4答案D
A 成分残缺 应为“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高”B句式杂糅“但最好几月份去合适”删去“最好”或“合适”C偷换主语 最后分句的主语应为“《二十四 伎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5【答案】C A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一句的主语是“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这一句的主语应是“我国”。
B项,成分残缺,“取消”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中心语。
D项,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前面说的是“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后面说的是“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
6.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更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
A.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更在于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
B.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C.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D.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更在于这些藏品对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进行了反映。
6. C【解析】原句有以下几处错误,关联词语“不仅”位置错误,应放在“博物馆收藏文物”之后;“文化传统”位置错误,应跟在“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之后,这都是精神文化上的表现;整个句子语序颠倒,应该“固有特征”在前,“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在。所以答案为C。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等匠心独运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7.答案:B 原句:搭配不当。“保持”和“文化”不能搭配在一起,“传承°和"特色”搭配不当;成分赘余”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A项,搭配不当。“保持”和“文化”不能搭配在一起,“传承”和"特色”搭配不当。选项修改不恰当。
B项,选项修改最恰当。
C项,成分赘余。“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应删去”一致”。选项修改不恰当。
D项,搭配不当。“保持和“文化”不能搭配在一起,“传承和”特色”搭配不当;成分赘余,“—致"和“共识"语意重复;不合逻辑,按照内容的递进顺序,应先是'文化底蕴深厚”。选项修改不恰当。
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 , ,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A.史铁生描述他的特殊经历时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而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B.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
C.史铁生常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面家却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D.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史铁生却在描述他的特殊经历时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8答案B 语段主要内容是介绍史铁生散文的特点,是要突出强调史铁生作品的特点,所以应该将“史铁生”放在“画家”后,故排除了AC。分析BD 两个选项,D项的句式前后不一致,前句的主干是画家抒发情感,后一句的主干应该是史铁生描述经历,所以排除D。故选B。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面对无情的山火,我们要将森林防火工作作为条不能突破的红线和底线,( )对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作出准确判断,不讲条件地把重担挑在肩上,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A.始终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
B.保持警钟始终长鸣的危机感,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
C.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间责的高压态势,始终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
D.始终保持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高压态势,保持警钟长鸣的危机感
9.A【解析】根据下文“对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作出准确判断,不讲条件地把重担挑在肩上”,以及先“保持危机感”再“严防死守、严格问责”的逻辑关系,所以排除C、D,而B项,语序不当,“始终”要放在“保持”的前面。
10.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 )因此,无论何种做法必须以保护为基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博采众长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的保护之路。
A.但是,有些新技术在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
B.但是,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虽然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了便利。
C.然而,游客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非遗魅力便利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担忧。
D.诚然,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但是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
10. A【解析】由上句来看,在说“创新”,由下句来看,在谈做法以“保护”为主,因此括号里先说“新技术”再说“保护”,这样与上文衔接才更紧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小题。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速度”,展现“中国气度”。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始终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在太空组网的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坚实的脚步。
从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仅仅不到3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迎难而上(急流勇进),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1.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
A.欢欣鼓舞(额手称庆) B.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C.迎难而上(急流勇进) D.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刷新“中国精度”,展现“中国速度”,彰显“中国气度”
B.始终遵循以“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
C.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它在太空组网的坚实脚步
D.仰望星空,一颗颗围绕地球飞翔的明亮的北斗导航卫星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B.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C.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D.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11.【答案】C。
(A项,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感到庆幸。不可互换。B项,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不可互换。C项,急激流勇进:意思为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可以互换。D项,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不可互换。)
12答案:D项 A项,“刷新.精度"搭配不当;B项,“遵循..
的原则°和“以..为原则”句式杂糅;C项,“加速了 脚步”搭配不当。故选D。
13答案:C项 A项主语不一致;B项"一丝不苟”不合语境。后半句是病句;口项“一丝不苟”不合语境。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 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 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 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 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 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 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 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4.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
A.由枯黄的桑叶到女主人公衰老的容颜,能支撑材料观点。
B.由香草到人的美好德行,能支撑材料观点。
C.主要是叙事,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的观点。
D.从柏树到诸葛亮的伟大人格,能支撑材料的观点。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中央领导人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 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 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 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 过瘾“。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演员、观众这种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美育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其中之一就是“乐“。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乐” 与“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的美育。早在孔子时期,已把“ 乐”“艺”提升到与“ 道德”“诗礼” 相同的地位,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用京剧之美浸润大众心田,让越来越多的心灵随美起舞,在京剧用歌舞演故事的精彩演绎中,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 摘自 2021 年 11 月 0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 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 摘自 2021 年 11 月 10 日《光明日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脉、事、形、命”就是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 这可以用“ 正” 字的五笔来概括。
B.演员、观众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C.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说明了中华古诗词可以传递美。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 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6.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 系列演出大获成功, 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
B.京剧能够薪火相传、生命不息,这正是缘于演员们始终在不懈地追寻美。
C.传统文学、绘画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生动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D.如果京剧演员能够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1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来赞美王羲之书法之美。
B.京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程婴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匡汉舌辩, 这些经典情节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C.李白的诗雄奇飘逸,人称“ 谪仙人”。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雄奇奔放, 俊逸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D.孔子指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并且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5.【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错误,原文为〞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可知"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积极作用”是“弘扬京剧”的进一步举措。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16.【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的能力。
A.“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没有说是根本原因;
B.“就是演员始终在寻美”错误,原文为“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选项缩小了范围;
D.“如果京剧演员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错误,原文说"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17.【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陈述了孔子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与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了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该项并不能之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故选D。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分),首先提出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1分)接着分别论述这五个维度的具体内容。(1分)最后总结弘扬京剧要注意的问题及意义,(1分)
请以京剧为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4 分)
*请以京剧为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
【答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1分)如:京剧的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外在表现形式能给人丰富的审美给养。(1分)(2)中华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1分)如:京剧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 话中心”又都自然的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 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 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 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遛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 “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 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文本二:
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作了浩繁艰苦的准备。从 1982 年到 1985 年,是他创作 这部长篇的准备期;再加上从1985 年秋天到1986年夏天的两年写作期,这部长篇共费 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路遥谢绝了所有笔会的邀请,避开了《人生》的 小说和电影所带来的声名的喧闹,蛰居在黄土地的一个角落里,潜心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名著,逐页翻阅了他所要描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报纸,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了现实主义地描绘时代画卷的写法。这些年来文坛上五光 十色、眼花缭乱的变化,既刺激了他进行创新竞赛的活力,也坚定了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理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表现。路遥说:“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这样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然会渗透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中,也决定了作家对历史背景 的具体明晰性的追求。
(节选自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动因考》)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19.关于文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可见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18.答案C项,“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不符合文意,从文本一第10至第11段中“无意间产生一个小小的愿望”“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可知,孙少安是偶然间去的儿子读书的地方,从而决定重建学校
19.答案:B项正确
A项,“可见村民胆小怕事”C项,“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D项,“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理解有误
*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不迷信,有主见:不随同他人捐款建庙;
②有使命感,有勇气:目睹衰败景象决心重建学校;
③敢想敢干,目光长远:计划设立奖学金、聘请英语老师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明确地表明自己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一艺术追求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
①再现了典型环境。小说以双水村为典型环境,客观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塑造典型人物,表现其典型性格。小说通过塑造刘玉升、孙玉厚、孙少安等典型人物,刻画了他们 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③设置典型情节。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22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洗宝彻等杀官吏,盎率兵破之,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为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B.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C.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D.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2l.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獠,指中国的一个古民族,僚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B.隋季即隋末,“季”原指兄弟排行最小的,引申为末期,如季月指每季的最后一月。
C.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D.赠,文中指追赠官号,古代职官制度中有对死去的大臣赐予官爵或称号的做法。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盎在隋朝时期随从文帝和炀帝南征北讨,在平定长江、岭南獠人的叛乱和讨伐辽东的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B.冯盎在隋朝灭亡后回到岭南,召集部众,自任首领,逐渐占据了岭南、百越之地的广大地区,但他只是自称总管,并未自立为南越王。
C.魏征劝谏唐太宗不宜发兵讨伐反叛征兆尚不明显的冯盎,而是应当用仁德去安抚他,太宗听从了他的劝谏,最终收获了冯盎的忠心。
D.罗、窦各洞獠人发动叛乱,冯盎奉召担任平叛先锋;在攻取险要关隘时,他亲持箭弩震慑敌人,并挥兵追击溃逃的叛军,斩首千余人。
23.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D“疫疠”,病名,为"作“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且”领起后面语句,其前断句,排除B。译文: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大规模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为了蛮荒异族轻易举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
是耻辱。故选:D。
C(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错误,古代山东山西的分界线为崤山)
A(A项,“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目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竟能有这等人才,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错误。根据原文“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日: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可知,杨素惊讶于蛮夷中竟能有这等人才,皇帝便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政叛的僚人,平叛之后才官拜汉阳太守。
23答案:杨素对他感到惊奇,说:“想不到蛮荒异族中竟出现了这样的人!”
【译文】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朝仁寿初年,冯盎任宋康县令,潮、成等五个州的獠族人反叛朝廷,冯盎快马飞驰到京都,奏请平定反叛的僚人。文帝诏令左仆射杨素与他共同讨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对他感到惊奇,说:“想不到蛮荒异族中竟出了如此之人!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攻打反叛的僚人。平定反叛后,冯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他随从炀帝征伐辽东,迁升为左武卫大将军。番禺著名贼子洗宝彻等反叛,杀戮官吏,冯盎领兵打败了他们。洗宝彻的侄子名叫洗智臣,又集聚军众与冯盎对战,冯盎率兵进讨,两军刚交锋,冯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队伍于是溃散,他俘虏洗宝彻、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据了番禺、苍梧、朱崖的地盘,自称总管。有人鼓动冯盎说:“隋朝已是未世,分前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了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名分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担任州郡长官的人仅我们冯家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唐高祖武德五年,委任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他为越国公。贞观初年,有人告发冯盎反叛,冯盎率军到本地区边境抵御。太宗诏令右武卫将军蔺谟调集江、淮的士兵准备前去征讨,魏征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因为蛮荒异族而轻易行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而且冯盎不像天下未平定时那样攻占州县,又在边远的异族地区,如今国内已经安定,他还有何希冀?反叛尚未形成,应当以仁德去安抚他,冯盎感到忧惧,必定会亲自来朝见天子。”于是太宗派散骑常待韦叔谐前往开导冯盎,冯盎便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宫侍奉皇帝。太宗说魏征一番话,胜过十万军队。”贞观五年,冯盎进京朝见太宗,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他非常丰厚的物品。不久,罗州、窦州各洞的僚人反叛,太宗诏令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担任进讨诸军的先锋。反叛的僚人占据险要关隘,无法攻破,冯盎手持弓弩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箭射完了,胜负就清楚了。“他连发七箭射死敌军七人,反叛者的队伍溃逃,冯盎挥兵追击,斩杀敌军首级一千余级。太宗下诏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给的财物无法计算,赐给的奴婢达万人。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欢心。死后,朝廷追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职街。
五、理解性默写
24.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劝学》 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 ” 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4)《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 ”一句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 ”一句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别时茫茫江浸月 绕船月明江水寒
【清北A、B附加题(5分)】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 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 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 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cuàn):烧火做饭。
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境,“天高”“万里”等意象 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
《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人以“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
【题解】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肃成县)。那时战乱仍未平息,诗人生活也极其艰难,悲苦的生活总会感慨万分,于是创作了此诗。
诗中通过述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社会战乱动荡仍未平息的惨淡景象,以及诗人的悲苦遭遇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的现实,结尾以诙谐幽默的自嘲手法,将这种悲苦渲染出来。
【译文】
翠柏的味道虽然很苦,但也可以用来食用充饥,天上的晨霞虽然很高,但可以幻化成各种自己所需,具备仙风道骨之人也可以用来餐食。
俗世之人大都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唯独我选择了忠君报国,恪守正道,然而,这条路要想走下去实在是太过于艰难。
弃官不做,自然就会生活窘迫,可违心求全又不是我的性格。早晨已经无法生火做饭,因为没有米,井水也冻了,没有可以御寒的衣服,夜晚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无比凄寒。
我已经一贫如洗,囊中空空如也,却又怕被人笑话,所以钱袋里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时常拿出来自己瞅瞅,也让他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