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
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中国现当代作家及重要作品介绍
主要作品:
小说集: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等 十五部。
《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解题:“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本文生难字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踌躇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形骸hái 颊jiá 沸反盈fèi天 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èng
咀嚼jǔ jué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牲醴 lǐ 蹒跚pán shān 渣滓zǐ 草窠kē 监生jiàn
瓦楞léng 炮烙páo luò
阅读课文,编写祥林嫂简历,列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并思考小说的记叙顺序。。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阅读课文,编写祥林嫂简历,列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并思考小说的记叙顺序。
序幕 :(1—2)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
结局:(3-33)祥林嫂寂然死去
尾声 :(112)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鲁镇的祝福景象1-2
祥林嫂凄然死去3-31
祥林嫂初到鲁镇32-50
祥林嫂被迫改嫁51-62
祥林嫂再到鲁镇63-104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05
倒叙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 节 简 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倒叙
阅读序幕 1-2段,思考:
1. 祝福的景象如何?给你什么感受?
2. 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云: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爆竹声:钝响
天色:愈阴暗了
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
乱成一团糟
作品一开始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气氛,作者对这种气氛是褒还是贬?
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厌恶和贬斥,也为祥林嫂即将寂然死去渲染一种悲剧基调。
祥林嫂——悲惨遭遇
丧夫外逃,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初到鲁镇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再到鲁镇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临死前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 迅
找眼睛 看特点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温顺
2、再到鲁镇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没有神采的眼睛,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4、捐门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5、不让祝福
失神,眼睛窈陷
再受打击
6、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活僵尸
7、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打击,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近乎“活死人”。
三次肖像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轨迹,揭示了她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的过程。祥林嫂其实是旧社会被压迫的劳动妇女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小说的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外貌、性格、精神,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三次肖像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描写写出了她虽困苦,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从祥林嫂这个缩影深刻体现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不幸人生。
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讨论: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
前后桌四人选择你们觉得可疑的2人展开讨论,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他/她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她与祥林嫂的死有何关联?
鲁四老爷
讲理学,大骂新党
“寿”字、对联、书籍《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反对革命,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懒散,虚伪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对革命,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婆婆以“八十千”把祥林嫂“卖”掉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于人们还夸她精明。封建思想支持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成了祥林嫂的原罪,不可能被封建思想所原谅。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吃素,不杀生,却以言行杀人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柳妈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有隔阂、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鲁镇的人们:
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她的悲剧是满足自己猎奇心的故事,厌倦后便嘲笑唾弃。表现出冷漠厌烦。
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他们的态度,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
(2)、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我”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厌恶封建礼教,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对“魂灵的有无”的回答是含糊其词,是“说不清”,有其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的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 “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我”是祥林嫂最后见到的人。可以说,虽然不是“我”最后害死了祥林嫂,我的回答却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而“我”也是故事里唯一一个真心为祥林嫂的死难过、自责的人。
“我”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缩影。《祝福》是短篇小说集《彷徨》的开篇,“彷徨”之名就源于当时知识分子跟文中的“我”非常相似,反对封建思想,同情弱者,但同时不敢起来反抗他们所不满的,处于犹豫彷徨的状态。
凶手又是谁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弄清祥林嫂的死因?
还不是穷死的
什么是“穷死”?
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观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但实际上我们只找到杀人的“刀”,那只杀人的“幕后黑手”我们还未找到!
“幕后黑手”是谁呢?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躲避被卖,自己主宰命运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摆脱灵魂上的枷锁,洗去生前的“罪名”,免去死后的痛苦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逃
躲避被卖
撞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大都错误.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文中的季节,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1、祥林嫂失去第一任丈夫:春天
2、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3、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天、狼
4、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 时的祝福晚上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总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写作背景:《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涵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3.祝福是封建社会的吃人大典,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1、烘托/渲染/营造悲凉的气氛,暗示社会的冷漠
2、衬托人物的心情。
3、暗示情节的发展
4、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突出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