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1 19: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及归类迁移 ┃[课文出处]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一)曹刿论战[文化常识] 轼 车的前部供人凭倚扶手的横木,也写作“式”。这种横木有三面,形如半框。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轼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式”。。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句读例举]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句意:战争靠的是勇气。
2.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战”。句意:(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3.省略句:①必以分人。“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句意: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②可以一战。“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一仗。[文言句式]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养振作充满,这是指士气正旺盛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倒下独占为人所信服遍及,普遍“遍”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参与中间,空间,时间鄙陋,目光短浅卑鄙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5.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大国是很难估测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鲁庄公“不鄙”:①曹刿请见时,鲁庄公虚心纳谏;②战前鲁庄公与曹刿同车赴战,礼贤下士;③战中听从曹刿指挥;④战后庄公虚心请教取胜原因。(或: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能力提升] [甲] 公与之乘……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 ①知:预知。②用:使用,运用。③虞:准备。④御:干涉。
7.甲文长勺之战的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了“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了“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了“知彼知己”。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出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讽 ①古代劝说的一种方法,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规劝或指责。据《后汉书·李云传》:“礼有五谏,讽为上。”“五谏”指: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讽谏”是“知患祸之萌而讽告”;“顺谏”是“出辞逊顺,不逆君心”;“窥谏”是“视君颜色而谏”;“指谏”是“质指其事而谏”;“陷谏”是“言国之害,忘生为君”。②背诵。《汉书·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 [文化常识]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句读例举]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今/齐地/方千里。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诸葛亮进谏联吴防魏,魏征进谏以文治国,赵普进谏削兵权,耶律齐进谏采汉文,均被接纳;比干进谏被挖心,伍子胥进谏被杀,诸葛亮进谏不要攻吴失败,韩愈劝皇不佛骨被贬,李纲进谏抗金遭贬。 [进谏沉思录]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劝说君王改正错误 睡偏爱间或、偶尔指责指责讥讽“孰”“熟”仔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名词作状语,当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土地方圆指某一区域近侍,手下的人表方位的名词指责别人的过错诽谤名词,早晨 名词,朝廷动词,朝见,朝拜市朝,公共场合名词作状语,在上面上等动词,送上,进献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6.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开张圣听”等,答对一个即可。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能力提升]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使内外异法也。
8.甲文中邹忌先指出目前齐王面临的严峻形势“____________”,请齐王纳谏;乙文中诸葛亮同样分析断定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恳请刘禅“__________________”。
9.邹忌和诸葛亮的劝谏各有何特点?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张圣听王之蔽甚矣 邹忌借助生活小事设喻说理,巧妙劝谏;诸葛亮从先帝说起,分析不利和有利因素,以情打动君主,为劝谏作了铺垫。启示略。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三)《孟子》二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作者简介]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简称“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
城池 ①城墙和护城河。旧时都邑四周有城墙,城墙之外有护城河,以此抵御敌人的入侵。《汉书·王莽传》:“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②泛指城市、都邑。人们赞一座城市的坚固,常用“金城汤池”来形容。[文化常识]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读例举]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鱼我所欲也天性祸患 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侍奉益处“辟”“避”躲避“得”“德”感激“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乡”“向”原先,从前“辩”“辨”辨别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介词,跟,同,读wèi动词,做,读wèi前一个“为”,介词,为了,读wèi后一个“为”,动词,做,接受,读wéi名词,作为,读wéi介词,到动词,得到,获得同“德”,感激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对象,对,对于介词,在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4.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非只有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5.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 示例: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示例: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维护它,不惜“舍生取义”。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市场明白,了解违背(意愿)用这些办法“曾”“增”增加“衡”“横”梗塞,指不顺“拂”“弼”辅弼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使……受饥饿使动用法,使……受贫困  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使动用法,使……不顺利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忍动词作状语,在外面,指国外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名词,中间,读jiān动词,参与,读jiàn动词,夹杂,读jiàn副词,间或,偶尔,读jiàn副词,暗地里,读jiàn介词,从介词,给 介词,在介词,由于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5.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祸患,国家一定会灭亡。 内心忧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甲] 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能力提升]D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7.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逆境造就人才人的尊严(骨气) 1.被动句
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四)愚公移山[文化常识] 南江北河 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多称“江”,北方的水流就多称“河”。[文言句式]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2.倒装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句意:于是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
甚矣,汝之不惠。(“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句意:你呀,太不聪明了。)
3.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首省主语:二山。句意:(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朔东”“雍南”前面均省略了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句意:一座安放在朔方东部,一座安放在雍州南面。)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苦于,为……所苦交换安放赞同顽固家没有“反”“返”往返“惠”“慧”聪明“亡”“无”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直,一直手指山之南,水之北太阳山之北,水之南阴天草木毛发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竟同“增”,增加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6.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7.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1)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 [甲] 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北山愚公者……始一反焉。 (选自《愚公移山》)
8.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能力提升] 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发扬愚公精神,树立雄心壮志,团结全国人民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五)出师表[文体知识] 表 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这类呈文统称为“书”,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分为章、奏、表、议四小类,功能各不相同:“章以谢恩,奏以按劾(hé),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其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作奸犯科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多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白帝城托孤 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在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对诸葛亮的信赖由此可见。面对刘备的重托,诸葛亮动情地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而后刘备又吩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临崩寄臣以大事”就是指这件事。 [典故探源]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课文挖宝]时候清晨随意增益滴落征询罪过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阙”“缺”缺点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名词用作动词,长草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身份低微,见识浅陋指品质低劣感动奋发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痛心遗憾深切地憎恨扩大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眼泪鼻涕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奏效,成效,收效任务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介词,拿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6.翻译下列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还是府中)而不同。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用文中原句回答也可)[甲] 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
[乙] 十年春,……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1)曹刿认为战争要取得胜利,要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临战前向后主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指出诸葛亮、曹刿性格中的共同点。(至少从两方面谈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能力提升] 爱国、深谋远虑(能言善辩)。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亲贤臣 远小人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自主训练及能力提升 ┃1.默写古诗文名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5)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积累与运用秋天漠漠向昏黑浅草才能没马蹄天涯若比邻不知秋思落谁家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6)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生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7)《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消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中的语句填空)
(10)“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新意。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二、阅读与欣赏(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绪。写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答“旺盛”也对)。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厌恶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这种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中哪一种人与孟子说的“大丈夫”一样?你认为孟子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贤者”与“大丈夫”一样。“贫贱不能移”最能说明“行道之人”与“乞人”的行为。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三)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shǔ 作动词,列举。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B 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12.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________________,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广开言路(纳谏)不杀烛邹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很生气,诏告官吏想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原因而杀人,是第二条罪;让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接受教导了。”[参考译文]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四)阅读《许君墓志铭》,回答问题。
许君墓志铭
君讳①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②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③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④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⑤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注] ①讳: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②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③卓荦(zhuó luò):超出一般。④大人:指德行高尚的人。⑤方略:方法与谋略。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善于被称赞、为……称赞应该来、用来(许平)与他的哥哥都凭借智谋才略被当时德行高尚的人所器重。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2)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平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平是个有才华,善辩说的人。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许平也曾经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二 文言文梳理——九年级下册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的家族世系编撰过家谱,他就是今泰州海陵县当年的主簿。许平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被天下人称赞,又从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论说,与他的哥哥都凭借智谋才略被当时德行高尚的人所器重。
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的制举科目,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仲淹郑文肃争相将许平所写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于是许平得以被召应试,担任太庙斋郎,不久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达官贵人大多推荐许平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该让他埋没在州县任上。许平也曾经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然而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