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区域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12 19: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区域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第一环节 基础夯实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界限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发程度、对外联系,其中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区域类型:乡村地域:范围较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范围较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农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3、差异: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4、表现: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第二环节 实记考点与讲解
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弄清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了解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
区分共同性分析,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区间差异性分析,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认识边界形状,即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确认,如省区、湖泊轮廓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具体表现:
1、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其开发历史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这将导致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如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进行种植业生产,因此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2、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区域原有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对产业结构也有影响,区域现状的产业结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3、自然资源组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煤铁组合势必导致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水力资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的组合可能形成以有色冶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然而,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不同,其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开发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影响大,就可能形成以这两种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结构
4、劳动力充足时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条件,而文化、技术素质高的劳动力,则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高,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这就导致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区域往往劳动力素质较高
第三环节 强化练习与反思
右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读渝、黔、新、川人口及三次产业产值占西部十省区的比重表和渝、黔、新三次产业统计图,回答3~5
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新疆 6.7 10.4 10.5 10.3
重庆 10.8 10.2 11.7 13.7
贵州 12.3 9.8 6.9 7.1
四川 29.1 33.8 30.7 28.9
3、新疆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地广人稀 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
C.旅游资源丰富 D.少数民族聚民区
4、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最高的是( )
A.新 B.渝 C.黔 D.川
5、对渝、黔、新三地产业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占末位
B.第二产业的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的比重均不低于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
读图,回答6~7题。
6、“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中“三江”是指图上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7、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谷农业 ②阳光农业 ③绿洲农业 ④高寒牧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和浙江的16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读下表有关资料(2007年数据),完成8~9题。
GDP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经济外向度
一 二 三
“长三角” 46672 3.4 54.4 42.2 126.7%
全国 249583 11.3 48.6 40.1 66.2%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三角”经济发达,GDP约占全国的20%
②“长三角”农业生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④“长三角”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有关“长三角”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②工业化阶段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扩大制造业规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甘肃省位于我国________部,西南以________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________走向,________河流经本省省会________市。
(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______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最南端为_______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_______带。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油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给大庆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一是结构性矛盾,石油经济“一柱擎天”;二是体制性矛盾,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三是观念问题,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
2010年,初步形成了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计划到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1)对大庆的二次创业,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2)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