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上图书馆
读书还是不能代替的一种文化生活
生活在变化:已从印刷品时代进入了音响品时代,而电视屏幕又似乎在接管一切。然而书香仍是诱人的。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其美学效果也还不是荧光屏上的计算机字体所能代替的。因此,我们还有读书的乐趣。
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一生著作丰厚,译有《彭斯诗选》《雷雨》(曹禺著)、《英国诗文选译集》等。著有《英国诗史》《英诗的境界》《文学间的契合》等专著。
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也许你对于王佐良不甚熟悉,但你一定读过他翻译的作品。
2.相关知识
译事“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王佐良翻译主张
关于翻译的问题,王佐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主张。择其要点,列举如下。
一、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意译,任何成功的翻译都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二、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果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三、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四、译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汉语,使之纯净而又锐利。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分钟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他近几天犯了牙疼的毛病,吃牛肉是嚼( )不动的,只能喝粥,而且还得慢慢咀嚼( )。
(2)如果你的家庭实在困难,可以向老板先索要( )一部分工资,但千万不可以武力相要( )挟。
·
·
·
·
jiáo
jué
yào
yāo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解析: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可望永远安宁。用这个成语来说“局势”,显然主谓搭配不当,因为“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绝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2)美国人虽然跟日本是盟友,但对他们也并非毫无防范之心。美国人对日本侦察卫星的性能与弱点知道得了如指掌,却从来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援助。(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选项中与前面的“知道”重复。
(3)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
(4)记忆中母亲那抑扬顿挫、温柔悦耳的声音,甚至连厨房里飘出来的葱花炸锅的香味儿,都令人心驰神往。(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使用正确。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文本理解
1.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2.第⑧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与前面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3.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二、疑难探究
4.鉴赏文中的两处引用。
第①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其用意是 ,第⑨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其作用是 。
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5.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多一分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阅读中提炼
心怀浪漫,栖身诗意。王佐良献给夫人徐序的爱情诗《异体十四行诗》,字里行间不见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反倒多了几分奔放的激情:“今夜这野地惊吓了我。唯有/爱情像它一样的奇美,一样的/野蛮和原始。我要找着你,/让你的身子温暖了我的。”
与诗作伴的人吹不走青春的痕迹,从生活中采撷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融入情境中,随着温热地诉说押韵、停顿,给那些无法言喻的感觉塑形,将窸窣的声音、朦胧的形象压缩到谜题般的文字地图中,秘而不宣等待着解码者的唇语细诉和一见钟情。
2.在名句中选择
①郭沫若说过: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
②张爱玲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③林语堂说: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④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二)素材这样运用
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浙江考生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与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却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追求的。如不融入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句可以作为训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拓展阅读一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王佐良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动。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年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弱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拓展阅读二
谈读书
王佐良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切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