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1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5 11: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 五 单 元 二 战 后 的 世 界 变 化
第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 五 单 元 二 战 后 的 世 界 变 化
第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
变与苏联解体基本史实。
2.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
欧剧变(重难点)。
3.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
启示(重难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说历史
1917
1922
1991
苏俄
结合上述图片和时间轴进行简要梳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脉络。
1936
1945
社会主义社会——苏联
1947
图说历史
观察下图,可得到什么信息?
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苏联在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广苏联模式,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美 苏 争霸
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前往苏联,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风雨“磨合”四十载
苏联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材料一
材料二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模式。
1913 1940 1955
谷物产量 (人均/KG) 540 429 524
肉类产量 (人均/KG) 31 24 32
苏联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
结 论: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关于苏联的改革,有人是这么评价的: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被这么评价?从评价看,
他们的改革是失败的,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P84---85,以表格方式归纳三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措 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①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
②后又进行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结 果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
了,冲击了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
残了,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
改跨了直接导致苏
联解体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重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改观点并说明理由。
2.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赶上美国,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材 料 探 究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跛足巨人
材料三:
材料四:
对比我国的改革,你觉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什么?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权力移交叶利钦
(1) 导火线:
(2)时间:
八一九事件
1991年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含义:
苏联解体
91.12
立陶宛独立
91.8
91.12
90.3
91.3
91.6
全民公投是否
需要保留联盟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首位民选总统
八月政变(失败)
乌克兰独立
独联体成立
12.25
苏联正式解体
91.8
辞苏共中央总书记
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叶利钦
叶利钦应对八月政变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苏联模式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市场规律,树立个人崇拜。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预言
材料探究
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
重挫折。
2、对世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标志旧时代
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
方向发展。
3、对美国: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
经济上:
东欧剧变指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在1989年后开始,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华沙条约组织国家,此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推到柏林墙的历史瞬间
布拉格之春
以苏联为“老大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敲响了苏联解体的前奏
罗马尼亚街头血战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内因)
客观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外因)
何为“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文化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有何认识?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
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布拉格之春
材料探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小结
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落后于时代是其垮台的根源。斯大林当政的最后几年,理论上的教条化、内外政策的僵化,即社会主义体制的僵化,实际上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斯大林之后的30年间,经济上,苏联早期的高速工业化,被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最后停滞的衰落景象取代;政治上,曾经被看作是解放者和人类希望的苏联社会主义,开始到处推行扩张、干涉他国他党内政的霸权主义;理论上,苏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生气勃勃的局面,已经被远离实际、僵硬的死气沉沉的教条主义取代。这为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准备了条件。
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由其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计划经济制度有着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的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中有两种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观点,请你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列出观点,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观点一:苏联落后于时代是苏联解体的根源。
理由:斯大林执政后期体制僵化;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最后停滞;政治上开始推行霸权主义;理论上走向教条主义。这是苏联解体的内在因素。
观点二:苏联解体是由其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理由:斯大林时期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短时期内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后来的领导人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