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6.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26.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1: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语言应用: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思维能力: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语言应用: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思维能力: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二、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自由读第4~8自然段 ,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1)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比较词语
“幽雅”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
幽雅 优雅
“幽雅”多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围幽静而雅致;“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
(1)花样滑冰者在冰上( )地滑行。(优雅)
(2)这里环境( ),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幽雅)
2.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
“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梦境的美好吧!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
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幽雅:
1)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2)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有趣
1)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2)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2)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3.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4.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
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5.“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
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6.想象说话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请你用( )织入( )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吧!
7.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我们知道,“故事”总是已发生了的、过去了的、甚至是不可复得的。这里用“故事”不用“图画”,就暗寓着作者对这幅美丽的图画的追忆、珍惜、依恋的感情。
8.合作探究一
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做“好的故事”?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9.合作探究二
在第10自然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自然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的动作,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10.朗读第11、12自然段,思考:
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吧!
补充资料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野草》艺术上的第三个特征,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野草》这部散文实际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请你再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图示吧!
提示:方框内填写“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11.让我们一起结合图示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吧!
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
13.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
关于作者经历的资料
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
别人对作品的评价等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板书设计
理想
昏沉的夜夜
美的人、美的事和美好的梦境
对比
现实
美好的生活
黑暗的现实
向往的生活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
对故乡的眷恋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眼前实景: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之情
好的故事
回到现实: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梦幻景象:朦胧、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