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5 10: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860

1856
1842

1840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85

1883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洋务运动
1861--1894
维新运动
1895-1898
挽救危机
民族危机
1895

1894
1901

1900
维新梦幻灭
自强梦破碎
天朝梦未醒
内忧外患,帝制飘摇
回想第五单元内容,清政府面临哪些统治危机?如何应对的?结局如何?
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之初并不是偶然,它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林则徐和魏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之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艰难与挫折,成了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
——李文海等《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历史经验:早期现代化之路探索的相继失败说明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1
活动进程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2
领导重视
2019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开幕。习近平强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
活动安排
广泛组织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讲好履职敬业、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故事。举办系列论坛,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主题宣讲。
4
纪念活动
2018年12月,经国家邮政局审定,中国邮政2019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30套,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16套纪念邮票。
19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地质、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名词解释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自主预习:
自主阅读教材第一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思考革命派,改良派(立宪派),朝廷(清政府)是如何挽救此时社会危机的
自主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作用
自主阅读教材第三目,看看辛亥革命有哪些功绩和局限性。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追求共和(背景)
材料
思考: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给阶层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清政府:第一阶段(1901-1906):《辛丑条约》签订后,“新政”改革;
第二阶段(1906-1912):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激化阶级矛盾。
立宪派: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积极推进立宪运动——转向革命
革命派:组织准备: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思想宣传:三民主义 武装斗争:黄花岗起义
材料: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1908年,清政府被迫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
材料: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13位阁员中9人为满足,其中7人为皇族,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使清政府众叛亲离,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革命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读了会觉得头晕”,上海租界发行的杂志《苏报》对它作了介绍并高度评价。然而6月《苏报》受到禁止发行的处分,为该书作序的章炳麟被捕,邹容自首后病死狱中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
——陈天华《警世钟》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的内涵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追求共和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性质:是当时最进步,最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作用: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未明确反帝、无彻底的民权和土地纲领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史料: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起义完全是革命士兵自行发动,最后却一举告成。
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但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巡捕闻讯赶来,将革命党人的名册等起义文件起获,武昌形势顿时紧张。
史料:
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归纳必然性: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偶然性: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时机。辛亥革命的背景(必然性、偶然性)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1.5
清政府宣布
“铁路国有”政策
四川保路运动
1911.6
黄花岗起义
1911.4
辛亥革命的过程
偶然性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五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
二、望革命之路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
1912.1.1
《清帝逊位诏书》
1912.2.12
袁世凯被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1912.2.15
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1912.3.11
二、望革命之路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原则有哪些?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专制
民主
人治
法治
意义:从法律上宣布了封建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望革命之路
材料: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年若干年中
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他们所
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
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民主?
2.3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袁世凯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③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第三篇 论影响 成功或失败
胡绳认为: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史料二: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岳麓版教材
袁世凯政府颁布法律奖励实业,保护弱小的工商业,减免部分税收稳定金融,改革币制……辛亥革命后,爱国热情、提倡国货、振兴实业三者迅速融合,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的近代化》
经济: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共和丰碑(意义)
史料三: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居然可以废除,还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不可以怀疑打破呢?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伦理思想,主张家庭革命与女权革命。从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角度讲,辛亥革命正是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胡绳武《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
史料四:有研究者发现,1912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史料五: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也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局限性: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根本:(主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具体:缺少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学界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这回革命,……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为什么要纪念这个意义?为要我们把这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别要忘记。
——摘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双十节纪念,纪念个什么呢?”
民族
民主
◎知识结构
辛亥革命
寻革命之因
(背景)
望革命之路
(过程)
探革命之果
(意义)
①武昌起义(1911.10.10)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两“没有”三“缺乏”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③清帝退位(1912.2.12)
①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
②清政府“新政” 和“预备立宪”自救运动的失败(政治)
③民族资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
④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等学说(思想)
⑤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组织)
⑥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
⑦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1.(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B
高考真题演练
2.(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3.(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B
4.(2013·海南高考·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图6
5.(2012·全国高考·14)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C
1、国家变了:中华帝国
2、政体变了:君主专制度
3、民的地位变了:臣民
4、治国理念变了:人治
民主共和、责任
内阁制度
中华民国
公民
法治
思考:根据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