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5:5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并诵读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本文,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脉络梳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了解先贤圣哲睿智的哲思和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感知文言的能力,但仍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学习生活感悟有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遵循“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学理念,在四个板块的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动起来,消化知识,内化方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板书:虽有嘉肴)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课文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濠梁(háo)   鲦鱼(tiáo)
  3.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
  ① 虽:即使。
  ② 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 旨:甘美。
  ④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⑤ 是故:所以。
  ⑥ 困:不通,理解不了。
  ⑦ 自反:反省自己。
  ⑧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⑨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通假字:
  (1)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2) 学(通"敩"(xiao)"),教导
  5.重要句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了解课文大意,梳理脉络情节。
  明确: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内容起来。
  明确: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为个结论,最后从《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
  3.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明确: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和老师交流,和老师共同进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开头一句“虽有嘉肴”能不能删掉?
  明确:不能,因为开头一句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分析:因为开头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了“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它属于“类比论证”,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的“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 与学 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4.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句话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合理性,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能删。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你收获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明确: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明确: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文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作者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行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六、巩固抢答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六、课文总结
  一段流传千年的简单的字句,却传达出了深刻的道理,文中关于学习的理念其实正吻合当下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我们在教与学中不断地修炼自我,从中汲取养料。建议大家读读《学记》,体会其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了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重视了文言文学习的途径——朗读。我经常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布置预习内容,学生课前进行自我学习,收集作者资料,积累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自己翻译不了的地方标识出来,在课上通过预习和学习及当堂测试的方式,来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为课上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