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朱德母亲平凡而伟大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
品味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三、教学设想
朱德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是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课文,本设计从课文中的学过的作家所形容的母亲形象入手,进入到“最美母亲”的评选活动,通过胡适母亲和朱德母亲两位母亲的评选,从文字中深入感受“最美母亲”的形象,学会在事件和字里行间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品质,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两位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对作者一生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母亲,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称谓,歌颂母亲、怀念母亲的文章不计其数,我们曾背过孟郊的《游子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而无私,儿女难报答其万一;我们也曾读过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大家齐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yìn 蔽bì?”知道了母亲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还曾读过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大家齐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懂得了要及时报恩。今天,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录《回忆我的母亲》再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去看看她给了儿子怎样的教育和影响,去听听她儿子的一腔肺腑之言。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2.背景介绍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3.相关链接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4.文体介绍:回忆录
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选材——典型事件
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为线
语言——质朴无华
写法——夹叙夹议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妯娌(zhóu lǐ)
勉强(qiǎng) 迁徙(xǐ) 衙门(yá)
2.解释下列词语。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整体感知环节的任务,速读课文,三分钟内完成下列问题:
提问:在这一段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
明确:明白了写作缘由;高度赞美了母亲勤劳一生的品格;“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段话总领全文,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作者对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词语,例如“悲痛”“爱”“勤劳”“回忆”,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母亲有深沉的爱,才会有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对母亲高贵品格的追赞。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在回忆母亲呢?
学法:重点找饱含深情的抒情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
明确:有爱有敬还有哀;有怀念有歌颂还有感激。其中爱是基本情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作者怀着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唱出了一曲歌颂母亲深情之歌。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先来读余光中的一首小诗《今生今世》,大家能听出来这是为母亲写的一首诗吗?是否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这就是朴素文字的力量,原来朴实的语言也能传达深挚的情感。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情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朱德这位写下这些朴实文字的文中的“我”,学散文千万别忽略了文中“我”的存在,因为母亲去世,朱德写下此文,此时的朱德是怎样的一个“我”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8.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明确: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口语交际作业。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就像一棵大树,根植在孩子的心底。艰难时给孩子以荫庇,迷惘时给孩子以方向。快速阅读下列文段,模仿朱德感恩母亲的表达方式,说几句话,献给生你养你的母亲或关心你培养你的其他亲人。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我的母亲》
2.书面作业。
以 《我的母亲》为题,拟写一个采访母亲的提纲,写出母亲主要成长经历和感人故事,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比较阅读,知文识类
请阅读其他两篇写母亲的作品(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并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该类回忆性散文都具备哪些共同特点。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主题
明确: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六、写法总结
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被回忆者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选材——典型事件
语言——质朴无华
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为线
写法——夹叙夹议(叙事后的评价性的议论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七、课文总结
老舍的《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冰心的《母亲》中说:“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庇!”让我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母亲最真最纯的情!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在这来去间,我们惟有珍惜,惟有铭记,将这珍惜和铭记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报答父母恩情!
八、作业布置: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帮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反思
入教以来,一直在语文教学中摸爬滚打,想着有一天也能够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想上公开课,想提升自己,迫切地想听到同行老师的点评指导。这也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
这学期我带八年级的语文,这篇文章是脍炙人口的叙事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在本节课上,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课堂教学中,整体气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学生理解课文只停留在表面,我在过渡问题时,语言比較生硬,对深入分析课文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说的过多,学生思维少,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我收获最大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哪怕是这节课上学生只收获了一个知识点,也不要担心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随机应变,逐步引导学生,提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同时仍要注重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此次活动中,也是我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自身亮点来展开,宋春娟老师的粉笔字和她高超的朗读能力;淡敏玲老师、马泽童老师的条理清晰;符梅老师的淡定自如以及汤会娥老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到位。同样的学生,汤老师就能“拨洋葱”式的一层一层达到目标。这些都是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