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备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7: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精卫填海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精卫填海》是本套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的,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
2.结构特点
课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即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第二句前半部分交代了填海的起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重点,写了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
3.写作特色
文中多为单音节词,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接近,如,“溺”是“溺水,淹没”的意思,“故”是“因此”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区别,如,“少女”在文中是“小女儿”的意思。
4.插图说明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左上角是一只羽翼鲜艳、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嘴里叼着石子,正振翅高飞;下方和左上方是滔天巨浪。面对汹涌澎湃的东海,精卫目光坚毅,毫无畏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精卫的坚韧与执着。
5.习题运用
课后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第3题要求学生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些正是对语文要素的体现。教学时可边朗读、边理解、边落实这两个问题。第2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重新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清楚。第3题,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之后,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精卫的认识时进行点拨深化,明白在填海过程中更需要精卫的坚韧和执着,从而感受精卫鲜明的形象,受到人格的浸染和熏陶,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会写的字中,“曰”是独体字,相对于“日”,字形扁一些,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容易混淆的地方;“溺”相对于“弱”,加了偏旁三点水,三点水要写得窄些;“衔”为左中右结构,但部件、笔画较多,各部件等宽,中间部分与右边部分不要写错。
2.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最后熟读成诵。学生练习朗读时,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少、溺、衔、堙”的字音,引导学生根据标点形成自然停顿,结合句子的意思指导读好句中的停顿,如,“溺而不返”中的“溺”是“溺水,淹没”的意思,根据语义,后面可以稍作停顿。
3.阅读理解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故事大意。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一句,可让学生读一读“炎帝、少女”的注释,特别要了解“少女”在文中指的是“小女儿”,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一样,这样整个句子就好理解了。理解了较难的字词和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把句子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最后,结合注释和插图,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4.积累运用
本文非常简短,但是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把课文中的文言文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5.类文迁移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感悟精卫的精神时,可迁移阅读白话文的《精卫填海》,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白话文,抓住重点词句和对“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的问题展开阅读,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白话文的辅助阅读下,再读原文,精卫形象便呼之欲出。这是开放求异后的归纳、整合、评价和提升,也是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训练,真正达到人文浸润。
备教学资源
1.“精卫填海”故事简介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古代神话,炎帝之女女娃淹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木、石来填东海。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2.《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书中所记神话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大多比较原始,情节比较完整的也有不少,这在先秦古籍乃至后世典籍中都是少有的。它在神话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