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6: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旁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了解演讲词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顾拜旦,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并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难点:
  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演讲技巧,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三、过程与方法:
  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2)感受演讲语言的庄重典雅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演讲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同学们,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北京2008奥运画面依旧宛若眼前,从这首歌中,我们能听出有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在召唤。这种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是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倡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一起听听他为奥运会这项伟大的运动会在全世界推广的声音。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他是奥林匹克会徽、会旗的设计者,运动员誓词的起草者。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自由超越的领域”,并确立了他终生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192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著名诗作《体育颂》。
  2.介绍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在1916年举行的第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加之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运动员服兴奋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的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界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认 准字形
  骤雨(zhòu)襁褓(qiǎnɡ bǎo)崩溃(kuì)
  携手(xié) 阐述(chǎn) 诞生(dàn)
  枷锁(jiā) 祈祷(qí dǎo) 拙劣(zhuō)
  湛蓝(zhàn) 萦绕(yíng) 声誉(yù)
  沉甸甸(diàn)
  2.词语解释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了。木:棺材。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3.能结合课前预习简单谈谈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明确: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
  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1-4自然段):回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
  第二层(第5自然段):阐明以全新的理念来重开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层(第6、7自然段):阐述自己关于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四层(第8、9自然段):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
  第五层(第10自然段):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2)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促进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5年前”具体是哪一年?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
  明确:具体指1914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明确: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一是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二是体育带给人的是美感,三是体育能振奋人心。
  4.“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明确: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5.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演讲稿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准确性 ②简洁性 ③通俗性 ④语言要生动感人 ⑤语言要幽默,富有感召力。
  2.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举例说明。
  明确:①用词准确 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崭新角色”把“奥林匹克”当作人来写,准确阐明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今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②语言要生动感人 ,富有感召力。如:第4自然段描述奥林匹克主义带来参与者的快乐,“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3.尝试演讲,揣摩下面的句子,应用怎样的语气演讲呢?
  (1)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明确:用赞颂的语气,喜悦的语气。
  (2)“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找出应重读的关键词。
  明确:“包括”“超越”
  (3)“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应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明确:平和。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1)比喻论证。论证“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这一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勇气”比作“花朵”,把“平和”和“自信”比作“姊妹”;阐述“重振奥运会的途径”时,将“奥林匹克”的恢复比作“再次含苞欲放的花朵”,论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时,把“美好的未来”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2)举例论证。通过“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自身”的事例,论证奥林匹克运动与一般运动的区别。
  (3)假设论证。“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作出这一假设,更好地论证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收集奥运会的口号,以此激励自己参加此项运动中去。
  【交流点拨】①更快、更高、更强;②点燃你的激情;③激情冰火属于你;④永不燃烧的火焰;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⑥让世界凝集成一朵花。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六、课文总结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现代奥运走过了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也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七、作业布置: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八、教学反思
  “怎么写”比“写了什么”更重要。教学一篇文章,“怎么写”永远比“写了什么”更重要,对于这篇文章来说,篇幅不长,“写了什么”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几遍的阅读而对内容非常熟悉,而当我问学生文章看懂了没有,写了什么内容时,学生表现得一头雾水,我想可能是“怎么写”的问题没有弄明白,“怎样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写了什么”,因此本文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与文中所说的实验精神是一致的,我因此就大家熟悉的“节约用餐”话题,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进入情境,谈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并与作者进行比较,既为学习打基础,又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体验大师的想法、认识、思考有时也是和我们相同的,激发学生感觉大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成长意识。
  感受大师的人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短短一篇文章思路清晰,内容通俗,由传统到现代,有现象到本质,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列举其中,而这又是出自一位著名科学家之手,作者治学写作的严谨,尊重读者的亲切,旁征博引的大气自然得到了彰显,学生感受到了大师的人格魅力,增强了民族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