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知识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15 14: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知识提纲
《生物模块》
主题一: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显微镜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生物有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能否呼吸、生长、繁殖、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遗传和变异、进化等。
1.放大镜
放大镜适用于观察蜗牛等小动物的形态和结构,而更微小的生物和细胞则需用显微镜观察。
2.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放玻片→调焦距→观察。
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用高倍镜观察装片时不能再用粗准焦螺旋。
(3)显微镜所成的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观察生物时,无论其大小,必须先在低倍镜下寻找,将观察对象移到中央后,再换高倍镜观察。低倍镜下视野亮,细胞数目多;高倍镜下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二、常见的动物
根据有无脊椎骨,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八大类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由单细胞构成,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最低等的动物。
节肢动物的身体、足和触角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其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生长,有“蜕皮现象”。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目前已知道的种类约有100万种。昆虫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口器和眼,三对足,胸部常有两对翅,身体、足、触角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蝗虫、蚕、蝉、蚊子、苍蝇等都属于昆虫。蛛形类(蜘蛛、蝎子)、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千足虫)也都属于节肢动物。
无脊椎动物还包括腔肠动物(水母等)、棘皮动物(海星、海参)、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线形动物(蛔虫)、软体动物(蜗牛)、扁形动物(涡虫)等类别。
五大类脊椎动物:
种类 生活环境 生殖方式 体温 呼吸器官
鱼类 终生水生 卵生,体外受精 不恒定 鳃
两栖类 幼体水生,成体可水生也可陆生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和皮肤(辅助)
爬行类 陆生、水生 卵生,体内受精 肺
鸟类 陆生 恒定
哺乳类 分布广泛 胎生,哺乳
三、常见的植物
【知识拓展】
1.松、杉、柏、银杏、铁树多为裸子植物,但卷柏是蕨类植物。
2.没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植物一定是藻类植物。六种全有的是被子植物,只有茎、叶的是苔藓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是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和种子的是裸子植物。
四、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从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就是最小单位)。品种不是分类单位。
2.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生物分类检索表:把各种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知识拓展】
1.分类的等级越大(高),生物之间的相同点越少;分类的等级越小(低),生物之间的相同点越多。
2.所有的桃树都属于一个种类,水蜜桃、黄桃、盘桃等不同品种桃树都属于同一种植物。
五、其他生物的代谢特点
主题二:细胞
一、细胞的结构与制作装片
1.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其中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核内有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2.动、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3.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就是生物体的繁殖、细胞的分裂、新陈代谢、遗传和进化等。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
(3)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镊子夹着另一端,成45°角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4)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连续过程 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的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壁轻轻地刮几下。
(4)把牙签上刮下来的细胞涂在生理盐水中。
(5)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避免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
(7)在相对应的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4.绘制生物图
要求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置要适中,线条要均匀一致,用打点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
二、细胞与生命活动
1.细胞是生物体(除病毒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组成。
细胞的分裂意义
1.细胞的分裂
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分裂的意义
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细胞数目增多;实现生物的繁殖。
细胞的分化意义
1.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
2.生物体成长
一个受精卵就是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最终长成一个生物体。
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三、组织、器官和系统
1.组织:具有相同形态和结构的一群细胞。
2.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植物的五种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植物体的主要组织的分布
保护组织 根、茎、叶的表皮等
营养组织 果肉、叶肉、幼嫩茎、贮藏根、木本植物茎的髓、草本植物茎的内部等
机械组织 草本植物茎、木本植物茎、叶脉周围、叶柄内等
输导组织 根、茎、叶、花、果实内的导管、筛管等
分生组织 根尖的分生区、茎尖的生长点、茎内的形成层等
器官、系统的组成
1.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活动,即为器官。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前三者为营养器官,后三者为生殖器官)。
人体器官:如心脏、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肺、胃、小肠等。
2.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植物不具备系统,由器官直接构成,动物体则由各个系统构成生物体。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主题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生物与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如阳光、水分、温度等,都影响着生物的生存。
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
3.生态因素指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个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因素具体表现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竞争、食物关系等多种形式。
二、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等。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三、生态系统
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知识拓展】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特点:循环不息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一般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减少。
3.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有富集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3.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强化或弱化自然因素。
【知识拓展】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时期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绝对的稳定。
2.生态系统越简单,稳定性越差,越容易被破坏,但也越容易恢复;生态系统越复杂,稳定性越强,自动调节能力也越强,但是一旦被破坏则较难恢复。
主题四: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植物的根系
根系是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称,分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为须根系。
2.根尖的结构
根尖结构 特点和功能
(1)根冠 细胞排列不整齐。其保护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擦伤
(2)分生区 细胞质浓,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
(3)伸长区 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4)根毛区 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薄,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2)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氮、磷、钾等。注意:植物只能吸收可溶性无机盐。
化肥元素作用的记忆口诀:矮小黄无氮、暗绿红无磷、倒伏褐斑钾。
口诀的理解:植物氮肥不足不能合成叶绿素,光合作用不足,植株矮小偏黄色;植株暗绿带紫红色则磷元素不足;缺钾元素,则茎生长瘦弱,风吹易倒伏,同时叶片常有褐斑。
二、茎的输导作用
1.茎的结构和功能
茎的结构 特点和功能
树皮 具有保护作用
树皮内层是韧皮部,韧皮部内含筛管,作用是输导有机物
形成层 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木质部 内含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髓 储存营养物质
2.物质的运输
(1)有机物的输送:根、茎、叶、韧皮部中的筛管是相通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输送。
(2)水和无机盐的输送:根、茎、叶、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导管和筛管的作用记忆口诀:导上筛下。
【知识拓展】
1.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2.单子叶植物的茎中因没有形成层,不能长粗,也不能剥皮。
三、叶的蒸腾作用
1.叶片的结构
叶的上、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而无叶绿体。叶肉细胞构成营养组织,包括上层的栅栏组织和下层的海绵组织。叶脉中含有导管和筛管,既能输送水和无机盐,又能输送有机物。
多数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有更多的气孔(睡莲叶除外)。叶表皮上的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吸水后气孔张开,失水后气孔关闭。
2.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意义: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可以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②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③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四、土壤成分与保护土壤
1.土壤成分:土壤生物、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有机物等)。
2.土壤的形成是物理作用(风化)、生物因素、人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最大威胁: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土壤污染包括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微生物污染等。
4.保护土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知识拓展】
1.缺少生物作用的沙土不能称为土壤。
2.土壤中的无机盐指可溶性无机盐,否则不能被植物吸收。
3.腐殖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标志,但腐殖质本身并不能被植物吸收。
主题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光合作用过程,原料与产物探究,能量的转化与意义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能量的转化与意义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物质的转化;二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过程 ①实验前应对绿叶进行暗处理,目的是消耗完叶片中原有的淀粉;②实验过程中应对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进行对照实验;③验证时应先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以溶解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④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碘液;⑤清水冲洗碘液,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二、呼吸作用过程,原料与产物探究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2.呼吸作用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场所:植物体的活细胞。
4.呼吸实质:氧化反应(指有氧呼吸)
呼吸过程中物质转变: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变:化学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无机物→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储存能量 化学能变成内能及其他能,释放能量
意义 生物体有机物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维持大气中CO2 和O2含量的稳定 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三、农业生产(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
1.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
(1)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根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施肥。
(2)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有氧呼吸,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2.合理密植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尽量让阳光照射到农作物上,少照射到地面上,并尽量避免农作物之间的相互遮光。
3.种子处理
成熟的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效提高种子的储藏时间,可采取低温、干燥等方法,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主题六:人体的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
一、人体的消化结构和功能,与消化过程
1.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七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
记忆口诀:糖类供能、脂肪贮能、蛋白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知识拓展】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只能把大分子淀粉初步分解为较小分子的麦芽糖。胃腺分泌的胃液只含有胃蛋白酶,仅能把大分子蛋白分解为较小分子的多肽(多肽是由若干个氨基酸小分子连接而成的分子)。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仅起物理性消化——乳化作用,乳化作用的原理可理解为把多分子脂肪团折分成单分子脂肪分散开来,有利于与酶接触而消化分解。胰液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2)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
(3)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知识拓展】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均属于大分子,无法直接被吸收,只有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这类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二、人体中常见的酶
1.酶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2.与人消化有关的消化酶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胃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所含消化酶 淀粉酶 胃蛋白酶 多种消化酶 无消化酶 多种消化酶
3.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4.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温度和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5.人体中有很多种酶,不同的酶催化体内不同的化学反应。
6.人体细胞若缺乏某种酶或酶不足时,就会发生代谢紊乱,并可能出现疾病。如白化病等。
【知识拓展】
探究酶的催化条件实验的关键是设置对照组,控制变量。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的全过程
2.气体运输
氧是以扩散的形式运输的。
3.气体交换(通过扩散实现,如图所示)
4.呼吸作用概念:
人体细胞不断从外界吸收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过程。
主题七:人体的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
一、人体的血液和循环
1.心脏
(1)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2)瓣膜的特点
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
血管种类 功能 分布 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送往身体各处 多分布在较深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血液流动由总到分支。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处送回心脏 位置有深有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速慢。血液流动由分支汇合。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分布很广 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血液流动时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3.人体的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2)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其内流动血液的性质,比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血液循环示意图
【知识拓展】
动脉血是指含氧量丰富、呈鲜红色的血液,而不是在动脉中流动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量较少、呈暗红色的血液,而不是在静脉中流动的血液。血液经过肺循环后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因此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4.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成分 功能 异常病
血液组成 血浆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
血细胞 红细胞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 吞噬异物,抗感染 太少,抵抗能力差;太多,炎症
血小板 加速血液凝固 凝血功能降低
(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知识拓展】
1.制作血涂片时,注意载玻片的操作方法,不能将血细胞压碎。
2.血常规化验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偏少时贫血,白细胞偏多时有炎症。
2.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5.血液的种类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6.人体ABO血型
人类的血型由遗传决定,而且终生不变。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和抗B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7.输血
(1)原则:输同型血。
(2)异型输血:异型之间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异型间可行的输血:
(说明: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即凝集原;血清中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统称凝集素。)
(3)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因此被称作万能供血者。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一般只能小量地输送,不能大量输送。
8.血压与脉搏
健康成年人正常血压值:收缩压12~18.7kPa,舒张压8~12kPa。测量血压的部位是肱动脉处。同一个人的脉搏次数与心率相同。
【知识拓展】
医院体检单中血压值常用mmHg作单位,以90mmHg血压值为例,换算关系:p=ρgh=13.6×103kg/m3×9.8N/kg×0.09m≈12kPa。
二、尿的生成和排出
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等。
(3)尿液排出
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知识拓展】
1.原尿和尿液的主要区别是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无机盐的含量减少。
2.肾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肾时,移植的肾脏相当于抗原,人体易发生排异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三、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1.人体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2.从同化作用角度看,不同生物的营养方式不同,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属于自养方式,而人和动物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营养的方式属于异养。
3.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重要步骤。
①有氧呼吸: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②无氧呼吸
动物: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植物: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知识拓展】
排尿、出汗以及呼出二氧化碳都可以排出人体的代谢废物,但排遗是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排出的物质不属于人体的代谢废物。
主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的感应性
1.植物的感应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植物的感应性是对环境的适应。
2.向性运动:植物体感受外界因素刺激后,植物体不能移动但某些器官发生移动的现象。如茎、叶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化性、向水性、向热性;茎的负向地性等。
3.感性运动: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叶子受触碰后的运动。
【知识拓展】
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区别:
①向性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感性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②向性运动是生长运动,不可逆的,一般比较缓慢。感性运动发生比较快,消失后又恢复原状(容易在短时间内觉察到)。
二、植物的激素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①达尔文通过植物向光性实验提出的植物体内存在某种物质使其产生向光性的推想;②温特进一步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③郭葛分离提取出了这种物质,并取名为生长素。植物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更多,生长更快。
2.不同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生长素 加快细胞生长速率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知识拓展】
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①较低浓度时可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②过高浓度时可抑制生长(防治杂草)。
三、人体激素的调节
人体内最基本的五大类激素及其作用:
腺体 激素 生理功能 缺乏或过多时的病症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分泌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分泌过多:甲亢食物中缺乏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垂体 生长激素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智力正常)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胰腺中的胰岛 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元合成和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分泌过少: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
性腺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知识拓展】
植物的生长素与人体的生长激素名称不同。
呆小症与侏儒症病因不同,表现也不同。
四、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
1.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2.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
①脑的组成: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大脑是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②脊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知识拓展】
神经冲动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一种微弱的生物电流,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为“树突进、轴突出”。
“脑”≠“大脑”,大脑是脑的一部分,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五、人体神经调节的过程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弧。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先天形成,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六、体温的调节
1.人体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而实现,调节体温的中枢在脑干。
2.体温调节主要依靠产热和散热的过程得以实现。人在安静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内脏,劳动或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人体散热的器官主要是皮肤。
3.低温环境下: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传入神经→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血管收缩→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回到正常体温。
4.高温环境下:皮肤热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传入神经→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液分泌、血管舒张→减少产热、增加散热→回到正常体温。
5.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题九: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系统:
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它的作用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它的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2.受精的场所: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
3.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发育→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死亡。人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知识拓展】
受精的场所和胚胎发育的场所不同。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从输卵管向下(向子宫方向)移动时即开始细胞分裂。
4.胎儿的营养获得:主要通过胎盘和脐带由母体提供,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的血液,最后由母体排出体外。
【知识拓展】
胎盘与母体之间只允许小分子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通过,血细胞、细菌、病毒及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无法通过,所以胎儿与母体的血型可不同,艾滋病母亲可能生下健康的宝宝。
5.人的发育:
①人的生命周期
受精卵→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死亡。其中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两个阶段。
②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变化
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内脏功能日渐健全,出现第二性征,以性发育、性成熟为主要特征。
③青春期发育开始时间:
女性:11、12岁到17、18岁 男性:比女孩晚2年
1.特点
2.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力较弱。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在和异性交往中,要学会控制冲动,做到不卑不亢,自尊自爱。
二、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1.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须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和无性生殖(不须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水螅的出芽生殖和变形虫的分裂生殖都属于无性生殖。
2.动物的受精方式包括体内受精(如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体外受精(如鱼类、两栖类)。
3.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如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胎生(哺乳动物特有的繁殖方式)和卵胎生(鲨、蝮蛇的繁殖方式)。
【知识拓展】
胎生和卵胎生的根本区别是胎儿发育过程中与母体之间是否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胎生动物的胎儿与母体之间有胎盘和脐带连接,卵胎生仅仅是卵在母体内发育而已。
4.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一个母体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克隆多莉绵羊时,甲绵羊取正常体细胞核,乙绵羊取去核卵细胞,形成合子,植入丙绵羊的子宫内发育。多莉绵羊的所有性状与甲绵羊相同,因为细胞核来自于甲绵羊。
三、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
1.植物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无胚乳,其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两片子叶中,含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如菜豆、花生等。多数单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其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以淀粉为主,如玉米、大米、小麦等。
【知识拓展】
如何辨认和区别种子结构图中的胚芽和胚根?种子都有种脐,胚根更靠近种脐,便于种子萌发时,根首先从种子中生长出来。
2.种子萌发的过程: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先长成根,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然后,胚轴伸长,胚芽长成茎和叶。在没有形成绿色的茎和叶以前,有机物主要由子叶或胚乳提供。
3.种子萌发的条件:
(1)内部条件:种子里含有活的且完整的胚。
(2)外部条件: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知识拓展】
1.光和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需运用控制变量法。
四、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植物的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嫁接在花卉、果树等栽培中广泛使用。其中,接上的枝条或芽是接穗,被接的植物体是砧木。嫁接成功的关键在于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3.被子植物的生殖发育:
(1)花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主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发育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结果四个过程。裸子植物的花只有雌蕊和雄蕊。植物的传粉形式又分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传粉过程又分虫媒和风媒。
(3)如图表示植物受精后子房发育的过程。
【知识拓展】
刚开花时的子房中的白色胚珠内有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会产生相应植物激素,促使子房发育。若未及时受精,则子房不能发育,但可通过使用人工激素方法使子房发育,无籽西瓜就是利用该法培育而成的。
五、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细菌细胞);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真菌等细胞)。
2.细菌一般为分裂生殖,酵母菌一般为出芽生殖,多细胞真菌包括霉菌(青霉、曲霉和根霉)和大型真菌(蘑菇等)为孢子生殖。
3.微生物滋生条件: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4.食物保存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等。
5.细菌、真菌
①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例如在醋的传统制造过程中,就是利用酵母菌(真菌)发酵产生酒精,空气中的醋酸菌(细菌)使酒转变成醋。
②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即是由链霉菌所分泌的。真菌也能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
③细菌与环境保护: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
【知识拓展】
三种霉菌的形态区别主要在其孢子形状。青霉孢子为扫把状,根霉孢子为球状,曲霉孢子为伞状。口诀:“青霉扫、根霉球、曲霉伞”。
主题十:遗传与进化
一、原始生命的诞生与进化的证据
原始生命的诞生
1.化学进化说的四步骤:无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变成有机多分子、有机多分子产生自我更新(新陈代谢)。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有机多分子体系能进行新陈代谢,这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
2.化学进化说的重要依据是米勒实验。该实验只能说明化学进化说的第一步骤,即在原始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生命外来说的证据是发现某陨石中含有机小分子。
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是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生物愈简单原始,愈年轻的地层中化石生物愈高级复杂。
2.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知识拓展】
腔棘鱼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证据(活化石),始祖鸟和中华龙鸟化石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证据。
二、进化论的演变与自然选择学说
1.进化论的演变
神创论认为地球生物都是由神创造的,生物一旦形成,延续至今,不会发生 变异。
布丰的直线进化论:远古鳄鱼——古代鳄鱼——现代鳄鱼。
拉马克的阶梯式进化论——“用进废退”,其特征是定向遗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内因)、生存斗争(外因)、遗传变异(动力)、适者生存(结果)。与拉马克进化论的重要区别是不定向遗传。
【知识拓展】
如何理解进化论演变中的不同学说?
1.神创论的观点是高等人种就是高等人种,低等人种就是低等人种,国王天生就是国王,该观点符合当时统治阶层的利益。
2.布丰的观点认为原物种变成新物种后,原物种就消失。
3.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的例子是长颈鹿经常吃高处食物后脖子伸长,然后将此特点遗传给下一代。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是每一代长颈鹿的脖子有长有短,脖子短的在生存斗争中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被淘汰,留下长脖子的长颈鹿延续后代。
2.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因此生物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生物的进化历程: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①植物和动物进化历程:
②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三、遗传与变异
1.染色体、DNA与基因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其中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它决定着生物的各种性状。
【知识拓展】
1.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没有DNA)。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育种与优生
(1)杂交优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公驴与母马杂交可得骡。
(2)转基因技术属于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方法。转基因细菌可生产胰岛素、利用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
(3)血友病、先天愚型、色盲等都属于遗传疾病。先天愚型病因是21号染色体出现了3条。防止近亲结婚是降低遗传疾病的重要手段,近亲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主题十一:健康生活
一、人的健康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2.健康的必备条件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等),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来自生物的威胁和自身的防卫。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一些不良的或不当的习惯。
4.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的一个特殊阶段。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
二、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并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和预防措施:
切断任一环节,传染病流行即可停止。
传染病类型 病例 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百日咳、SARS等 空气、飞沫等
消化道传染病 肝炎、菌痢、伤寒、蛔虫病等 饮水、食物等
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脑、丝虫病等 吸血昆虫等
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血吸虫病等 皮肤、体表黏膜接触等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性接触等
三、人体的防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病原体侵入会受到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阻挡。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会受到体液中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的抵抗。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若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即产生免疫反应,构筑成第三道防线。这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和记忆性特点。
免疫三大功能:抗感染、保持自我稳定、实施免疫监视。
3.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获得免疫的途径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人工免疫。其中人工免疫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如计划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如对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注射含有抗蛇毒的血清)。两者的区别:前者获得免疫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久,后者获得免疫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4.免疫功能失调表现: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知识拓展】
1.抗体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病原体或大分子异物,包括:细菌、病毒、花粉、自身组织(如癌细胞)、移植器官等。
2.如果人体产生了抗体,则此时人体的免疫一定是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释放淋巴因子。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四、非传染性疾病
1.肿瘤:特点是细胞能连续不间断地分裂;分为良性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和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转移)。
2.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3.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经常超过18.7kPa或舒张压经常超过12.0kPa。
4.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尿糖。
五、健康生活
1.吸烟和酗酒有害于身体健康;毒品具有成瘾性并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2.防中毒与急救
环境毒物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类;触电、溺水、中毒、毒蛇咬伤、大量失血时都需要掌握不同的急救方法。病人休克时基本急救方法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法两个方面。
3.OTC药物属于非处方药,可自行购买,按说明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