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4: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女娲造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课件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第一课时
下面我们先来玩个看图片猜故事的游戏吧!(规则:知道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的同学可以举手抢答,看谁反应快,说得又准。)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导入
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世界为什么会形成?对自然的无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古代的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比如《女蜗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女蜗造人》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娲造人的故事,感受先人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莽莽








chénɡ
zhēn
jué
yōu
chān
niē
zōnɡ
yán
juàn
róu




kān
预习检测
【开辟】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生气蓬勃】
【澄澈】
本文指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指宇宙开始。
原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命力旺盛。
清澈透明。
【掘起】
挖起。
预习检测
【掺和】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宇宙】
【气概】
【疲倦不堪】
【绵延】
掺杂混合在一起。
兴致高,情绪热烈。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延续不断。
了解女娲形象
1.女蜗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女蜗的记载,请根据图片和古籍记载说说你对女蜗的认识。
(1)女娲有体,孰制匠①之?(《楚辞。天问》)
(2)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
(3)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 大荒西经》)
(4)黄帝生阴阳,上骈②生耳目,桑林③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变也。(《淮南子 说林训》)
(5)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④黄土作人。剧务⑤,力不暇供,乃引縆⑥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风俗通》)
(6)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烟。(《风俗通》)
【注释】①制匠:制造,创造。②上骈:传说中的神名。③桑林:传说中的神名。④抟(tuán):捏成团。⑤剧务:工作繁多。 ⑥縆(gēng):粗绳索。
女蜗是一位神女,人面蛇身,会七十变(会变万物); 曾炼石补天,拯救苍生;抟土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使人类得以延续。
了解女娲形象
2.快速阅读,复述故事。
提示:讲故事时,要注意抓住表现女蜗性格特点的句子、段落,特别是女蜗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讲述过程要明确做到:叙述完整,语言流畅。
你可以这样开头: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
探究写法
1.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的想象力。
《女蜗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改编的,但有许多增删的内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再读上边引用的两则《风俗通》中的文字, 对比完成表格。
《女娲造人》比较《风俗通》
增加的内容
如何增加
删除的内容
为何删除
关于内容的增删,你有何发现
2.根据速读所得,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表格。
探究写法
3.找岀本文最具想象力的内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造人的动机,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以后的欢快场面。
作者是运用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手法来表现的。
4.小结:
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将女蜗塑造成了一个处处充满人性的形象,而不再如古籍中记载 的那般,是一个与人充满距离感的神女。
写作练习
1.运用联想和想象,对《女蜗造人》进行改写和续写。
提示:可以从体会女蜗造人时的心情入手,写造人前后的 情感变化;可以从造人的过程入手,写女蜗是如何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的;也可以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要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和续写,想象要合理。
2.课堂内完成,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我们的先民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同的创世神话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下节课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了人物形象和情感。 通过原文和课文的对比,我们明白了神话是如何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我们还通过改写和续写让自己的想象飞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进入神话的想象世界,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特点。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1.出示材料,快速阅读。
(1)寻找各组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完成表格。
材料一:
瑶族的开天辟地和创造人类的神叫密洛陀。神话里描述她在师傅死后用师傅的雨帽造天;用师傅的两只手和两只脚做成四根柱,顶着天的四角;用师傅的身体做成大柱撑在中间,便造成天地。
彝族的创造神为4个人:八哥、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主要是典尼,他用铜柱子顶开东方的天,于是太阳从东方升 起。他用第二根铜柱子敲开西方的天和地,顶住西方的天,于是 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接着又用铜柱子敲开北方和南方的天和地,天地从此分开。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1.出示材料,快速阅读。
(1)寻找各组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完成表格。
材料二:
汉族的盘古神话,叙述盘古在混沌世界中开天辟地,并随着 天的升高和地的加厚,长得无限高大。最后,他的眼睛、毛发、四 肢、血脉分别变成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江水河流。
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讲述男女两位神,男神的两 只乳房变成太阳山、太阴山,摘下喉头当梭子,拔下毛发织大地, 脸上流下的鲜血变成大海;女神又用她的肉托起了大地。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1.出示材料,快速阅读。
(1)寻找各组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完成表格。
材料三:
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天地原来是一团旋转着的大气,后来变成一个三黄蛋,爆为三片,一片飞升为天空,一片下沉为海洋,一片留在中间,成为人类居住的大地。
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中有9位开天之神、7位辟地 之神,他们是由混沌中的一团绿气中的白光,化为美丽的声音, 再由声音变成一位真神,生了白蛋,孵出白鸡而生出来的。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2)小组合作探讨:找出三则材料的相同点, 思考创世的由来。计时15分钟。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重要的人物
人物的行为
最终的结果
创世的由来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2.创世神话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阅读另一组材 料,探究人类起源神话的共同点。
材料一:女神Cura(牵挂女神)在渡河之际看见一片胶土, 她若有所思,从中取出一块胶泥,动手把它塑造。在她思量她所造的玩艺儿之际,朱庇特神走了过来。Cura便请求朱庇特把灵魂赋予这块成形的胶泥。朱庇特欣然从命。但当她要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她所造的形象时,朱庇特拦住了她,说应该用他的名字来称呼这个形象。两位天神正为命名之事争执不下,土地神台鲁斯又冒了出来,争说这个形象该以她的名字命名,因为是她从自己身上贡献了泥胚。他们争论不休,请得农神来做裁判。
农神的评判看来十分公正:朱庇特,既然你提供了灵魂,你该在它死时得到它的灵魂;土地,既然你给了它身躯,你就理该得到 它的身体。而牵挂最先造出了这个玩艺儿,那么,只要它活着, 牵挂就可以占有它。至于大家所争论的它的名称,就叫“homo (人)”吧,因为它是由humus(泥土)造的。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2.创世神话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阅读另一组材 料,探究人类起源神话的共同点。
材料二:宙斯对潘多拉向凡人释放出来的烦恼与折磨并不 感到满足,于是他决定用一场大洪水来毁灭他们,以此作为对凡人不敬诸神及其邪恶多端的惩罚。洪水之后,幸存者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因为他们在大洪水来临前建造了一艘方舟,在洪水到来之际,他们便藏在方舟内。
方舟搁浅在巴那塞斯山的山顶上,在那里他们向诸神做了 一次祭献以平息他们的怒气。他们向法律女神忒弥斯祷告并祈 求恢复种族。女神感动了,便谕示他们把“他们母亲的骸骨”扔 到脑袋后面去。夫妻二人将忒弥斯的谕示理解为:他们应该边 走边将石块扔到身后去。他们照着做了。于是男人从丢卡利翁所扔的石头中长了出来,女人则从皮拉所扔的石头中长了出来。 新的人类便是这样从石头中创造出来的。
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同点
2.创世神话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阅读另一组材 料,探究人类起源神话的共同点。
材料三:上古时发生了一场大洪水。伏羲和女娴爬在一段 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洪水退后到处毫无人烟,他们便 商议成婚传人之事。两人上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造人的契机
造人的材料
造人后的影响
你的猜想;人类的起源与什么有关?
你的发现:人类起源神话的共同点
写作研究小报告
1.搜索相关材料,用快速阅读法,从材料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2.可以用列表对比法(也可用其他图示法),分析材料中的信息。
3.叙评结合,阐明你的结论。
布置作业
课后,我们运用课堂所学继续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特点,以“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异同”为主题写一篇研究性小报告。
板书设计
创世神话
由神来开天辟地
由巨人化身万物
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
人类起源神话
先民与土地的关系
对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肤色、灾难意识
谢谢聆听
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