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及归类迁移 ┃[作家作品] 韩愈,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一)马 说 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其
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指示代词,可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作“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虚词积累]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同“现”,显现有时(或许)面对等同,一样著称通晓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D [解析]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能力提升][甲] 《马说》
[乙]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2012·黄冈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旨。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关爱动物,善有善报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张元在村外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他的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反驳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第二年,这只小狗跟着张元的叔父在夜里行走,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这只狗就马上跑回家,不停地大声叫。张元觉得很奇怪,就跟着小狗出去,见到叔父快要死了。(张元)马上找医生来救治叔父,(叔父)没多久就痊愈了。从此,叔父就把这只小狗看作亲人。 [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二)陋室铭 山 市
陋室铭[文体知识]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修辞常识]借 代
1.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全部。如《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鱼。
2.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这是借比较抽象的“坚”和“锐”来代具体的盔甲和武器。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3.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如《过零丁洋》:“干戈寥落四周星。”用古代兵器“干戈”代指战争。
4.用工具代其事物。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丝”和“竹”本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5.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绮绣”是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代漂亮美丽的衣裳。
6.用形象特征代人。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这里代指老人;“垂髫”本指小孩垂下的头发,这里代指小孩。又如《醉翁亭记》:“伛偻提携。”“伛偻”代指老人。
7.借衣着特征代人。如《出师表》:“臣本布衣。”“布衣”本指没有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唐刘禹锡动词,出名 大此,这弹奏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山市[课文挖宝]店铺房脊高,高耸云霄和天河 [解析] 例句中“以”和B项中“以”都为介词“用”。A项中“以”为介词“凭借”;C项中“以”为介词“把”;D项中“以”为介词“把”。 B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解析] A、B、D三项均为通假字。A项中“强”同“僵”,僵硬;B项中“裁”同“才”,仅仅;D项中“女”同“汝”,你。C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甲] 《陋室铭》
[乙] 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 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 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三)活 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积累] 素
“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素”是个副词,这里与“无”(还常与“不”“未”)连用,表示对否定的强调,可译为“向来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没有”。它还可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状态始终如一,可译为“素来”“一向”;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或事物性状的出现是徒劳的,可译为“白白(地)”“空”等。课本中还有两个做实词用的例子,如:“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调素(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琴,阅金经”。
殊
“殊不沾污”中的“殊”是个副词,用在“不”(或“无”“未”等)之前,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根本”“一点儿”“完全”等。它还可表示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之深,可译为“特别”“极其”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梦溪笔谈·技艺(活字)印刷术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里程碑) 磨刀石使烤完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完成靠近蒙,盖冒犯做被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这一块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了版,两块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印完(一本书)。 活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为一个纸条,分别存放在木格子内。 按平板面设置铁板设置铁范密布字印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能力提升]读jī,零数生僻的特殊的奇特称奇A 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8.如果向别人介绍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请你依次简要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令”的意思均为“使,让”;B项,“以”的意思分别为“用来”“已经”;C项,“若”的意思分别为“如果”“像”;D项,“自”的意思分别为“自己”“如果”。 提示:扣住制印、排版、印刷、拆版等主要工序的步骤,用简练的语言分别列出即可。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出处] 《虞初新志》为小说集,清朝张潮编辑,二十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播奇文”。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姓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古代一般是在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鲁直”是黄庭坚的字;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古代只有父母长辈可以称呼子女的“名”,平辈之间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要称别人的“字”。除了“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字)。(四)核舟记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别号和名在意义上不一定有联系,别号一般用两个字或三个以上的字。如:课文中的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有些人的别号比他的字更为常用,如苏东坡。有人认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名(出生地或住地)。如: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就称他杜工部;柳宗元,河东人,就称他柳河东。此外,还有称排行、称斋名、称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朝廷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的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依据 上下 类似满像同“横”同“屈”,弯曲好像挑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D [解析] D项,“坐”为通假字,同“座”,座位。A项,“语”的意思分别为“说”“告诉”;B项,“绝”的意思分别为“极”“阻绝”;C项,“居”的意思分别为“在”“居住”。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石青糁之。”这段文字中描写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哪句?(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船头坐三人……若听茶声然”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甲] 通计一舟……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乙]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口技》)[能力提升]7.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尚、还 喂奶甲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8.选文中提到的微雕和口技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根据《核舟记》拟出上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要求: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巧人神技雕核舟剪纸、踩高跷等。理由略。摹泛舟人悠闲神情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五)口 技 [作者简介] 林嗣环,清初人,号铁崖,字起八。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官至广东海南副使。在任关心生产,后因遭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诽谤被免职,寓居西湖。著有《铁崖文集》《海棠篇》《南纪略》《荔枝话》等。[“而已”小解] 课文中出现的两处“而已”是个惯用词组,由连词“而”和动词“已”组成。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现在的书面语仍在使用。可译为“罢了”或仍作“而已”。 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时间副词]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既而儿醒”“未几,夫齁声起”“俄而百千人大呼”中的“少顷”“既而”“未几” “俄而”都是表“一会儿”“不久”的时间副词。与它们作用相近的还有“暂”“旋”“顷刻”“有顷”“少时”“有间”“须臾”等。[同义词辨] “宾”与“客” “宾”“客”都有“客人”的意思,但“宾”的本意是贵客,“客”可以指门客、食客,意义不完全相同。
“股”与“腿” “两股战战”中的“股”是指大腿,“腿”是后出现的字,开始专指小腿,后来成为大腿和小腿的总称。 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跑消失,停止适逢,正赶上 即使说出夹杂睡醒全、都C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项“于”解释为“比”,其余各项与例句解释为“在”。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4.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口技者模拟一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个场面。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________,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________。
5.文中哪一个句子概括了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超惊醒、入睡、一场大火简单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能力提升] [甲] 京中有善口技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选自《口技》)
[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盖大苏泛赤壁云。
(选自《核舟记》)6.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甲文以“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围绕“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张潮虞初新志 善奇巧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7.甲文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送东阳马生序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文体知识]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对 比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供”与“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且“未有问而不告”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就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写作手法]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课文挖宝]B [解析] B项应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跑 等待热水同“披”平和周到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被子担心,忧虑寄居长信 C [解析] A、B、D三项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加点词的用法是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美)。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因此人家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甲] 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能力提升]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2012·宜宾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甲、乙两段所述读书人的故事中,你悟出了哪些读书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示例:①读书要动手(手自笔录);②要大量阅读(遍观群书);③借书要讲信用(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④要质疑问难,虚心请教(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⑤要有名师指点(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⑥学习要谦虚、恭敬(未尝稍降辞色;立侍左右);⑦学习要有严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⑧勤能补拙(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⑨学习靠主动和自觉(军中多务;乃始就学;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⑩开卷有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获益匪浅。”吕蒙就开始学习。到鲁肃造访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议事,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自主训练及能力提升 ┃1.默写古诗文名句。
(1)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闻雁》)
(2)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池鹤》)
(3)________________,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积累与运用归思方悠哉怅望青田云水遥巢成雏长大俱怀逸兴壮思飞 羌管悠悠霜满地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6)流水何太急,________________。
(宣宗宫人《题红叶》)
(7)《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点出自己求学时甘于粗食敝衣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宫尽日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2.判断选择。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例如《核舟记》。
B.“铭”是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例如《陋室铭》。
C.“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马说》。
D.“序”是一种文体,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A [解析] “记”还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2)对下面文段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A.令:使。 B.冒:顶着。
C.炀:烤。 D.砥:磨刀石。B [解析] 冒:蒙,盖。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二、阅读与欣赏(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3.小令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答出“思乡”“凄凉”即可) 示例: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D增长,振作出名大弹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
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D.乙文手法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反问等修辞方法。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A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9.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点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
示例二:居室不在高大宏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 示例: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能从写作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总结出一个方面的特点即可)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 [乙]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 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重用。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1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买它(的)二 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册1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人”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