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8张PPT。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及归类迁移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得”
1.能够。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得到,获得,捕获。如:
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鱼我所欲也》)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然得(捕获)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实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3.同“德”,感激。如: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领会,体会。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寻到,找到。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6.看到。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护城河离开外城包围“畔”“叛”背叛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威望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亲属,不包括父母。放弃委屈,不甘心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国防国家代词,他 助词,的动词,到表转折,却,但是表顺承表并列,并且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能力提升][甲] 十年春……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 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优势,有利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参与巩固同“叛”,背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9.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示例二: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文化常识]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社稷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中的原隰之祇,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成为国家的代称。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一个人志向远大,不能为常人所理解。鸿鹄之志:比喻一个人志向远大。
披坚执锐 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成语积累] 本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主题概括]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倘使停止估计因为有的人 暗中惩罚同样为……而死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適”谪发配“唱”“倡”倡导“以”“已”已经“被”“披”穿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名词作状语,按法律死亡爱戴可怜逃亡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写丝绸条,字条担任向被修筑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7.在《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在起义前分析天下各种形势时,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得出了起义“宜多应者”的判断。文中哪两句话可以证明陈胜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甲] 陈胜者……吴广以为然。 (选自《陈涉世家》)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②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8.2013·宜宾 陈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他们成功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三)桃花源记 阡陌 商鞅改革时的“阡陌”指的是田间的大路。到东晋时,“阡陌”已演化为“田间小路”之意。[文化常识]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喜悦的样子。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成语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对现实事物的客观描绘,“虚”是指作者由客观事物而生发的联想、想象,作者对客观事物所发表的感想、看法,所抒发的情感等。虚实结合的文章既具有实感,又具有灵气,产生更加诱人的艺术力量。[课文笔法] “穷”
1.动词,走到尽头。如: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动词,穷尽,完结。如: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3.形容词,尽,深。如: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送东阳马生序》)
4.形容词,贫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实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花开阔敞亮的样子类对……感到诧异消失穷尽,走到尽头做标记值得“要”“邀”邀请“具”“俱”全部,详尽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沿着缘故渡口唾液副词,才动词,寻找副词,不久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题探究:为什么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率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示例: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它是一个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停数日,辞去。 (选自《桃花源记》)
7.2013·恩施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憎恶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全力的行为,但是不一定是要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四)与朱元思书 [文体知识] 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骈体文。[描绘富春江的诗文]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末五代·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文,以乘船所见,着力描绘富春江奇丽多姿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远志趣和厌恶官场、鄙弃名利的超俗情怀。 “绝”
1.断、断绝。如: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
2.隔绝,隔断。如:沿溯阻绝。 (《三峡》)
3.停止,消失。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4.极,非常。如: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5.到了极点。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实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同“返”,返回 绝妙 激流的水奔马散尽冲击 凭借,依靠到筹划、治理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或许,赞许等。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3.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高位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之势犹如奔腾的马。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4.内容分析。
(1)请概括富春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并体会本文的写法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怀。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②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水清澈、湍急。写水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水流湍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生动形象,更能突出水的特点。 [甲] 水皆缥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衣②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 ①挐:同“桡”,撑(船)。②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③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dàng ):白气弥漫的样子。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能力提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2013·盐城
5. 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示例:湖山夜雪(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五)捕蛇者说[文体知识] 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记叙,也可议论,但都为说明一个道理。本文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说捕蛇的人的事”。[词语辨析] 涕·泗 “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如:“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文言句式] 非……则…… 固定格式,由副词“非”和连词“则”前后呼应构成。表示所谈论的对象不外乎前后两个谓语所述的内容。可译为“(如果)不是……就是”。
若……者 固定格式,由动词“若”和助词“者”组成,表示比拟或描绘,可译为“像……似的”“像是……的样子”等。 互文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又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理解为:到处叫喊,到处骚扰。[修辞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对比运用 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与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这些都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课文笔法]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治愈抵 可是 冒咬继承使动用法,使……活下去动词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动词用作名词,收入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生病可以用来能够到处常常眼泪鼻涕治愈已经使……活下去生活困苦不堪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5.翻译下列句子。
(1)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蒋氏说“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这种差使带来的不幸,远不如恢复我的赋税所造成的不幸厉害啊!
到处吵嚷叫喊,骚扰破坏。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①“蛇毒”与“苛政”对比,突出了“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生与死的对比,乡邻们“非死则徙”,而蒋氏“以捕蛇独存”;③安与危的对比,乡邻们“虽鸡狗不得宁焉”,而蒋氏却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④灾与乐的对比,乡邻们“旦旦有是哉”,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⑤死之先与后的对比,“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阅读《岳阳楼记》的文段,结合《捕蛇者说》的内容,回答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用自己的话概述《捕蛇者说》中体现“忧民”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认为古仁人的标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捕蛇者说》中作者两次为蒋氏而悲,这是否符合范仲淹古仁人的标准?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能力提升] “我”同情蒋氏的遭遇,愿意帮他更换差事;了解了赋税残酷,写文章让朝廷知道。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指不因为自身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为百姓做事的态度。而柳宗元虽遭贬谪仍旧关心百姓疾苦,正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六)岳阳楼记[文化常识] 庙堂 宗庙明堂。宗庙是帝王、诸侯或士大夫祭祀祖宗的处所。明堂是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庆赏、选士等大典都在此地举行。所以庙堂也指朝廷。[词语辨析] 讥·谤·诽 “忧谗畏讥”中的“讥”是“讥讽”的意思,一般指微言讽刺;“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成语积累]气象万千 形容景象、事物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开朗。怡,愉快。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百废具兴 许多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废,指废置的事。
政通人和 政事畅达,百姓和睦安乐。通,通达。和,和睦,融洽。 “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3.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例: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虚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边完全,详尽 放晴 一起拿,持心里活动 降职或远调 日光“具”“俱”全,皆“属”“嘱”嘱托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名词用作动词,往北日光景物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群鸟停息在树上聚集写文章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非,如果没有细小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动词,看名词,景象副词,有时副词,或许,也许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①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②滕子京谪守期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③借本文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与人共勉。[甲] 夹岸高山,……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至若春和景明,……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8.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能力提升] 示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七)醉翁亭记 [文化常识]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咬文嚼字] 山·岭·陵·丘 古代人们把石头大山称为“山”,小而尖的山称为“岭”,大土山称为“陵”,夹在大山中间的小山称为“丘”。[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水落石出 比喻真相大白。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也”
“也”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语气,可译成“……是……”。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表肯定语气。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疑问语气,可译成“呢”。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表示感叹语气,可译成“啊”。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5.表祈使语气。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虚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课文挖宝]香花靠近捕鱼是山谷就酒杯遮盖名词作状语,在山上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动词,归依动词,聚拢动词,回去 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和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连词,表承接关系,就,然后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然而,反而 连词,联系时间状语和谓语,表修饰,不译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4.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乐趣为乐。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联系课文,具体谈谈在语言方面有哪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首先,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含义丰富。如写山间四时之景时,作者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其次,句式整散结合,参差错落多变,如文中多用对偶句,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具有节奏感和回环美。再者,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能力提升]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树林阴翳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自主训练及能力提升 ┃1.默写古诗文名句。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塞下曲》)
(2)____________________,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3)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4)月黑雁飞高,____________________。
(卢纶《塞下曲》)
(5)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一、积累与运用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羌笛何须怨杨柳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6)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8)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9)《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从侧面表现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11)《岳阳楼记》中作者借古仁人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喜乐观”,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欣赏(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把“离愁”的特点极其形象深刻地写了出来。深切地写出了昔日帝王今日囚徒屈辱、悲苦的人生感受。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悲凉的心境。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二)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情趣摆放醉醺醺的样子以……为乐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B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了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C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 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非,如果没有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被立刻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许诺让杨万里做高官。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写出乙文中表现杨万里宁可不做官也不屈从恶势力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中杨万里和范仲淹的共同点。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可弃,记不作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忧国忧民。(启示)示例一:我要像他们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示例二:我要像范仲淹那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示例三:我要像杨万里那样,保持人格独立,不屈服于恶势力,敢于斗争。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因为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所以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许诺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说:“官可以放弃,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十分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专权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担忧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人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侵入、投入、放入 所以、因此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染丝然也,国也有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用_____________ _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只染丝是这样的,国家也有类似染丝这样的事。染丝(或:丝被放入什么染料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环境的作用很大(意思对即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上册 墨子先生见到染丝的人感叹道:“在深蓝色中染就是深蓝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 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只染丝是这样的,国家也有类似染丝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