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5 09: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之后我国进入什么时期?
温故知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西晋的建立
263年,魏灭蜀。
1.背景: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最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西晋建立
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一、西晋的建立
263年,魏灭蜀。
1.背景: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最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建立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 城:
统 一:
影 响 :
266年
280年,统一全国
司马炎(晋武帝)
洛阳
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263年
266年
280年
魏灭蜀
西晋建立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西晋统一
316
建立
统一
灭亡
266
280
36年
50年
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
西晋的社会状况
专家会诊,找病因
---西晋得了什么病
西晋建立后采取的措施:
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保护他们的利益
造成后果:
大地主、大贵族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4、西晋的社会状况
病症之一:
我家用麦糖洗锅。
我家用白蜡当柴烧。
我家步障紫丝40里。
我家步障锦缎50里。
2尺高珊瑚树一株。
砸掉!赔你3尺高一株如何?!
额。。。。。。。
王恺(国舅)
石崇(大臣)
《石崇王恺斗富》
统治阶层腐败,追求享乐
材料研读:(P86)
西晋人鲁煲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时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答: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病症之二:“唯钱是图”,道德沦丧。
(钱)没有德行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能够推开富贵人家的大门,能够进入宫廷。(有钱)可以化危机为平安,可以让已经死亡的重新复活;(没钱)却可以让富贵的变成贫贱的,活的也能杀死。现今的人,只要钱罢了!
(钱)成为世间的神明宝贝。比自己的亲兄弟还亲,称之为“孔方兄”。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孔方兄”这一词,也成为了“钱”的同义词。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西晋初年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二、八王之乱1.八王之乱的背景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制?造成了什么危害?问题表现?该问题如何解决的?
西周
西汉初年
西晋
五霸七雄
七国之乱
八王之乱
诸侯王势力增大,威胁中央政权
秦统一
推恩令
八王之乱
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译 文:
大臣:启禀陛下,近几年闹饥荒,各地都报告说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晋惠帝: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晋书·惠帝纪》
①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1.在位皇帝:
二.八王之乱
晋惠帝
2.目的:
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
①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南逃,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病症之三:“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问题思考: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的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
因为大封诸侯王,导致诸侯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才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补充)
长 城
游牧民族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封建社会,文化先进
中原
鲜卑
匈奴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时期:
民族:
內迁状况: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內迁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鲜卑

鲜卑

匈奴

东汉、魏、晋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
1、五胡内迁
五胡内迁
匈奴→
山西一带
鲜卑→
辽宁
陕西及河套地区
羯 →
山西一带
羌、氐→
陕西关中
西晋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拐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2、內迁后少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
病症之四: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相关史事:撞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治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jiang)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有民族矛盾,但民族交融才是主流
3、少数民族内迁影响
3.十六国并立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
内迁的各族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如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的胡床、方凳等。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方凳
少数民族内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西晋两种人口迁徙:
②北方少数民族內迁
①中原人口南迁
补充名词: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永嘉南渡
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拓展
魏蜀吴
东汉
西晋
前秦
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北方:十六国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氏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缓和胡汉矛盾)
前秦
南方:东晋
266年
316年
280年(统一)
为什么西晋王朝如此短命呢?
50年
36年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西晋(266—316)速亡原因?
4、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3、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2、“唯钱是图”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
统治集团腐朽
统治集团内乱
民族矛盾激化
西西晋短期而亡的启示
①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②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③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缓和民族矛盾。








人口迁徙
北方:十六国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
南方:东晋
统一
灭亡



西晋
课堂小结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十六国东 晋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南 北 朝北朝南朝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拓展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D
A
3、(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4、(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匈奴 C.氐族 D.羯族
5、(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C
C
B
材料一: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
材料二: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材料三: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材料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汉武帝为解决“尾大不掉”之势而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如何做到制度自信。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晋采取分封制的弊端。
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