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二课时课件,教案及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溶解度(二课时课件,教案及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1-11 20:35:53

文档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温故知新]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100 mL 0.9g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
瓶身细微破裂等均不能使用。
[贮藏]密封保存。
1.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填“是”或“否”)会出现浑浊现象。
[课前导学]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课堂探索]
1. [活动探究一]: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5 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讨论: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是无限制的吗? 。
(2)从固体物质的溶解及达到最大限度的过程可以看出,溶液的存在有两种状态:
和 。你对这两种状态是如何理解的?
(3)有一杯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要使它达到饱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
3.典型题例
例1.下面是人们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根据生产过程推断,①、②分别是 池和 池。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甲步骤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①中,氯化钠溶液由不饱和逐渐变为饱和溶液
C.进入②后,继续蒸发水,有结晶现象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堂反馈]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较浓的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加入氯化钠后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没有氯化钠析出的溶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Cl则不能溶解
D.一定温度下,有氯化钠析出的溶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 ( )
A.蒸发水,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B.降温,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C.加入另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   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
[归纳小结]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 (2)判断方法:         。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②      ,
③在一定温度时,         。
[直通中考]
1.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较浓的是 。
2.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温故知新]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100 mL 0.9g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
瓶身细微破裂等均不能使用。
[贮藏]密封保存。
1.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填“是”或“否”)会出现浑浊现象。
[课前导学]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课堂探索]
1. [活动探究一]: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5 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讨论: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是无限制的吗? 。
(2)从固体物质的溶解及达到最大限度的过程可以看出,溶液的存在有两种状态:
和 。你对这两种状态是如何理解的?
(3)有一杯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要使它达到饱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
3.典型题例
例1.下面是人们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根据生产过程推断,①、②分别是 池和 池。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甲步骤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①中,氯化钠溶液由不饱和逐渐变为饱和溶液
C.进入②后,继续蒸发水,有结晶现象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堂反馈]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较浓的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加入氯化钠后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没有氯化钠析出的溶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Cl则不能溶解
D.一定温度下,有氯化钠析出的溶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 ( )
A.蒸发水,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B.降温,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C.加入另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   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
[归纳小结]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 (2)判断方法:         。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②      ,
③在一定温度时,         。
[直通中考]
1.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较浓的是 。
2.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现有一瓶蒸馏水和一瓶稀氯化钾溶液,可用什么简单的办法把它们鉴别开?(注意:在实验室里,任何时候都不能尝溶液的味道。)你的方法是 。
2.小李同学在一杯50g的水中一次性加入50g食盐,用筷子充分搅拌后,发现还有许多食盐没有溶解,此时他所得到的溶液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为了使剩余的食盐全部溶解,他向其中加入水时不慎过量,请你提出获得该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的方案是 。
[课前导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
2.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在 , g水里最多能溶解 g氯化钠。
3.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g(20℃)
>10
10~1
1~0.01
<0.01
一般称为
4.气体的溶解度: 。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 。
[课堂探索]
1.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绘制溶解度曲线: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CO2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3.典型题例
例1.右图分别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属 (填“易”、“可”、“微”或“难”)溶物质。
(2)20?C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通过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水分不蒸发)均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
(4)将60?C时各含100g水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20?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当堂反馈]
1.下列因素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无关的是 ( )
A.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高低 D.溶液的质量
2.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5∶6 B.1∶4∶5 C.20∶1∶21 D.5∶1∶6
3.右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曲线度,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在 (写温度范围)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
(3)24℃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
4.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金属生锈。因此,锅炉用水最好把这些气体从水中排除掉。下面是可以采用的两种方法:
(1)把锅炉用水放入密封的贮水箱内,然后从箱里抽出空气。
(2)把热的水蒸气通入锅炉用水。
为什么用这两种方法都能把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除掉? 。
[归纳小结]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 、 、 。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 ,如:KNO3;B. ,如:NaCl;
C. ,如:Ca(OH)2
(2)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 相等。
(3)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 ;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 。
[直通中考]
1.下图是固物质体甲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代表甲的__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请填写下表剩余的空格(在表中的第1、2、3栏内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第四栏内填“饱和”或“不饱和”)。
项目
过程
1
2
3
4
降低温度
溶剂
质量
溶质
质量
溶质质
量分数
溶液状态
A→B
不变
B点
B→C
不变
C点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以及溶液浓与稀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 活动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量筒、酒精灯、试管夹
5g食盐(3包)、5g硝酸钾(4包)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通过设问把学生引入对溶液的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
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引导实验] P33:实验9-5
操作
向20mL水中
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 KNO3搅拌
再加入5g KNO3搅拌
……
加热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冷却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分析]
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
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
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念。
[引导分析]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小组讨论
交流发言
形成共识。
回忆刚做过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见板书设计)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练习从一个实验中概括出不同的结论来。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讨论、交流、发言得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和溶液的浓与稀之间的关系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脉络化、系统化。
课堂反馈练习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见学案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讨论]
在上一节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
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思考过下列问题吗?蔗糖和食盐谁更易溶于水?
⑴ 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⑵ 比较时要注意哪些条件对比较结论的影响?
⑶ 有没有一般的比较标准?
[设问]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来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的多吗?
[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讨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
溶解度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讨论
交流发言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的多了。
讨论分析:
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
根据分析,
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
温度
溶质
溶剂
溶液
20℃
36g
100g
136g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运用讨论的方法,结合探究实验,形成共识。穿插分析比较,形成概念,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比较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阅读]P36:资料卡片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资料介绍:
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事物。
[讲解]
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表9—1。
[指导绘图]
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从溶解度的曲线中,你还能达到哪些信息?
[小结]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学案设计)
理解表格中各数字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
结合自己所画的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通过亲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更能清楚的理解溶解度曲线所蕴涵的意义,并知道亲身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过渡]
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有何特点呢?
[讨论]
P38:讨论1和2
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资料卡片: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在冬天,南方和北方一样吗?
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形成共识。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得出想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常见的现象中提炼化学原理。然后从化学走向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讨论、交流、发言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脉络化、系统化。
课堂反馈练习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另见学案
课件10张PPT。课题2 溶解度第一教时【讨论】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全溶不全溶不全溶(固体减少)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 水的烧杯中加5g氯化钠,搅拌,等其全部溶解后,再加入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 5ml水,观察现象.不饱和饱和饱和全溶不全溶又全溶有晶体析出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全溶或部分溶不饱和饱和不饱和可能不饱也可能饱和饱和【小结】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讨论】A、B、C、D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g水,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7g、9g、36g、18g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经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________不饱和溶液。【讨论】
1.通过活动一、活动二的探究,我们发现饱和溶液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请你说出转化方法?
2.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呢?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
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贮水池食 盐蒸发池结晶池
海水晒盐课件13张PPT。第二课时课题2 溶解度【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思考过下列问题吗?蔗糖和食盐谁更易溶于水?
⑴ 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⑵ 比较时要注意哪些条件对比较结论的影响?
⑶ 有没有一般的比较标准?二、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一般指水)饱和状态质量(克)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例: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这句话如何理解?练习: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 ℃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g。2、在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硝酸钾,则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____g。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20℃31.6g100g131.6g3613.3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0.20溶解度
g0.150.100.050102030405060708090 100 温度/℃信息:
(1)某一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2)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4)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A...........2、气体的溶解度(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2)、定义: 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 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 049体积氧气小结:课题2 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影响因素(温度、压强)表示方法表示方法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③溶液饱和 ④单位是克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