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3.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
①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侧壁;
③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取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4.体温计
①量程:35℃—42℃,分度值:0.1℃;
②使用前用力向下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读数
(2022 北京)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 是体温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乙温度计示数是 。
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温度的估计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熔化成水,熔化要吸热;
②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温度(熔点),例如:冰、海波、食盐、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温度,例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③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
①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水凝固成冰,凝固要放热;
②晶体有固定凝固温度(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凝固温度,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③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过程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与凝固的现象与特点
(2022 北京)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
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 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C.霜降时节枝头上的霜 D.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
隆冬,滴水成冰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升华
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气结成露 B.冰雪融化
C.滴水成冰 D.气结成霜
(2022 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
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 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C.大雪时节落在地上的雪 D.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
熔化与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小丽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时,绘制出了加热该物质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1)该物质的熔点是 。
(2)从计时开始加热时,该物质的状态是 态。
(3)图中从到对应该物质内能的变化情况是 。
对某种物质持续加热使它熔化,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1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 。
(2)某时刻该物质的温度如图2中温度计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
(3)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
(4)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 。
某同学在研究某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1)该晶体的熔点是 ;
(2)该晶体加热到第时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杨在标准大气压下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烧杯内装有水,试管内装有碎冰,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碎冰中。
①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由图丙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像可知,水比冰升温慢,请说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
③试管中的冰块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 沸腾。
1.汽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例如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要吸热。
②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沸腾
①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纸锅烧水)
2°蒸发
①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液化
①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水蒸气液化成水,液化要放热。
②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和压缩体积。
汽化与液化及其吸放热特点
(2022 朝阳区二模)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就变干了。有关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B.这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C.这是蒸发现象,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这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B.夏天,室外的湿衣服变干
C.用铝水浇注铝锭
D.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古诗《江月》中有诗句“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A.凝华 B.凝固 C.熔化 D.液化
四季更迭中,春花秋月,夏露冬雪从来都不缺浪漫和美丽。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早春冰雪消融 B.夏日晨间露珠
C.深秋红叶上的白霜 D.隆冬皑皑白雪
蒸发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把刚栽种的禾苗覆盖上塑料膜
B.把水果放进冰箱冷藏室内
C.酒精灯使用完要盖上盖子
D.用扫帚把路面上的积水扫开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A.把新鲜蔬菜放入保鲜袋中
B.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2022 海淀区一模)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B.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2022 北京)小京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吸收热量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当水温为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从计时开始,经水沸腾。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并记录水的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在此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是通过 来反映的。
(2)由图像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过程中, 。
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时,用酒精持续给水加热,记录并描绘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沸腾时,水中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水的温度 。
(3)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推测水面上方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 。
小林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水沸腾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第水开始沸腾,分析图乙的图像,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白炽灯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雾凇,窗花,凝华放热。
3.常见的自然现象
①雾: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②雪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③露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④霜: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物态变化综合
升华与凝华的现象与特点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融化时要 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选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水的三态变化
(2022 北京模拟)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并吸收热量
C.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2022秋 海淀区校级期中 多选)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3.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
①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侧壁;
③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取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4.体温计
①量程:35℃—42℃,分度值:0.1℃;
②使用前用力向下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读数
(2022 北京)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解答】解:由图知,温度计一个大格是,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40”在“30”上方,说明温度高于,所以读数是。
故答案为:34。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解答】解: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分度值,读得体温为。
故答案为:36.3。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 是体温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乙温度计示数是 。
【解答】解:
由两只温度计的构造可以看出,甲是体温计(有很细的缩口),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由图乙可知,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为,一个大格分为10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为,即分度值是,示数为。
故答案为:甲;热胀冷缩;。
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解:①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②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答案:D。
温度的估计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解:
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的气温感觉舒适,在23℃左右。不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内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应该高于0℃,在4℃左右。不符合实际;
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70℃.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符合实际。
答案:D。
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熔化成水,熔化要吸热;
②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温度(熔点),例如:冰、海波、食盐、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温度,例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③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
①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水凝固成冰,凝固要放热;
②晶体有固定凝固温度(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凝固温度,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③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过程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与凝固的现象与特点
(2022 北京)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
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 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C.霜降时节枝头上的霜 D.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
【解答】解:、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正确;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错误;
、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故错误。
故选:。
隆冬,滴水成冰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升华
【解答】解:滴水成冰,液态水变为固态冰,属于凝固现象,故错误,正确。
故选:。
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气结成露 B.冰雪融化
C.滴水成冰 D.气结成霜
【解答】解:、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小水滴的,是液化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冰雪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滴水成冰是由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是凝固现象,故符合题意;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晶体,是凝华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2022 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
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 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C.大雪时节落在地上的雪 D.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
【解答】解:、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正确;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错误;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错误;
、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故错误。
故选:。
熔化与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解:(1)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2)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约为﹣1.8℃;
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故C正确,D错误。
答案:C。
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由图知,该物质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该物质为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答案:非晶体;增大。
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小丽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时,绘制出了加热该物质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1)该物质的熔点是 。
(2)从计时开始加热时,该物质的状态是 态。
(3)图中从到对应该物质内能的变化情况是 。
【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
(2)由图可知,第时,该物质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该物质的状态是固态;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因此从到对应物质的内能在增大;
故答案为:(1)80;(2)固;(3)变大。
对某种物质持续加热使它熔化,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1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 。
(2)某时刻该物质的温度如图2中温度计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
(3)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
(4)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 。
【解答】解:(1)由图1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
(2)如图2所示,温度计分度值为,此时的温度是;
(3)由图1可知,物质从第开始熔化,到第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
(4)由图1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晶体;80;(2)74;(3)15;(4)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某同学在研究某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1)该晶体的熔点是 ;
(2)该晶体加热到第时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温度保持在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第时,该物质已经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故答案为:80;液态。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杨在标准大气压下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烧杯内装有水,试管内装有碎冰,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碎冰中。
①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由图丙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像可知,水比冰升温慢,请说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
③试管中的冰块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 沸腾。
【解答】解:①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液面在下面第二个格处,所以温度计示数为;
②从图像上来看,段是冰,段是水,段和段升高相同的温度,段加热时间长,吸热热量多,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大;
③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不断吸热。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因内外温度相同,不存在温度差,不能发生热传递,故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①;②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③不会。
1.汽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例如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要吸热。
②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沸腾
①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纸锅烧水)
2°蒸发
①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液化
①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水蒸气液化成水,液化要放热。
②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和压缩体积。
汽化与液化及其吸放热特点
(2022 朝阳区二模)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就变干了。有关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B.这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C.这是蒸发现象,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这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就变干了,这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蒸发)现象,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只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B.夏天,室外的湿衣服变干
C.用铝水浇注铝锭
D.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解答】解:、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不合题意;
、夏天,室外的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符合题意;
、用铝水浇铸铝锭,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不合题意;
、室外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不合题意。
故选:。
古诗《江月》中有诗句“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A.凝华 B.凝固 C.熔化 D.液化
【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
故选:。
四季更迭中,春花秋月,夏露冬雪从来都不缺浪漫和美丽。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早春冰雪消融 B.夏日晨间露珠
C.深秋红叶上的白霜 D.隆冬皑皑白雪
【解答】解:、早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正确;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错误;
、白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错误。
故选:。
蒸发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把刚栽种的禾苗覆盖上塑料膜
B.把水果放进冰箱冷藏室内
C.酒精灯使用完要盖上盖子
D.用扫帚把路面上的积水扫开
【解答】解:、把刚栽种的禾苗覆盖上塑料膜,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故蒸发减慢。故不符合题意;
、把水果放进冰箱冷藏室内,既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也降低了温度,故蒸发减慢,故不符合题意;
、酒精灯使用完要盖上盖子,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故蒸发减慢,故不符合题意;
、用扫帚把路面上的积水扫开,增大液体的表面,加快蒸发,故符合题意。
故选:。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A.把新鲜蔬菜放入保鲜袋中
B.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解答】解:、把新鲜蔬菜放入保鲜袋中,减小了空气流动,使蒸发减慢,故错误;
、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液体面积,使蒸发加快,故正确;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小了空气流动,使蒸发减慢,故错误;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减小了空气流动,使蒸发减慢,故错误。
故选:。
(2022 海淀区一模)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B.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解答】解:、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处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加快蒸发,不符合题意;
、把地上的水散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故加快蒸发,不符合题意;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和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可以减慢蒸发,符合题意;
、使用电风扇吹风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加快蒸发,不符合题意;
故选:。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2022 北京)小京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吸收热量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当水温为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从计时开始,经水沸腾。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并记录水的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在此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是通过 来反映的。
(2)由图像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过程中, 。
【解答】解:(1)在此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越多;
(2)由图乙知,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加热时间;(2)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时,用酒精持续给水加热,记录并描绘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沸腾时,水中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水的温度 。
(3)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推测水面上方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 。
【解答】解:(1)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逐渐转化为水蒸气,这些水蒸气进入气泡中,使气泡越来越大;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第后水吸热,温度保持在不再升高,说明水已经沸腾,沸点为;水的沸点低于,该地区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变大;(2)不变;(3)98;小。
小林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水沸腾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第水开始沸腾,分析图乙的图像,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解答】(1)温度计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数值,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示数为;
(2)图乙的图像,第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不变,所以结论为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93;(2)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白炽灯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雾凇,窗花,凝华放热。
3.常见的自然现象
①雾: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②雪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③露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④霜: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物态变化综合
升华与凝华的现象与特点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解:
A、烧开水时,壶嘴处喷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得到“白气”。不符合题意;
B、洒在地面上的水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是固态的,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进入空气中了。符合题意。
答案:D。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解:
A、B、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
C、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此选项正确;
D、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成水,同时吸收热量。此选项正确。
答案:B。
“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融化时要 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解:
(1)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
(2)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
答案:凝华;吸收。
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选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解:
(1)在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过一会儿,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发生了凝华现象;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屋顶及地面形成的;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
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答案:升华;凝华;霜。
水的三态变化
(2022 北京模拟)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故错误,正确。
故选:。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并吸收热量
C.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解答】解:、云的形成既有液化现象,也有凝华现象,都需要放出热量,故错误;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正确;
、使气体液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故错误;
、自然界中水的总量虽然不变,但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约水资源,故错误。
故选:。
(2022秋 海淀区校级期中 多选)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解答】解:蒸发在任何温度温度下都可以进行,但是温度越高,液体的蒸发就越快,所以阳光晒暖了海洋后,海水的蒸发速度会更快,所以正确;
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放热液化为小水滴,当小水滴聚集形成足够重的大水滴时,将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这就是雨,所以正确;
水蒸气变为雪花的过程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属于凝华,所以错误;
雪花变为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所以正确。
故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