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人——丰腴优雅的仕女
课程分析:中国的唐朝国富民强,社会安定,政治开明,雕刻艺术——陶俑达到了前所未见有的繁荣。仕女是当时重要的表现题材,它承载着殉葬的实用功能和唐代的审美意识,使唐朝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写下最为绚丽的一笔。本课从三彩陶俑——仕女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了解唐朝时期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意象,从而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唐三彩女俑,了解仕女的生活习俗以及唐朝崇尚丰腴美的健康审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国粹之情。
2、观察、分析三彩女俑的发型、服饰、体态、神情等特点,感受艺术家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以及唐三彩这种特殊的民间工艺。
3、用泥板围合或徒手挖空法制作自己心中的仕女俑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分析唐代仕女俑的艺术特征,理解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了解唐代仕女的姿态神情,并用泥板围合或徒手挖空法制作自己心中的仕女俑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唐代仕女图片和相关模型等、教师范作。
2、学具:陶泥、做陶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1、师播放动画《捣练图》仕女画,让学生感受唐朝宫廷仕女形象以及生活状况,从而对侍女有一种感官上的了解。
2、简述“仕女”与“仕女俑”
仕女:旧指官宦、贵族人家的子女,多属于封建时代中上层的美女。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传统观念,我国唐朝时期厚葬之风更为流行!在贵族唐墓中随葬着大量的陶制冥器,其中,仕女俑是必不可少的随葬陶俑之一,它们的形象大多来源于唐朝现实生活中的女子。今天让我们走近、触摸这些绚丽的仕女俑,去感受唐朝中中上层女性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审美习惯。
二、欣赏探究
(一)发式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唐代妇女对头部的梳妆更为重视。看,她们的发式与发髻样式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的头上还戴着簪钗、珠玉和宝石。既承前代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1.课件播放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侍女俑的发式特征,
看这些发饰有的高高梳起,有的分扎左右,不仅能增加仪容的俊美,还能显示不同的身份特征。
2.结合图片,简单介绍唐代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使用的发饰名称。
根据梳妆时的手法不同,可以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对称式等。
不同的梳法,显现的外形更是千姿百态,单刀髻,双刀髻,云朵髻,盘桓髻等是唐代中上层妇女喜欢的发饰;宫女、奴婢、童仆多梳双环垂基,双丫髻,百合髻。高环髻,飞天髻,玉环飞仙髻,都是女舞俑所使用!为了使这些发型固定在头上,人们常用各种梳子簪钗等装饰辅助。
(二)服饰
课件出示一件女俑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服饰特点。
三彩女俑,女子肩上披着白色的披巾,身穿绿色长裙,双手藏在袖子里,抚着膝盖,坐在圆形束腰墩上。
男装胡服献宝女俑,头戴风帽,身穿袒胸束腰翻领长袍,腰间垂挂一圆形香囊,足蹬白靴,立于方形托板上。
从这两件俑的衣着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唐代的衣着都是用丝绸制作,丝绸的质感飘逸,色彩鲜艳,故出土的大多仕女俑,衣着华丽,姿态端庄,仕女俑的衣着还有等级之分,不同地位的女子,服饰也是不同的,仕女俑都是左右衽对称,长裙上有披肩,有的高级的侍女不带披肩。
唐代社会非常开放,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盛唐时期,男式胡服成为当时妇女最时髦的装束之一,女子们喜欢穿着胡服,有的甚至骑在马上,显得英姿飒爽,神采飞扬,胡服妇俑一反传统女子保守婉约的风貌,展示出中国唐代女子大胆勇敢和积聚个性的一面。
(三)体态与神情
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仕女俑的体态特征与相貌特点。
a、贵妇俑
贵妇俑体型肥胖丰腴,丰肌秀骨,额宽脸圆,严妆高髻,态浓意远,穿着当时社会最为考究的开领短衫,外罩截袖袄袍,前胸袒露,下着纱裙,多是中年妇女,神态动作很像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悠然娴雅,身份高贵,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富足骄奢的神态,反映当时宫廷生活与贵族社会的一个方面,充分体现唐代人们的审美特征及崇尚肥美的时代风尚,如彩绘陶女俑。
b、女舞俑
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身材细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戴绣花避膝,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
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欣赏一组侍女俑,感受更多的体态与神情!三彩女俑,多用人物微倾的身体,微笑的面容,手臂的变化产生动态传达造型的情感意趣,人物造型没有呆板凝固的气氛,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四)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塑造形象。唐三彩女俑外形简洁,轮廓明了,气韵生动,工匠们在制作时不照搬生活或做局部细节的表面刻画,而是抓住了主要的动态特征,在静态造型的一瞬间传达动态造型的神韵。虚实有序,突出整体,彰显精彩。
三、临摹或创作仕女俑
想想,如果我们用粘土来表现这些女俑形象时,可以用哪些泥塑手法,如何来表现它们华美轻盈的服饰呢?
再用陶泥捏塑这些形象时,我们可以主要采用泥板围合法或徒手捏塑挖空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飘逸的罗裙可以利用纱布浸沾泥浆包裹,入窑后经火烧布化为灰烬,而其褶皱纹理还会留在陶俑上,这一独特的手法来表现。
(一)出示制作步骤图,
泥版为合法制作步骤
图一、拍泥板,卷出仕女大致形态体态;
图二、捏一个中空高髻的人头用泥浆粘于身体上;
图三、搓泥条作出上肢,贴于肩部,用沾有泥浆的纱布包裹出身体上的衣服感;
图四、调整人体动态与衣服姿态,用工具制作出褶皱,用毛笔刷匀泥浆;
图五、阴干烧制。
(二)徒手挖空法制作步骤
图1、取一块泥准备捏塑;
图2、捏出仕女的大体形态;
图3、用挖泥刀挖去身体内多余的泥,使坯体厚薄一致;
图4、刻画仕女头部,分出发饰,刻画表情;
图5、搓泥条做手,并装饰仕女胸前的服饰;
图6、拍泥板,作侍女背部的服饰图;
图7、仔细刻画仕女脸部表情,并捏一把小扇子放在侍女手中。
四、作业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仕女丰腴的体型,飘逸的服饰。可以用沾满泥浆的纱布包裹,包裹时要用镊子,做出衣服的褶皱来,也可以用植,拍印成薄泥片来制作。
五、作业要求
根据自己对唐代仕女俑的了解,用柔软的黏土与织物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仕女俑。
六、展示与评价
教师用语言、音乐创设出举行仕女俑发布会的情境,学会在发布会上介绍自己的侍女俑,如:他的神态特点,体态特征,以及自己捏塑时的特有技法等。
评选发布会上最受欢欢迎的仕女俑。
七、教学拓展-----欣赏一组唐时其他形式的人物俑
课件再次播放唐仕女俑和其他人物俑。
教师小结:盛唐时期的女俑,高髻细颈,削肩圆臀,肥美丰腴,装饰考究,衣着华丽,气度雍容,姿态悠闲,神采奕奕,彰显这大唐风韵,这种形象与气韵的表现,成为唐代人物俑的主旋律。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唐代其他的人物俑,课后再去探究大唐风韵是如何体现在其他形式的人物俑上的!
提升本课人文主题
唐三彩,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腴的姿态,举手投足的韵味,影响着绘画艺术,佛教造像。而绘画艺术,佛教造像,也影响着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盛唐的艺术是积极自信、健康向上的,有机会让我们走近这些文物,零距离的触摸品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