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13.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两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13.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两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15 17: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立体几何初步
13.2 基本图形位置关系
13.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两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1.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2.会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相互之间的转化,来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等问题. 3.了解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在发现、推导和应用两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
1.教学重点: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会用判定和性质定理证明相关问题.
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
贴瓷砖的工人在检验地面是否水平时,只需将水准器交叉放两次,若水准器的气泡都居中就能判定地面是水平的.
问题 (1)这个实例给出了判断两平面平行的一种怎样的方法?
(2)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吗?
提示 (1)在一个平面内找两条相交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即可.
(2)不一定,这两个平面也可能相交.
知识点一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公共点
平面α与 平面β平行 α∥β 没有公共点
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 α∩β=a 有一条公共直线
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表示 定理 图形 文字 符号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若a α,b α,a∩b=A, 且a∥β,b∥β, 则α∥β
思考 应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①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a,b,即a α,b α,a∩b=A.
②两条相交直线a,b都与β平行,即a∥β,b∥β.
知识点三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表示 定理 图形 文字 符号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平行,如果另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那么两条交线平行 a∥b
注意:与两个平行平面都垂直的直线,叫作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它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线段,叫作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我们把公垂线段的长度叫作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思考 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有什么位置关系?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答案 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或异面.
一、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1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E,F,G,H分别是AB,AC,A1B1,A1C1的中点.
求证:(1)B,C,H,G四点共面;
(2)平面EFA1∥平面BCHG.
证明 (1)∵GH是△A1B1C1的中位线,∴GH∥B1C1.
又B1C1∥BC,∴GH∥BC,
∴B,C,H,G四点共面.
(2)∵E,F分别为AB,AC的中点,
∴EF∥BC.
∵EF 平面BCHG,BC 平面BCHG,
∴EF∥平面BCHG.
∵A1G∥EB且A1G=EB,
∴四边形A1EBG是平行四边形,∴A1E∥GB.
∵A1E 平面BCHG,GB 平面BCHG,
∴A1E∥平面BCHG.
∵A1E∩EF=E,A1E,EF 平面EFA1,
∴平面EFA1∥平面BCHG.
反思感悟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确定面面平行的重要方法.解答问题时一定要寻求好判定定理所需要的条件,特别是相交的条件,即与已知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相交,才能确定面面平行.
跟踪训练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E,F,G分别是PC,PD,BC的中点,DC∥AB,求证:平面PAB∥平面EFG.
证明 ∵E,G分别是PC,BC的中点,
∴EG∥PB,
又∵EG 平面PAB,PB 平面PAB,
∴EG∥平面PAB,
∵E,F分别是PC,PD的中点,
∴EF∥CD,又∵AB∥CD,
∴EF∥AB,∵EF 平面PAB,AB 平面PAB,
∴EF∥平面PAB,
又EF∩EG=E,EF,EG 平面EFG,
∴平面PAB∥平面EFG.
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例2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PA,PB,PC的中点,M是AB上一点,连接MC,N是PM与DE的交点,连接NF,求证:NF∥CM.
证明 因为D,E分别是PA,PB的中点,
所以DE∥AB.
又DE 平面ABC,AB 平面ABC,
所以DE∥平面ABC,
同理DF∥平面ABC,
又DE∩DF=D,DE,DF 平面DEF,
所以平面DEF∥平面ABC.
又平面PCM∩平面DEF=NF,
平面PCM∩平面ABC=CM,
所以NF∥CM.
反思感悟 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步骤
(1)先找两个平面,使这两个平面分别经过这两条直线中的一条.
(2)判定这两个平面平行(此条件有时题目会直接给出).
(3)再找一个平面,使这两条直线都在这个平面上.
(4)由定理得出结论.
跟踪训练2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AA1的中点,过点B,E,D1的平面与棱CC1交于点F.
(1)求证:四边形BFD1E为平行四边形;
(2)试确定点F的位置.
(1)证明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BB1A1∥平面DCC1D1,
且平面BFD1E∩平面ABB1A1=BE,平面BFD1E∩平面DCC1D1=FD1,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BE∥FD1,
同理BF∥D1E,
∴四边形BFD1E为平行四边形.
(2)解 取BB1的中点M,
连接MC1,ME,如图,
∵M,E分别为所在棱的中点,
∴MEA1B1,
又A1B1C1D1,
∴MEC1D1,
∴四边形D1EMC1为平行四边形,
∴D1E∥MC1,
又D1E∥BF,
∴MC1∥BF,又C1F∥BM,
∴四边形MBFC1为平行四边形,
∴BM綊C1F,
∴F为棱CC1的中点.
三、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应用
例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侧面对角线AB1,BC1上分别有两点E,F,且B1E=C1F.求证:EF∥平面ABCD.
证明 过点E作EG∥AB交BB1于点G,连接GF,如图,
则=.
∵B1E=C1F,B1A=C1B,
∴=,∴FG∥B1C1,
又B1C1∥BC,∴FG∥BC,
又FG 平面ABCD,BC 平面ABCD,
∴FG∥平面ABCD,
又EG∥AB,且EG 平面ABCD,AB 平面ABCD,
∴EG∥平面ABCD,
∵FG∩EG=G,FG,EG 平面EFG,
∴平面EFG∥平面ABCD.
∵EF 平面EFG,∴EF∥平面ABCD.
反思感悟 (1)证明线面平行的两种方法:①由线线平行推出线面平行;②由面面平行推出线面平行.
(2)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
跟踪训练3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P α且P β,过点P的直线m与α,β分别交于A,C,过点P的直线n与α,β分别交于B,D,且PA=6,AC=9,PD=8,求BD的长.
解 ∵α∥β,平面PCD∩α=AB,平面PCD∩β=CD,
∴AB∥CD,可得=.
∵PA=6,AC=9,PD=8,
∴=,解得BD=.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B.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相互平行
D.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答案 B
解析 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即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2.已知直线m,n,平面α,β,若α∥β,m α,n β,则直线m与n的关系是(  )
A.平行 B.异面
C.相交 D.平行或异面
答案 D
解析 ∵α∥β,∴α与β无公共点,
又m α,n β,
∴m与n无公共点,∴m与n平行或异面.
3.六棱柱ABCDEF-A1B1C1D1E1F1的底面是正六边形,则此六棱柱的面中互相平行的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答案 D
解析 如图所示,平面ABB1A1∥平面EDD1E1,
平面BCC1B1∥平面FEE1F1,
平面AFF1A1∥平面CDD1C1,
平面ABCDEF∥平面A1B1C1D1E1F1,
∴此六棱柱的面中互相平行的有4对.
4.如图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过A1B1的平面与平面ABC交于直线DE,则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 B.平行
C.相交 D.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 B
解析 因为平面A1B1C1∥平面ABC,平面A1B1ED∩平面A1B1C1=A1B1,平面A1B1ED∩平面ABC=DE,所以A1B1∥DE.又因为A1B1∥AB,所以DE∥AB.
5.如图所示,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则S△A′B′C′∶S△ABC=________.
答案 4∶25
解析 ∵平面α∥平面ABC,平面PAB与它们的交线分别为A′B′,AB,
∴AB∥A′B′,同理B′C′∥BC,
易得△ABC∽△A′B′C′,
S△A′B′C′∶S△ABC=2=2=4∶25.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应依托长方体模型,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教室”这一长方体模型和其他长方体模型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样显得更直观,容易得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