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长春版5.17《晏子使楚》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长春版5.17《晏子使楚》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1 14:31:57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试一试,激趣导入
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
“看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
------聪明机智,后生可畏
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机智善辩,维护国家尊严
-----春秋时的政治家、外交家,齐国相国晏婴,机智善辩,不辱使命的故事------
晏子使楚
选自《晏子春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朗读、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2、疏通文句,掌握实、虚词,翻译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人物及作品介绍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齐国相国。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重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推崇“爱民”、“非攻”。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初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停顿
自学指导:大声自读、齐读、再自读;
验收: 1、给下列汉字注音;
赐( )晏子酒 酒酣( )
缚者曷( )为者也
吏二缚( )一人诣( )王
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 )

hān



huái
zhǐ
验收: 2、找学生泛读
读准下列典型句读: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圣人/非所/与熙/也
二读:读、背注释,读通文意
自学指导;
1、大声读、背注释,结合注释概述文意;
2、验收1:用关键词组概括一、二段内容,并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验收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 内容。
第一段:写楚国君臣密谋,欲辱晏子。
第二段:写晏子智辩,挫败阴谋。
全文:文章记述了晏子使楚的事,晏子面对楚国君臣的挑衅凭借自己的机制善辩,不辱使命,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三读:自主合作,通译课文(5分钟)
自学指导:
1、小组内合作,每人一句,逐句翻译课文,标记处疑难问题。
2、合作概括出文中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班内交流。
验收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何坐( )
2、习辞者( )
3、缚一人诣王( )
4、避席( )
5、反取病焉( )
6、固善盗乎( )
犯罪
熟练

离开

本来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这件事

他,指晏子
这样一件事
的,结构组词
三种用法
“1、4”是指事代词,“3”是人称代词;“2、5”解成“的”
在本课里“之”字有几种解法?
原文:将 使 楚
译文:将要出使楚国
验收2、
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翻译下列句子。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验收3.通假字:
1)曷( )通____译:______
文中例句:
2)熙( )通____译:_____
文中例句:

“何”
什么

“嬉”
开玩笑
验收4.古今异义词:

古: __ 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 _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_
其实
古: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所以
犯罪 如:坐盗
坐下,动词
座具 如:避席
席子
它的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验收5: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
1:判断句
例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肯定)
(否定)
以何也
为何者也
坐何
2:倒装句(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也
何为者也
何坐
4:固定格式
例如: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难道/莫非……吗)
3、省略句
例、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所以然者何?
“……的原因”
验收6:注意了解词类活用
例如:
齐人固善盗乎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善于、擅长
验收7:小组接龙翻译
每组一句,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
小结·探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机智善辩,善于外交辞令,不辱使命
自作聪明,仗势欺人,自取其辱
晏子
楚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1、(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反自取其辱;
2、(晏子)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永远不要小看智慧的力量。(自信、爱国)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思考:(1)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还是齐国?
(2)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阴谋的 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智慧?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晏子应变的机智;分析晏子和楚王的形象。
2、指导背诵,当堂默写。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这件事

他,指晏子
这样一件事
的,结构组词
三种用法
“1、4”是指事代词,“3”是人称代词;“2、5”解成“的”
1、 在本课里“之”字有几种解法?
检查复习
复习2、.古今异义词:

古: __ 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 _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_
其实
古: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所以
犯罪 如:坐盗
坐下,动词
座具 如:避席
席子
它的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设疑·探究
1、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但从另一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了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这就是针对齐国了。(或者说既针对晏子,也针对了齐国。)
2、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维护齐国的尊严
3、 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
义正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形象分析: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善于外交辞令,不辱使命
自作聪明,仗势欺人,自取其辱
晏子
楚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1、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反自取其辱;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永远不要小看智慧的力量。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古今意义变化很大的词语做解释
谓左右曰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避席对曰 其实味不同
何坐 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身边的侍臣


离开座位
它的果实
“嬉”,开玩笑
犯……过错
自取其辱
2、下列与“何为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缚者曷为者也
B、齐人固善盗乎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齐人也,坐盗
A
3、“寡人反取病焉”的结果用一句俗语来概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当堂训练3:
默写课文,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3、预习《革命烈士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