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3:3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课后小结及练习
04
体会四人性格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03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02
知人论世
01
孔子
一、知人论世
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仲尼


礼治
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论” , 编纂的意思;“语” , 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20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书》《礼》《易》《 春秋》
五经:
孔子的主要思想:
(1)伦理思想: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
(2)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教育思想:
①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③治学方法:学思并重。
④教育要求:均衡发展。
解题: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
一般认为,课文选取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因此,曾皙的话可能切中孔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
解决疑难字词,
并试着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乎:于。比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以:动词,做
闲居,平时
宾语前置
不知吾
以通“已”,停止
宾语前置
以何
宾语前置
以吾
宾语前置
寻找规律和方法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则何以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如:1.何厌之有? 2.惟兄嫂是依。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即率然,轻率急忙的样子
等到
儒家伦理道德
和学问
微笑
饥馑指荒年。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指军队。有军队来侵略它

春秋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因:接续
治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翻译
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
或者
动词,治理。
等到
使动用法,使……足。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
至于
等待
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的新高的人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端:礼服,这里指穿礼服 章甫:礼帽,戴礼帽。
名作动
相,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诸侯会盟的事。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你怎么样 "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诸侯的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通“稀”,鼓瑟的声音逐渐稀疏
拟声词,指曲子终了的琴音;也有人说“铿”地一声,指弹奏终了时的最后一声高音
作,起身
通“暮”,暮春
伤,妨碍。有什么妨碍呢?
跟三位说的不同。撰,才能。
沂,沂水。状语后置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鼓:弹奏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你怎么样 "
(曾晳)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文化常识
1.《论语》:语录体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
2.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3.饥馑:饥荒,荒年。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4.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总角、总髫:指幼年儿童。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笄年: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半百:指五十岁。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长叹的样子
已矣,罢了。也已以,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为什么
与,赞同
走在后面
指子路、冉有、
公西华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谦让
同“欤”
是故,因此,所以。
唯:语气词。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
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一词多义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1、如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2、尔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3、乎


和、跟
到、在
语气词 表反问“呢”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4、以
介词 因为
同“已”,“止”的意思。
动词 做、用
介词 用
连词 而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走在后面
吹风,乘凉
(二)词类活用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小相,大相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回答
使……富足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则何以哉
(4)何伤乎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句
(1)浴乎沂,风乎舞雩。
(2)为国以礼
(4)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以吾一日长乎尔
译文:用军队来请略它,接下来有饥荒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3、省略句
(2)毋吾以也。
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结构图示: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
哂之   其言不让 
冉有  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
吾与点也
非邦也与?
非诸候而何?
读全文,研讨解决疑问。
(1)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
(2)师徒五人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或将怎样做?找出你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释“哂”由“与”点之因。
(3)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学生讨论。
看动漫,创意表演……
六位同学
分角色朗读
读的过程中注意要尽可能贴近人物的身份、语气、动作。
课堂活动: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1、体会四人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
人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千乘之国” ——从政 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神态、语言描写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有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敦厚、谦虚 语言描写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如会同” ——从政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忍让、虚心 语言描写 曾晳 莫春者……咏而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 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豁达、洒脱高雅, 卓尔不群。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子路的神态和言语中可以看出: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冉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富民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委婉曲致)
志:
性格:
侧重礼治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从公西华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
侧重大治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2、感受孔子对四人的态度。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 子 评 志 子路 哂之 “其言不让”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冉有 赞之 “求则非邦也与?”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公西华 惜之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曾晳 与之 “吾与点也!”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子路
名“由 ”
曾皙
名“点 ”
冉有
名“求 ”
公西华
名“赤”





(1)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2)为何“与”点?
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经济稳定,每人都享受真善美生活的一个大同世界,这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和谐社会。
晚年不想做官,逍遥生活避世之心。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课堂小结: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言有分寸。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释“哂”由“与”点之因。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课文线索:问志——言志——评志
课堂小结

①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②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⑤方法;计策。《赤壁之战》:助画方略。
⑥道理;礼义。《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⑧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
【方夏】中国。
【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①起来;起身。《侍坐》:舍瑟而作。
②兴起;出现。《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③发动;发出;发生。《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④演奏。《石钟山记》:如乐作焉。
⑤振作;振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⑥充任。《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⑦制作;建造。《张衡传》:作浑天仪。
⑧创作;写作。《滕王阁序》:登高作赋。
⑨劳作;劳动。《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
⑩摹写老鼠活动的声音。《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作计】⒈主意。⒉打主意。
【作色】生气;变脸色。
【作手】能手。
【实战演练】
⒈【2019·全国I】孝文帝方受釐。
⒉【2019·全国III】百姓不信,方是之时
⒊【2019·天津】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⒋【2018·全国II】涣以方略讨击
⒌【2019·全国III】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⒍【2019·北京】本诸理,作《非国语》
⒎【2018·全国I】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⒈刚刚 ⒉在 ⒊刚刚 ⒋方法,计策
⒌发动 ⒍撰写 ⒎建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