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二)—不朽的红楼课时教学课件+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二)—不朽的红楼课时教学课件+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20:48:00

文档简介

《红楼梦》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或1721—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为康熙所信用;父曹兆页袭父职,一家三代任江宁织造。
雍正年间曹家败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家道中衰之后,从而写下这部带着幻灭悲剧的小说。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后因贫病无医而逝。
二、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经历以及其他红楼女子的生活经历为中心线索,真实而深入地描写了日益丰富的人性与生存环境(由社会制度、家族结构和礼教等构成)的冲突、人性被压抑的痛苦以及要求人性解放而进行的挣扎或反抗,生动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作品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严密,白话运用纯熟自如,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写实主义的高峰。
三、故事梗概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框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贾宝玉与林黛玉、薜宝钗的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凤姐泼醋、宝玉挨打等),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一、通读全书法
1.初读回目:《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整本书阅读之初,应品读回目中的关键词,编写章回提纲,以初步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2.整体略读:阅读前五回,整体了解全书的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等。
通过阅读回目和前五回,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厘清其主线:
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二、细读之法
1.教师示范细读
教师展示自己编写的回目提纲、圈点批注的文字和撰写的阅读心得等,让学生感知。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细读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指导学生着重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手法运用、主题探究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
三、略读之法
“略读”也称为浏览或跳读。迅速阅读相关章回,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内容。例如:迅速跳读《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筛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贾府的吃、穿、住、行、娱乐等细节。
四、精读细节之法
“精读”即品读文本细节,圈点批注,品味鉴赏。例如:“黛玉含酸”“静日生香”“共读西厢”“宝玉挨打”等经典细节,都可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涵泳。
五、研读主题之法
“研读”带有主题探讨的意味,它立足于“群读”,即围绕或整合同一个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入探讨其内涵。《红楼梦》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如:组织“甄士隐”“贾雨村”“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主题研读;也可以情节为主题,如探讨“黛玉之死”的场景描写的艺术优劣,开展“可卿之死”“晴雯之死”“尤三姐之死”“尤二姐之死”等情节的群文阅读。还可以开展以黛玉的诗词、宝玉的读书观为主题等各类研读活动。
一、整体感知
阅读任务: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1.四大家族人物关系图
2.贾家主要人物(含正册十二钗)关系和命运图
二、品读鉴赏
阅读任务一: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林黛玉其人
(1)神仙妃子——林黛玉的美丽
林黛玉的外貌无疑是美丽而且极具特点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看到的是黛玉容貌之形,那么宝玉看到的则是黛玉容貌之神。通过王熙凤的口,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出一个容貌精致姿态妍丽的黛玉;但只有通过宝玉的眼,我们才真正看到黛玉美丽容貌的神魂——愁怨、病弱、聪慧。
(2)才华卓绝——林黛玉的才情
在大观园的一众女儿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才华的,而且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才情,诗词是她品味生命、体会生活、表达内心的一种形式。超越常人的见识,让她敏锐地体察到自己寄身贾府,看似荣华实则无依的凄凉,以及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哀。
黛玉的才华是与生俱来刻入骨髓的。她从来不把诗词当作生活的消遣,更不是她身价的粉饰,而是当作生命的吟唱、灵魂的舞蹈。所以,她会写下《葬花吟》,表达自己内心的凄惶与无奈;会在宝玉差晴雯送来的旧帕之上,题诗三首写尽自己内心的情绪。
(3)善良真诚——林黛玉的“多情”
她待人以诚,几乎没有心机城府。她重情重义,从来不以身份论交。她细腻敏感,总会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体验出幽微的深意。
她待紫鹃情同姐妹,香菱想要学习作诗,宝钗有所顾忌不愿教,黛玉当仁不让做起了教导香菱的老师。她不以情感论亲疏,不以身份别差距。赤子心性,待人待事问心无愧。
黛玉多思易感,她的情感世界,远比别人丰富细腻。她对情的追求更纯粹,在她的世界里,情是最重要的。她会为春天掉落的繁花而哭泣悲哀,细心打扫,埋葬落花,立冢哀悼。立于院墙之外听到《桃花扇》的唱词时,她会联想到自身处境而潸然泪下。她会在宝玉送来旧帕时,惊喜忧惧,五味杂陈,千回百转,一言难尽。善良真诚,她重情痴情却又伤于情。
(4)任情任性——林黛玉的真性情
黛玉重情,她才任情任性。在她看来,情感是高于一切的准则,本心是大于一切的要务。黛玉并不是一个不知进退、不知礼仪的蠢钝女子。恰恰相反,她知礼守仪,进退有度。从进入贾府的几处细节就可以看出。
黛玉很少去做讨人欢心的事情,不开心就是不开心。当她和宝玉闹别扭的时候,使小性子就是使小性子。哪怕闹得满府不宁,连贾母都为他们着急上火,黛玉也从未想过要改变。因为在她看来本性如此,何须改变。同样,如果真心痛惜,真情流露,黛玉也从来不会去加以掩饰。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心痛难当,默默流泪,一双眼睛哭得如同桃儿一般,她担心宝玉,想去探望,也就顺从本心悄悄去了,丝毫没想过要找一个理由来加以遮掩。
林黛玉,任情任性,遵从本愿,顺心而为,她并非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而是不愿意为了屈从世界的法则,扭曲了自己的本心。她是遗世独立于尘俗之外的。
2.薛宝钗其人
薛宝钗是一个既热心又冷淡的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在宝钗身上一点都不矛盾。因为她既是最接地气的俗世之人,又是看透一切的高人。
(1)容貌丰美
第五回中曹雪芹写道:“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八回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六十三回:“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2)才气过人
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天资聪慧,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诗达十几首,才情与黛玉不分高下,其中以咏白海棠诗、咏菊诗、咏螃蟹诗最为有名。其中咏白海棠诗被李纨评为第一,认为“这诗有身分”“含蓄浑厚”。不单如此,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她知识渊博,如元妃归省的时候,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宝玉连声赞她是“一字师”。
在第五十六回,探春和宝钗共同制定园子的改革措施,缓解贾府的经济危机。在探春提出公开竞标的创意措施时,宝钗大力支持,但同时也指出片面求利带来的后果。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薛宝钗这一“小惠”主张,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策略。
(3)为人处世周到热心
说她是最接地气的俗世之人,是因为薛宝钗对每个人都尽最大可能照顾,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因此得到了从上到下各色人的喜欢、赞扬。对失去双亲的湘云,她能体会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湘云的难处,多次伸出援手。对充满敌意的黛玉,宝钗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但在关键时刻,宝钗又会为其着想。在第四十二回行酒令时,黛玉不小心说出《西厢记》中的句子,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苑,说了许多语重心长劝告和提醒的话。对待传递私情的下人,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不小心听到红玉和坠儿关于红玉与贾芸互相传递情物的对话。被发现时,宝钗谎称是来寻黛玉的。对待喜欢听戏的贾母,虽然是宝钗自己的生日,但她为了让贾母高兴,故意点了贾母爱听的,体现了她的高智商,更体现了高情商。
(4)有时又冷淡“无情”
第六十三回,宝钗抽到牡丹签,背面写道:“任是无情也动人。”这里的无情更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理智,她比别人更能看透一切,所以她是看透一切的高人。
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和薛蟠正为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入道感到惊讶和惋惜时,宝钗的一席话极为冷静。生死不可逆,怜惜眼前人,在别人眼里是不是近似无情的理智
3.王熙凤其人
王熙凤是金陵世族王家的女儿,贾琏之妻,贾母的孙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赏识,是贾府赫赫有名的管家,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她是贯穿整个《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最完整,也最丰满。如果说《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话,那么,作为贾府管家的王熙凤就处在这张网的中心,将贾府内外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各色人等联结在了一起。因而,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端庄美丽又泼辣俗气
身为大家闺秀,王熙凤外表标致,容貌美丽。而日常生活中,她喜欢穿金戴银,常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于华贵艳丽中又略显俗气张扬。
除了正面描写,书中还有侧面表现。例如,关于王熙凤的美貌,我们能从贾瑞对王熙凤的态度中得到印证。贾瑞正是在宁国府庆寿的家宴上见到了王熙凤的美貌后,开始有了非分之想,从此迷恋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2)精明强干又心狠手辣
王熙凤虽然身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一般的男人也比不上她,她是贾府乃至当时社会当之无愧的“女强人”。
首先,王熙凤口才好,有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冷子兴说她“言谈又爽利”;周瑞家的说她“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其次,作为“大管家”,王熙凤有非凡的领导管理才能。偌大的荣国府,被二十来岁的她管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不仅如此,第十三回中,当秦可卿去世,宁国府一片混乱之时,在贾珍的央告下,她前去协理宁国府,更是她管理才华的集中体现。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她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到宁国府管理混乱的根源所在。
在精明强干之外,王熙凤又有着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一面。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第十二回在对贾瑞“毒设相思局”和第六十八回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并借刀杀人两件事上,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
(3)奉承迎合又弄权作势
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王熙凤察言观色,奉承迎合,处处讨取兄弟姐妹、妯娌长辈,特别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正是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和善于逢迎,让她赢得了贾母的喜爱、包容和大力支持,使她贾府管家的地位牢不可破。
靠着手中荣国府管家的权力,她克扣下人的月钱,拖延主子月钱的发放,即便是贾母、王夫人的月钱,她也敢扣着不发放,让心腹拿着这些钱到外面放高利贷,为自己谋取了不少私利。为了追求金钱,王熙凤不仅在内克扣,还在外弄权。她玩弄权势,不惜草菅人命。正如她自己所说:“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阅读任务二:欣赏小说中出现的诗词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林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写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忆 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薛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
种 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诗词鉴赏]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子曾赞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并且说他可为闺阁增光。这是说宝玉喜欢女孩子,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不同,他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小家碧玉,也不论是奴婢还是戏子,他都把她们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如果以花喻女孩子,那么贾宝玉这首诗吟诵的种菊、灌菊、护菊,就正表现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诗词鉴赏]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
诗题“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棵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至今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缂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宝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璎珞”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色丝绦”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不违背清廷禁律。
B.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C.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解析:D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通灵宝玉”不是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代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解析:C 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为“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解析:C 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并不是为了显示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而是通过黛玉的视角来刻画其他人物,因而不需要写黛玉的穿着。
二、诗词鉴赏。
4.结合颔联内容,分析下面两首诗中的白海棠有哪些不同情味 你觉得各是《红楼梦》中的谁写的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解析:赏析时结合《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来进行判断和鉴赏。
答案: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绘神各有不同。
第一首诗为林黛玉所作。“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第二首诗为薛宝钗所作。“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玉浑金,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    卓绝的心志换来的鸿篇巨制,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坚苦 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艰苦 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坚苦 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艰苦 苦心孤诣
解析:A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文中强调是否顺利,有无阻碍,故选“一帆风顺”。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语境是“前半生”的付出,“呕心沥血”明显更符合语境。坚苦:坚忍刻苦。艰苦:艰难困苦。前者强调人的意志,后者强调环境。根据语境,第三处应用“坚苦”。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语境是整理出版《红楼梦》,“筚路蓝缕”明显不合适,应选“苦心孤诣”。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解析:A B项,不合逻辑,应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互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解析:C  根据括号前面“以前半生……为墨”的陈述句式结构,应选“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共42张PPT)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二)——不朽的红楼
单元概览 整体感知教材
《红楼梦》
学习提示 明确学习目标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或1721—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为康熙所信用;父曹兆页袭父职,一家三代任江宁织造。
雍正年间曹家败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家道中衰之后,从而写下这部带着幻灭悲剧的小说。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后因贫病无医而逝。
阅读准备
二、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经历以及其他红楼女子的生活经历为中心线索,真实而深入地描写了日益丰富的人性与生存环境(由社会制度、家族结构和礼教等构成)的冲突、人性被压抑的痛苦以及要求人性解放而进行的挣扎或反抗,生动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作品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严密,白话运用纯熟自如,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写实主义的高峰。
三、故事梗概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框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贾宝玉与林黛玉、薜宝钗的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凤姐泼醋、宝玉挨打等),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
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方法指导
一、通读全书法
1.初读回目:《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整本书阅读之初,应品读回目中的关键词,编写章回提纲,以初步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2.整体略读:阅读前五回,整体了解全书的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等。
通过阅读回目和前五回,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厘清其主线:
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
过程。
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二、细读之法
1.教师示范细读
教师展示自己编写的回目提纲、圈点批注的文字和撰写的阅读心得等,让学生感知。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细读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指导学生着重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手法运用、主题探究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
三、略读之法
“略读”也称为浏览或跳读。迅速阅读相关章回,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内容。例如:迅速跳读《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筛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贾府的吃、穿、住、行、娱乐等细节。
四、精读细节之法
“精读”即品读文本细节,圈点批注,品味鉴赏。例如:“黛玉含酸”“静日生香”“共读西厢”“宝玉挨打”等经典细节,都可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涵泳。
五、研读主题之法
“研读”带有主题探讨的意味,它立足于“群读”,即围绕或整合同一个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入探讨其内涵。《红楼梦》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如:组织“甄士隐”“贾雨村”“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主题研读;也可以情节为主题,如探讨“黛玉之死”的场景描写的艺术优劣,开展“可卿之死”“晴雯之死”“尤三姐之死”“尤二姐之死”等情节的群文阅读。还可以开展以黛玉的诗词、宝玉的读书观为主题等各类研读活动。
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
阅读任务: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1.四大家族人物关系图
2.贾家主要人物(含正册十二钗)关系和命运图
二、品读鉴赏
阅读任务一: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林黛玉其人
(1)神仙妃子——林黛玉的美丽
林黛玉的外貌无疑是美丽而且极具特点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看到的是黛玉容貌之形,那么宝玉看到的则是黛玉容貌之神。通过王熙凤的口,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出一个容貌精致姿态妍丽的黛玉;但只有通过宝玉的眼,我们才真正看到黛玉美丽容貌的神魂——愁怨、病弱、聪慧。
(2)才华卓绝——林黛玉的才情
在大观园的一众女儿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才华的,而且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才情,诗词是她品味生命、体会生活、表达内心的一种形式。超越常人的见识,让她敏锐地体察到自己寄身贾府,看似荣华实则无依的凄凉,以及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哀。
黛玉的才华是与生俱来刻入骨髓的。她从来不把诗词当作生活的消遣,更不是她身价的粉饰,而是当作生命的吟唱、灵魂的舞蹈。所以,她会写下《葬花吟》,表达自己内心的凄惶与无奈;会在宝玉差晴雯送来的旧帕之
上,题诗三首写尽自己内心的情绪。
(3)善良真诚——林黛玉的“多情”
她待人以诚,几乎没有心机城府。她重情重义,从来不以身份论交。她细腻敏感,总会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体验出幽微的深意。
她待紫鹃情同姐妹,香菱想要学习作诗,宝钗有所顾忌不愿教,黛玉当仁不让做起了教导香菱的老师。她不以情感论亲疏,不以身份别差距。赤子心性,待人待事问心无愧。
黛玉多思易感,她的情感世界,远比别人丰富细腻。她对情的追求更纯粹,在她的世界里,情是最重要的。她会为春天掉落的繁花而哭泣悲哀,细心打扫,埋葬落花,立冢哀悼。立于院墙之外听到《桃花扇》的唱词时,她会联想到自身处境而潸然泪下。她会在宝玉送来旧帕时,惊喜忧惧,五味杂陈,千回百转,一言难尽。善良真诚,她重情痴情却又伤于情。
(4)任情任性——林黛玉的真性情
黛玉重情,她才任情任性。在她看来,情感是高于一切的准则,本心是大于一切的要务。黛玉并不是一个不知进退、不知礼仪的蠢钝女子。恰恰相反,她知礼守仪,进退有度。从进入贾府的几处细节就可以看出。
黛玉很少去做讨人欢心的事情,不开心就是不开心。当她和宝玉闹别扭的时候,使小性子就是使小性子。哪怕闹得满府不宁,连贾母都为他们着急上火,黛玉也从未想过要改变。因为在她看来本性如此,何须改变。同样,如果真心痛惜,真情流露,黛玉也从来不会去加以掩饰。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心痛难当,默默流泪,一双眼睛哭得如同桃儿一般,她担心宝玉,想去探望,也就顺从本心悄悄去了,丝毫没想过要找一个理由来加以遮掩。
林黛玉,任情任性,遵从本愿,顺心而为,她并非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而是不愿意为了屈从世界的法则,扭曲了自己的本心。她是遗世独立于尘俗之外的。
2.薛宝钗其人
薛宝钗是一个既热心又冷淡的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在宝钗身上一点都不矛盾。因为她既是最接地气的俗世之人,又是看透一切的高人。
(1)容貌丰美
第五回中曹雪芹写道:“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八回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六十三回:“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2)才气过人
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天资聪慧,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诗达十几首,才情与黛玉不分高下,其中以咏白海棠诗、咏菊诗、咏螃蟹诗最为有名。其中咏白海棠诗被李纨评为第一,认为“这诗有身分”“含蓄浑厚”。不单如此,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她知识渊博,如元妃归省的时候,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宝玉连声赞她是“一字师”。
在第五十六回,探春和宝钗共同制定园子的改革措施,缓解贾府的经济危机。在探春提出公开竞标的创意措施时,宝钗大力支持,但同时也指出片面求利带来的后果。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薛宝钗这一“小惠”主张,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策略。
(3)为人处世周到热心
说她是最接地气的俗世之人,是因为薛宝钗对每个人都尽最大可能照顾,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因此得到了从上到下各色人的喜欢、赞扬。对失去双亲的湘云,她能体会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湘云的难处,多次伸出援手。对充满敌意的黛玉,宝钗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但在关键时刻,宝钗又会为其着想。在第四十二回行酒令时,黛玉不小心说出《西厢记》中的句子,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苑,说了许多语重心长劝告和提醒的话。对待传递私情的下人,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不小心听到红玉和坠儿关于红玉与贾芸互相传递情物的对话。被发现时,宝钗谎称是来寻黛玉的。对待喜欢听戏的贾母,虽然是宝钗自己的生日,但她为了让贾母高兴,故意点了贾母爱听的,体现了她的高智商,更体现了高情商。
(4)有时又冷淡“无情”
第六十三回,宝钗抽到牡丹签,背面写道:“任是无情也动人。”这里的无情更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理智,她比别人更能看透一切,所以她是看透一切的高人。
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和薛蟠正为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入道感到惊讶和惋惜时,宝钗的一席话极为冷静。生死不可逆,怜惜眼前人,在别人眼里是不是近似无情的理智
3.王熙凤其人
王熙凤是金陵世族王家的女儿,贾琏之妻,贾母的孙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赏识,是贾府赫赫有名的管家,贾府的实际掌
权者。
她是贯穿整个《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最完整,也最丰满。如果说《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话,那么,作为贾府管家的王熙凤就处在这张网的中心,将贾府内外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各色人等联结在了一起。因而,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端庄美丽又泼辣俗气
身为大家闺秀,王熙凤外表标致,容貌美丽。而日常生活中,她喜欢穿金戴银,常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于华贵艳丽中又略显俗气张扬。
除了正面描写,书中还有侧面表现。例如,关于王熙凤的美貌,我们能从贾瑞对王熙凤的态度中得到印证。贾瑞正是在宁国府庆寿的家宴上见到了王熙凤的美貌后,开始有了非分之想,从此迷恋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2)精明强干又心狠手辣
王熙凤虽然身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一般的男人也比不上她,她是贾府乃至当时社会当之无愧的“女强人”。
首先,王熙凤口才好,有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冷子兴说她“言谈又爽利”;周瑞家的说她“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其次,作为“大管家”,王熙凤有非凡的领导管理才能。偌大的荣国府,被二十来岁的她管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不仅如此,第十三回中,当秦可卿去世,宁国府一片混乱之时,在贾珍的央告下,她前去协理宁国府,更是她管理才华的集中体现。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她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到宁国府管理混乱的根源所在。
在精明强干之外,王熙凤又有着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一面。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第十二回在对贾瑞“毒设相思局”和第六十八回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并借刀杀人两件事上,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
(3)奉承迎合又弄权作势
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王熙凤察言观色,奉承迎合,处处讨取兄弟姐妹、妯娌长辈,特别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正是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和善于逢迎,让她赢得了贾母的喜爱、包容和大力支持,使她贾府管家的地位牢不可破。
靠着手中荣国府管家的权力,她克扣下人的月钱,拖延主子月钱的发放,即便是贾母、王夫人的月钱,她也敢扣着不发放,让心腹拿着这些钱到外面放高利贷,为自己谋取了不少私利。为了追求金钱,王熙凤不仅在内克扣,还在外弄权。她玩弄权势,不惜草菅人命。正如她自己所说:“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阅读任务二:欣赏小说中出现的诗词
[诗词鉴赏]林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写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忆 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薛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
种 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诗词鉴赏]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子曾赞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并且说他可为闺阁增光。这是说宝玉喜欢女孩子,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不同,他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小家碧玉,也不论是奴婢还是戏子,他都把她们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如果以花喻女孩子,那么贾宝玉这首诗吟诵的种菊、灌菊、护菊,就正表现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诗词鉴赏]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
诗题“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棵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至今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缂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宝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璎珞”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色丝绦”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不违背清廷禁律。
B.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C.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解析:D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通灵宝玉”不是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代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解析:C 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为“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解析:C 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并不是为了显示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而是通过黛玉的视角来刻画其他人物,因而不需要写黛玉的穿着。
二、诗词鉴赏。
4.结合颔联内容,分析下面两首诗中的白海棠有哪些不同情味 你觉得各是《红楼梦》中的谁写的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解析:赏析时结合《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来进行判断和鉴赏。
答案: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绘神各有不同。
第一首诗为林黛玉所作。“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第二首诗为薛宝钗所作。“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玉浑金,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    卓绝的心志换来的鸿篇巨制,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坚苦 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艰苦 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坚苦 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艰苦 苦心孤诣
解析:A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文中强调是否顺利,有无阻碍,故选“一帆风顺”。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语境是“前半生”的付出,“呕心沥血”明显更符合语境。坚苦:坚忍刻苦。艰苦:艰难困苦。前者强调人的意志,后者强调环境。根据语境,第三处应用“坚苦”。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语境是整理出版《红楼梦》,“筚路蓝缕”明显不合适,应选“苦心孤诣”。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解析:A  B项,不合逻辑,应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互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解析:C  根据括号前面“以前半生……为墨”的陈述句式结构,应选“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学写综述
1.了解综述及其类型。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掌握综述写作的基本要领,尝试写作综述。
综述就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消化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能代表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汇总、整理,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推论,得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综述。
一、综述的类型
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综述、普通性综述和评论性综述三类。
1.归纳性综述
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
普通性综述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
评论性综述是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所以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一般格式
一般来说,一篇综述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言
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正文
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即综述的主体部分,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等。
3.结论
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4.附录
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本 点评
2014年鲁迅小说集《呐喊》研究综述(节选) 摘要:2014年关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研究异彩纷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建构、精妙的艺术手法、对国民性的批判与改造、人文关怀的回归、几个学者对《鲁迅<故乡>阅读史》的阅读与思考,以及《呐喊》对后来作家的影响等方面,这些研究对当下依旧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呐喊》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鲁迅 《呐喊》  研究  综述 ●人物形象的建构 袁春秋《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从大多数语文教学所忽略的“母亲”形象出发,分析了“母亲”作为一条暗线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更好地理解“母亲”这一形象,才能更加贴近鲁迅写作的本真。 普馨伟《论鲁迅<狂人日记>的荒诞性》从艺术形象、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的荒诞特色,塑造了一个孤独、悲愤而发狂的狂人形象,更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狂人的生活碎片及其错乱惊人的言语,鲁迅用这样一个荒诞的形象,揭露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入木三分。 张树军《“身份认同”焦虑中的孔乙己》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分析了一个民族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给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身份所带来的不安与恐惧,塑造了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①  王蒙则分析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从他的行为看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他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说明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却仍不觉悟。② ●精妙的艺术手法 陆越《一家之言说<药>》认为《药》是鲁迅使用白描手法的代表作,指出了鲁迅用粗线条勾勒的手法,用精练、俭省的文字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加渲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使人物形神兼备。③  王映红《<药>精妙比喻赏析》从《药》的比喻谈起,分析了比喻在文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一,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表现其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神情和性格;其二,描摹心理,剖析心态;其三,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其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小说中最能突出主题的比喻莫过于题目‘药’,药在文中的本义和喻义相结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民众的愚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的良药。”④ ●批判改造国民性 陆露《<阿Q正传>的矛盾变异修辞与语境释读》在修辞的层面上对《阿Q正传》进行了一番分析,陆文对小说里的矛盾变异修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将矛盾变异修辞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内容上与形式上的变异,指出正是这种矛盾变异修辞才使得这篇小说鲜明地凸显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当时国人状态的失望之情,并通过这种矛盾变异修辞以及阿Q最后的结局,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吕漪帆《支克坚的阿Q革命论》说到阿Q身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和懦弱,才是鲁迅最想要批判的。阿Q的懦弱,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正是因为看到了国民性的危机,所以鲁迅才一直强调改造国民性”。 摘要简短扼要而连贯地陈述了主要内容,是这篇综述论文的“窗口”。 四个关键词,便于读者检索和图书馆人员编写索引之用。 对于人物形象的建构研究,文中介绍了四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每种均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分析较为简洁,符合综述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的特点。 对于精妙的艺术手法研究,介绍比较简洁,只提及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 对于批判改造国民性研究,文中重点分析了两位研究者对阿Q形象的深入思考,指出“阿Q的懦弱,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正是因为看到了国民性的危机,所以鲁迅才一直强调改造国民性”。
续 表
文本 点评
●人文关怀的回归(内容略) ●《鲁迅<故乡>阅读史》的阅读与思考(内容略) ●《呐喊》的影响 刘敏的《<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认为鲁迅《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以及疯癫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多重书写、模仿,对新时期许多作家,如余华、残雪、韩少功等产生重要影响。在艺术表达手法上新时期文学继承了其超现实的写法、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反讽手法等。在思想意蕴上,《狂人日记》中所表现的“反封建”思想、“知识分子”叙事、“吃人”主题都在新时期文学中多有表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不论是从哪个方面分析,鲁迅的小说总是以其思想的丰富性给予当今社会深刻的启发,研究鲁迅在当下仍具有广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袁春秋:《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才智》2014年第34期。 ②普馨伟:《论鲁迅<狂人日记>的荒诞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③张树军:《“身份认同”焦虑中的孔乙己》,《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年第1期。 ④王蒙:《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⑤陆越:《一家之言说<药>》,《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第8期。 ⑥王映红:《<药>精妙比喻赏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7期。 ⑦陆露:《<阿Q正传>的矛盾变异修辞与语境释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⑧吕漪帆:《支克坚的阿Q革命论》,《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期。 ⑨刘敏:《<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对于《呐喊》的影响的研究,结合其中的《狂人日记》来阐述其在人物形象、艺术表达手法和思想意蕴方面的深远影响。 综述最后的总结,收束全篇,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总评]这篇综述作者广泛引用材料,分析了小说集《呐喊》的诸多研究成果。综述的主体部分,选择了小标题的形式以并列式结构呈现,使得整体行文清晰醒目流畅自然。从全文看,综述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对于经典名篇的阅读,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的《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曹禺的《雷雨》,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关于书中的人物形象,各个时期都有许多不同的解读和评论。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综述。
[写作指导]
每一部经典作品或形象,自问世起,相关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大家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需要广泛查阅、梳理相关观点和看法,然后加以整理,按综述的具体要求写作即可。(共15张PPT)
单元写作训练——学写综述
1.了解综述及其类型。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掌握综述写作的基本要领,尝试写作综述。
训练目标·有的放矢
写作指导·指点迷津
综述就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消化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能代表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汇总、整理,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推论,得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综述。
一、综述的类型
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综述、普通性综述和评论性综述三类。
1.归纳性综述
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
普通性综述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
评论性综述是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所以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一般格式
一般来说,一篇综述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言
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正文
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即综述的主体部分,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等。
3.结论
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
题等。
4.附录
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佳作赏读·博采众长
文本 点评
2014年鲁迅小说集《呐喊》研究综述(节选)
摘要:2014年关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研究异彩纷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建构、精妙的艺术手法、对国民性的批判与改造、人文关怀的回归、几个学者对《鲁迅<故乡>阅读史》的阅读与思考,以及《呐喊》对后来作家的影响等方面,这些研究对当下依旧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呐喊》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简短扼要而连贯地陈述了主要内容,是这篇综述论文的“窗口”。
关键词:鲁迅 《呐喊》  研究  综述
●人物形象的建构
袁春秋《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从大多数语文教学所忽略的“母亲”形象出发,分析了“母亲”作为一条暗线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更好地理解“母亲”这一形象,才能更加贴近鲁迅写作的本真。
普馨伟《论鲁迅<狂人日记>的荒诞性》从艺术形象、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的荒诞特色,塑造了一个孤独、悲愤而发狂的狂人形象,更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狂人的生活碎片及其错乱惊人的言语,鲁迅用这样一个荒诞的形象,揭露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入木三分。
四个关键词,便于读者检索和图书馆人员编写索引之用。
张树军《“身份认同”焦虑中的孔乙己》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分析了一个民族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给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身份所带来的不安与恐惧,塑造了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① 
王蒙则分析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从他的行为看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他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说明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却仍不觉悟。②
对于人物形象的建构研究,文中介绍了四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每种均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分析较为简洁,符合综述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的特点。
●精妙的艺术手法
陆越《一家之言说<药>》认为《药》是鲁迅使用白描手法的代表作,指出了鲁迅用粗线条勾勒的手法,用精练、俭省的文字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加渲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使人物形神兼备。③ 
王映红《<药>精妙比喻赏析》从《药》的比喻谈起,分析了比喻在文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一,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表现其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神情和性格;其二,描摹心理,剖析心态;其三,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其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小说中最能突出主题的比喻莫过于题目‘药’,药在文中的本义和喻义相结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民众的愚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的良药。”④
对于精妙的艺术手法研究,介绍比较简洁,只提及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
●批判改造国民性
陆露《<阿Q正传>的矛盾变异修辞与语境释读》在修辞的层面上对《阿Q正传》进行了一番分析,陆文对小说里的矛盾变异修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将矛盾变异修辞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内容上与形式上的变异,指出正是这种矛盾变异修辞才使得这篇小说鲜明地凸显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当时国人状态的失望之情,并通过这种矛盾变异修辞以及阿Q最后的结局,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吕漪帆《支克坚的阿Q革命论》说到阿Q身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和懦弱,才是鲁迅最想要批判的。阿Q的懦弱,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正是因为看到了国民性的危机,所以鲁迅才一直强调改造国民性”。
对于批判改造国民性研究,文中重点分析了两位研究者对阿Q形象的深入思考,指出“阿Q的懦弱,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正是因为看到了国民性的危机,所以鲁迅才一直强调改造国民性”。
●人文关怀的回归(内容略)
●《鲁迅<故乡>阅读史》的阅读与思考(内容略)
●《呐喊》的影响
刘敏的《<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认为鲁迅《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以及疯癫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多重书写、模仿,对新时期许多作家,如余华、残雪、韩少功等产生重要影响。在艺术表达手法上新时期文学继承了其超现实的写法、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反讽手法等。在思想意蕴上,《狂人日记》中所表现的“反封建”思想、“知识分子”叙事、“吃人”主题都在新时期文学中多有表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不论是从哪个方面分析,鲁迅的小说总是以其思想的丰富性给予当今社会深刻的启发,研究鲁迅在当下仍具有广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呐喊》的影响的研究,结合其中的《狂人日记》来阐述其在人物形象、艺术表达手法和思想意蕴方面的深远影响。

综述最后的总结,收束全篇,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参考文献]
①袁春秋:《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才智》2014年第34期。
②普馨伟:《论鲁迅<狂人日记>的荒诞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③张树军:《“身份认同”焦虑中的孔乙己》,《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年第1期。
④王蒙:《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⑤陆越:《一家之言说<药>》,《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第8期。
⑥王映红:《<药>精妙比喻赏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7期。
⑦陆露:《<阿Q正传>的矛盾变异修辞与语境释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⑧吕漪帆:《支克坚的阿Q革命论》,《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期。
⑨刘敏:《<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总评] 这篇综述作者广泛引用材料,分析了小说集《呐喊》的诸多研究成果。综述的主体部分,选择了小标题的形式以并列式结构呈现,使得整体行文清晰醒目流畅自然。从全文看,综述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对于经典名篇的阅读,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鲁迅的《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曹禺的《雷雨》,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关于书中的人物形象,各个时期都有许多不同的解读和评论。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综述。
巩固训练·游刃有余
[写作指导]
每一部经典作品或形象,自问世起,相关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大家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需要广泛查阅、梳理相关观点和看法,然后加以整理,按综述的具体要求写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