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4《石壕吏》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石壕吏》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5:50: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
  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介绍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文体知识积累
  古体诗: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或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五字一般为221式或212式,七字为2221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一位同学朗诵,其它同学给这位同学进行评讲,根据评讲的建议再次进行朗诵)(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3.根据下面的词句注释,理解诗意。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2.学生说诗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配乐朗读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5.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6.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7.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每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①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②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③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文总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课堂练习
  中考链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A)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B)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九、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重在从苦的角度去赏析这篇诗歌,首先,体会这个苦难时代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其次,体会这个苦难时代背景下的一个苦命的家庭(唐王朝所有家庭的缩影),家庭支离破碎,生活没有明天并随时面临更深的苦痛。最后,体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时代背景下的杜甫,面对人民的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却不能有任何的改变时,自己苦闷的心理,从而造就自己苦闷的灵魂。其中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遗憾,比如对于里面重点字词的分析少了很多,对于更深的把握里面的细节情感会有很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