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基础练习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摘抄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片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怀念。
2.课文表达了作者( )。
A.在国外生活的孤寂心情
B.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C.对祖国母亲的自责和愧疚
D.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二、拼音写字我最棒。
zhēn zhì bì miǎn ménɡ lónɡ
qī liánɡ yǐn yònɡ qiánɡ liè
三、语境注音我能行。
1.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 )十年如( )一日。
2.一切都沉( )在朦胧的薄( )暗中。
3.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 )得( )不得( )了( )。
四、火眼金睛改错字。
思朝起伏( ) 可见一班( )
频来入梦( ) 帐望灰天( )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半随我渡过了在欧州的十一年。( )( )( )
五、先写近义词,再写反义词。
普通________ ________ 增添________ ________
沮丧________ ________ 甜蜜________ ________
六、我能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弃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天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照样子改句子。
1.例:我很想祖国。
我很想祖国,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弟弟很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很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我的儿子今天回家。”
妈妈告诉我,她今天中午去我外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判断下面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画“√”)
1.天色阴得如黑夜。( )
2.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 )
3.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
4.爷爷心中的故事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
九、我能画去不属于同一类的词语。
1.母亲 父亲 乡亲 祖父 祖母
2.说 想 看 我 听 写
3.一个 一趟 一座 一次 一直
4.散文 小说 书信 课文 童话
5.聪明 诚实 憨厚 狡猾 善良
年龄名称巧相连。
孩提 30岁
及笄 3~10岁
弱冠 60岁
而立 15岁女子
花甲 20岁男子
参考答案:
《怀念母亲》拔高练习
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作者都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去世,作者感受如何?从哪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的愿望”指( )
A.作者想以死伴随母亲于地下的愿望。
B.作者赡(shàn)养母亲的愿望。
C.作者希望母亲存活于世的愿望。
4.你怎样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这一段时,应该带着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感去读。
三、课外类文阅读。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胆凤髓。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
1.这段话写的是季羡林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待在母亲身边的情形,那时他们家的家境________,所以他下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一打牙祭”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当可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胆凤髓”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的眼睛为什么会潮湿?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一连,再背下来。
母爱无所报, 母爱,人间第一情。
谁言寸草心, 非为报也。
母苦儿未见, 疼我孰知父母?
慈母爱子, 浪子不觉寒。
万爱千恩百苦, 儿劳母不安。
尊前慈母在, 人生更何求!
母亲,人间第一亲; 报得三春晖。
参考答案: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