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名校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纲要上 1-3 单元 时间:75 分 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关于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
正确的是
A. 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
B. 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C. 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D. 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3.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这
里的“两翼”指
A.儒家、道家 B.墨家、法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4.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并为后世沿用,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其前身为秦国的县郡制
B. 地方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
C. 西汉继承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但又有所损益变化
D. 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5.下表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历史研究记述。这可用于
说明秦汉时期
文献记述 出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史记·匈奴列传》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史记·东越列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后汉书·西羌传》
A.民族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B.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
C.民族关系得到极大缓和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6.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
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
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
操假谲、曹丕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C.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面目模糊
8.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
至于左右朝廷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能担任官职 B.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C.士庶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D.士族具有较高政治素养
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
河的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
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 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7 页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11.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王安石“盖世之英、绝俗之操”“英特超迈,不屑于
南宋陆九渊
流俗”
王安石变法“加强宋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阶级广泛
20 世纪 50 年代漆侠
利益”
“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剥削和镇
改革开放后王曾瑜
压……使人民支付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
A.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12.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
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① 隶书 中朝 推恩令 水排 刺史 《神农本草经》
② 心学 柳词 岁币 三衢分权 四监司
③ 雕版印刷 曲辕犁 长庆会盟 藩镇《职贡图》
④ 刀形币 何尊 田氏代齐 铸刑书 大盂鼎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13.宋太祖针对“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弊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认为“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朝廷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B.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各州赋税大部上缴朝廷 D.实现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1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关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搭
配对应错误的是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A 夏商周 世袭制 血缘
B 汉 察举制 门第声望
C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D 隋唐宋 科举制 考试
A.A B.B C.C D.D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7 页
1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
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
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第 16 题 13 分,第 17 题 16 分,第 18 题 12 分,
第 19 题 14 分)
16.(13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
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
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
许年 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
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
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材料三 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
朕甚忧之。”
——摘自《宋书》
(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不得照抄原
文)(4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6 分)
(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
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3 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7 页
17.(16 分)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
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
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
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
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7 页
元朝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2分),并指
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6 分)
(3)与北宋相比,指出材料三中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6 分)
1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
相统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
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
一步发 。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
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
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 7 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
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7 页
19.(14 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
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
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
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
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
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
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
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
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6 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有何
意义?(4 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7 页任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5 DDCBD 6-10DBBBB 11-15AABBC
16.(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4分)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6分)
(3)基本前提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3分,任意三点)
17.(1)直接原因: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分)
破解: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2分)
(2)共同点: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都注重对前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强化皇权。(6分)
(3)变化:元朝在中央废除三司和中书门下,设立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等地的事务;地方上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代替北宋的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进一步精简机构,初步缓解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等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6分,任意三点)
18.(12分)观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9.(1)钱穆认为看待一场变革应着眼千长远,不能因为后来出现的历史倒退而否定孝文帝改革。(2分)
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顺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的潮流,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及技术,促进鲜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6分)
(2)变化: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2分)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