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感受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个性化解读活动再现诗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
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诗词的学习借力吟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眼、口、心、耳并用,炼词磨句,点评释疑,学生自己内心有了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再通过朗诵、绘画、音乐的活动形式诠释诗词,达到内化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有关雪的古诗词导入。
设问:同学们,你知道的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呢?它们写出了什么样的雪呢?
教师可顺势略作点拨: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一个脱俗高洁的世界;韩愈笔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雪活泼调皮;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片苍茫风雪弥漫;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化寒冷为温暖,充满生机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介绍背景
第一种: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第二种: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3.【文学常识】
(1)沁园春,词牌名。词,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二、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从听读入手,来领会全诗。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ɡ)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2.把握情感基调的规律
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和,憎则气足声恨,急则气短气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读准节奏,提示学生:不整齐划一,而是富于变化。
说明: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停顿。
预设:
(1)重音:望、顿、欲、试、看、分、竞、惜、输、逊、只识、俱、数、今朝
(2)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提示学生读准感情基调。
(二)分别概括上下阕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划分内容层次。
(四)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
(1)上阕主要内容: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2)下阕主要内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壮志豪情。
(3)上阕层次:①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②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③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4)下阕层次:①承上启下 (前二句)②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③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然后再适时进行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作品中,“雪”是一种常见的意象。由于社会地位和个人处境的不同,人们面对“雪”时的心情亦迥然不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了一个在大雪中与世疏离的孤独者形象,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和梅花相互竞争而不认输的雪花形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发送别之情。一般来说,雪以表现孤独悲凉、与世疏离的情绪为多。毛泽东笔下的雪景表达是怎样的情绪呢?且读《沁园春·雪》。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一)问题探究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2)“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3)“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之快。
(4)“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塑成的大象在奔跑,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
(5)“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其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雪飘”“冰封”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由“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提示: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蜡”,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二)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①诗人“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补充背景资料)
明确: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②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明确:“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秦皇汉武的共同点是频繁建设国家、开发边疆,让老百姓背上沉重的赋税。唐宗宋祖的共同点是得位不正,通过政变来达到目的,到了晚年开始专断。而成吉思汗更是以杀戮著称。因此,毛泽东才着重贬低了成吉思汗。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所渴望的新时代就是一个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时代。
四、拓展延伸
1、过渡:这个诗人为何能改变中国和世界?从《沁园春.雪》中能有所启迪,但毛泽东诗词百余首,我们再从中撷取几朵浪花,赏一赏读一读,会有更大收获(请四生朗诵)【①毛泽东诗词名句,选择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词中满怀抱负、不怕困难、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
(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沁园春.长沙》;
(二)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1929年《采桑子.重阳》;
(三)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935年《念奴娇。昆仑》
(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
2、交流:从这些诗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你认为毛泽东为何能改变中国和世界?结合诗句和写作背景来说说。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层面思考)
(播放“评价毛泽东”视频)教师小结:这就是当代风流毛泽东,他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咱们也要像毛主席一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3、21世纪的今天,你敢做风流人物吗?怎么做当今风流人物?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六、课文总结
这首词作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感情奔放,气势恢弘,胸怀豪迈,不愧为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典范之作!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八、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九、教学反思
一、破除因循守旧,借鉴诗意语文先进教学理念
《沁园春·雪》这是一首词,我借鉴诗意语文的先进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立足教材,立足当地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了“导学案和学案”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方式,导学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进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学案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活动策略:(1)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2)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提问:逐步引导,逐渐导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诵读法——学习诗词重要的方法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节课,我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朗读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堂课,我运用了听录音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在读中理解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