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5 11: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2、理论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方针路线的准备。
3、组织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条件:
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49年9月21日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①定国名,定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意义:
标志着“双半社会”的结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
〖随堂演练〗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
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计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计会主义优越性见成效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仔细观察左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形势:内忧外患
内忧: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③财政经济上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外患: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国家安全。
以图说史——人民政权的巩固措施
这些图片说明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什么条件?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政治上:继续完成解放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措施:
1949.10.14 广州解放
1949.11.14 贵阳解放
1949.11.30 重庆解放
1949.12.04 南宁解放
1949.12.09 昆明解放
1949.12.27 成都解放
1950.05.01 海口解放
1951.10.16 拉萨解放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2、经济
(1)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③内容:
④实质:
⑤影响:
①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私有、小农)
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过程:
②政: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工农联盟和巩固政权。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需要
积极:
①背景:
局限:
①背景
倒卖银元: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第二天,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
囤积居奇:在短时间内,大米、面粉、食油、煤炭等生活必须品上涨了两到三倍,上海反动势力狂妄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但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物价飞速上涨。
2、经济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2)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2、经济上: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实质:
④作用:
A.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B.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A.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 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B.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A.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B.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2、经济上:
3、军事上: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1)背景: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美国报刊登载的美军第
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3、军事上: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2)过程:
①1950年10月,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五次战役,“三八线”
③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
④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运动
◎板门店签字仪式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3、军事上: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稳定的环境。
③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3)影响:
美军司令麦克阿瑟
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杨根思
(长津湖战役)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
邱少云
(进攻金化)
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当年跨过鸭绿江的英雄们,忠魂还乡。
2018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当日抵京对中国进行访问的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举行会谈。
同甘苦,共患难,中朝唇齿相依;
并肩战,共杀敌,中朝友谊长存。
〖随堂演练〗1949年至1952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主要围经没收官僚资本,清查敌伪财产,扶持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重新登记发证,协调公私关系严格规范经营范围、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展开。这些举措( )
A.使计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B.适应了计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打下基础
D.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随堂演练〗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劳模评选以“解放全部国土”“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等为主要标准。这次评选活动旨在( )
A.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表彰“-五计划”优秀代表 D. 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背景:
1、国际: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亟需获得国际认可和帮助
打破外交封锁,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总方针(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外交政策: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绝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8 1 0 0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结论: “一边倒” 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需要,符合国家利益,推动了新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但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①背景: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概况:1954年4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越南)和平问题,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③结果: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④意义: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系蜜月期)
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截止1950年11月 东欧 苏联)
初步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概况:
(2)内容:
(3)意义: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时确认了五项原则。(确定)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4、参加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
(1)概况:
(2)成果:
(3)意义: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性质)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会议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称为“万隆精神”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概况:
(2)内容:
(3)意义: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时确认了五项原则。(确定)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
②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外交成就:
4、参加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
(1)概况:
(2)成果:
(3)意义: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性质)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会议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称为“万隆精神”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万隆精神”:即“求同存异”
“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要发展经济、维护和平和维护民族独立;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总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国家性质(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决策者
民意
(决定因素)
50年代外交特点
平等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革命性:政策的反帝倾向明显
结盟性:“一边倒”及中苏结盟
过渡性:革命外交→和平发展
〖随堂演练〗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外交工作的指示,着重指出:我们不承认帝国主义国家现在派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以在外交上处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这一指示所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随堂演练〗万隆会议结束不久,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说:“周总理看来是诚垫地希望和平的”“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能够合作”。1955年5月,阳里在卡拉奇电台广播上宣布将访问中国。据此可知,万隆会议(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
B.开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新模式
C.塑造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
D.消弭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鸿沟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1)内容:
(2)特点:
(3)实质: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生产力发展(1953-1957)
②内容:
③实质: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
1953-1957
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化三改造
④背景:
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巩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结果:超额完成
【知识扩展】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其它举措
1.压缩其他建设,节省资金,为工业提供资金;
2.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理工科学校增多);
3.政府实行统筹的计划供应模式;
4.专门开设俄文课程,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工业化的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图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⑥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主导,计划管理;
注重工业发展的区域平衡;受苏联建设的影响(重点区域在东北);
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⑦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利于改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一五计划——生产力发展(1953-1957)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
3、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义:
(2)方法:
(3)实质:
(4)意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农业合作社:是建国初期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成立的农村生产互助组织。是人民公社的较低级形式,在当时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产生。后来农业合作社的活动不断扩大,才于1958年发展成人民公社。
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的政策。
统购包销:指国营商业部门对私营工厂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某些产品按规定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予以收购,这些产品一般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票证制度: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的专用购买凭证。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以国有、国有控股、国营为主导的资本形式。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国家入股私营企业,并由国家派代表负责经营管理,企业性质从私有变成公私共有。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①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适应的就需要用革命或改革的手段来改变。
②中国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手工业分散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工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工业的需要,但作为剥削阶级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不一致。
经济体制=资源占有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分配方式
计划配置
市场配置
重点概念:计划经济体制
(1)特点:
①所 有 制:
②管理方式:
③企业体制:
④经营模式:
(2)评价:
公有制、私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以行政手段为主,国家计划主导经济生活
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国家统一集中管理
否定商品、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统购统销
①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忽视了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活力
棉花、纱布和食油等
1955年,中国进入“票证时代”
【名词概念】 统购统销
拓展提升
含义:(1953年-20世纪80年代)为保证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国家从1953年起对粮食、油料、棉花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的物品扩大到肉、蛋、糖、豆制品和一些日用工业品,人们消费普遍实行配给制度。
评价:
①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保障人民基本供应,遏制商业投机;
②保证一五计划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③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剪刀差”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④忽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客观上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①收回教育主权,独立自主
②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扫盲识和工农兵识字教育等)
③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文化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过渡
过渡时期(1949-1956)
【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二)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
(2)主要内容:
1954年9月,北京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根本政治制度) 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制(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1954年《宪法》载入宪法
最早成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成立:西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议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权力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间接民主等。美英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人大: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协商后表决)
政协: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决策前协商)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
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十六字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毛泽东的思想 ===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地位与影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
……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925
1928
1928
1930
1938
1940
1945
1949
1956
1957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阶段 时间 思想 著作
萌芽/酝酿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的主张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
丰富和发展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随堂演练〗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我国人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实现“理想”,我国在1953年开始( )
A.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一五”计划
B.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形式
C.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随堂演练〗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