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昵
---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亲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亲昵》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
本课的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环境,通过视频、照片、范画和大师作品的欣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了解和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表现亲昵姿态结构与特点,表达心中的情感,体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多次在美术课上接触人物的表现,有一定人物造型基础和能力,但想表达真实生活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观察和绘画方法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表现上感到无力,表现的人物动作姿态不够生动,造型缺乏变化。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绘画的意向期向写实期的转变,努力向自然学习,好奇心、接收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活动中逐步理解“亲昵”的内涵,激发情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由“感觉——感知——感受——感动”的内化过程,向“表演——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了解绘画不同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视频欣赏、情感交流,欣赏照片和画家作品,学习借助照片或图片素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人物亲昵姿态关系的结构与特点,塑造人们之间的亲昵关系,体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提升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有益的感知和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理解“亲昵”的内涵,感受亲情、友情,激发情感冲动,带着情感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学会释放、表达爱心爱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欣赏、交流中认识、了解不同亲昵行为的形态特点,学会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学会表现人物亲昵时的表情、姿态、组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绘画工具、教学课件、教师范画、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亲情的照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体会亲情
1、师:同学们,课的开始,请大家跟随老师一道欣赏一段温馨的视频,看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PPT播放温馨的公益广告视频:一位小姑娘在妈妈的关爱下成长。
画面温馨、音乐舒缓。
2、师:谁能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觉。
3、师:是的,我也爱我的儿子,这是我把他抱在怀中,并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出示图1)
师:“《诗经.大 序》中说 : 情动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常常会用“抱一抱” “亲一亲” “摸摸头” 的肢体语言表达爱。(出示关键词板书 图2)
4、师:这些动作表现了我们家人之间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亲密、亲昵
师出示课题:亲昵
二、交流讨论,感受友情
1、师:刚才我们聊了和家人的感情,大家看,这都是谁?我课间拍你们一起游戏,你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又在窃窃私语,怎么这么亲密呢?
PPT依次出现教师课前抓拍的学生照片。(图3)
2、学生说说和同学当时在做什么?什么样的心情?
3、师:大家因为喜欢同学,所以就这样搂着、抱着,表达我们的友情。其实,老师也非常的爱你们,你们感觉到了吗?
学生说说教师如何表现对他们的爱,感受师生情。
4、师:说得太好了,我们都彼此喜欢同学、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抱抱你身边的同学,让我们感受一下彼此的友情和关爱吧。
学生互相拥抱,感受,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拥抱。
【设计意图】
尹少纯在《谈美术教育》中认为:学生对远离他们生活经验,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用途的美术内容不敢兴趣。因此,视频导入创设了温馨的情境、教师和儿子的照片、学生的照片都来自生活中的随拍,使学生体会到绘画素材就在自己身边,爱就在身边,奠定了课的温暖基调。教师线描写生作品给学生初步建立从照片到绘画艺术转变的效果,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师生间的拥抱互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重温友情,活跃气氛,为绘画表现激起良好的情绪。
三、练笔游戏,感知关系
1、师:在学习画单独人物时,我们用几何形概括造型,今天也用这种方法表现亲昵的人,会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形要靠近、会有遮挡。
2、师出示几个“人物的头部”,分小组做游戏,每组选两位同学上来,摆放人物头部,再用几何形添画身体位置关系。其他同学尝试画照片中同学的位置关系。看看哪些同学又快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亲昵关系。播放音乐(3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练笔游戏。(图4)
3、音乐结束,学生们放下画笔,进行点评: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幅作品表现的好,好在哪里?
4、对不足的作品,学生提意见,教师给予修改,强调表情的表现。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人物绘画用几何形概括的方法已熟悉,小练笔游戏采用两种形式:一部分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摆一摆、画一画,符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有趣味、喜欢尝试的年龄特点,也便于后期的点评修正。另一部分学生尝试根据学生的照片进行表现,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感受由照片到绘画的人物位置关系和遮挡的处理方法,解决本课重难点。
四、赏名画作,品画形式
1、师:表现人与人之间亲昵的感情是艺术表现永恒的主题,老师带来一些大师的作品给大家欣赏,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绘画方法描绘亲昵? PPT依次出示画家的作品。(图5)
a.珂勒惠支:《喂宝宝》是一幅炭笔速写作品,画家用果断、粗犷的笔触和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亲密的一家人在一起,喂宝宝。
b.夏加尔: 通常用超现实手法表现,他画的人物轻轻飘浮在空中,脖子伸得很长,夸张变形、浪漫,富有想象力。
c.黄岩:画家用中国画墨色的浓淡变化,墨线、墨面的疏密变化塑造了妈妈和女儿、奶奶和孙女,非常传神!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3、师:是呀,同样表现亲情和爱,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绘画方式。我们来比较这两幅中国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两幅中国画。(图6)
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幅人物是用墨线勾勒,第二幅人物是侧峰画的色块表现的。
师:第二幅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叫没骨画法,就是不用勾线,直接用色块铺成人物。同样的中国画,表现方法也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
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的必备环节,三年级的学生正从意向期向写实期过渡,教师应提供表现手法多样,艺术风格多元的画家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画法,拓宽学生的思路。分析画家们的画,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一幅优秀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学习参考,同时也体会到同一表达爱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方式表现。艺术的熏陶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
五、教师示范,学习没骨
1、师:今天我就想借鉴水墨画中的没骨画法画亲昵,但老师选择用油画棒。
2、师出示一张与学生的合影照片,示范对照片进行绘画,边画边与学生交流:先用几何形概括人物的位置、比例关系;接着用大色块铺设出头、身体的各部分;再用线条勾勒出五官,关节转折处的衣纹等细节;最后用自制的相框装裱。(图7)
3、师出示与众多学生合影的照片,介绍说:他们也是我
的学生,已经上中学了,老师很想他们,画出和他们相处的美好时刻。出示作品(图8)你们发现老师的画和照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从人物取舍和构图上进行对比。
4、师总结:是的,为了突出亲昵的主题,老师选择了和我靠得最近的学生表现,把照片的横构图变成竖构图。我们在对照图片或照片创作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取舍,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手法之一。
【设计意图】
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感受到更多绘画形式和表现方法。用油画棒表现没骨画法,用块面表现,抓整体,让学生能快速抓住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又能较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完整地完成作品,提高了效率。通过教师作品与照片的对照,使学生慢慢领悟绘画艺术中的取舍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为学生对图写生提供了改变的思路,绘画是一种艺术创造,不一定和图片、照片一模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六、学生创作,表达亲昵
1、师:我们欣赏了镜头下亲昵的姿态,画家笔下的亲情表达,让我们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爱的亲昵吧,可以参考照片,也可以独立构思创作。
2、师: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同学的作品,看看有没有借鉴学习的地方。PPT播放学生作品。(图9)
3、学生在《我爱我家》的背景音乐声中进行创作。
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人物间的紧密关系和遮挡处理。线条自然,造型生动,可适当的夸张人的姿态,以强调亲昵的感觉。”
【设计意图】
作业要求中给学生有不同表现方法和内容选择的机会,
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彰显了艺术的多元化理念。为学生作业呈现效果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七、展示作品,师生点评
1、学生将装裱好的作品贴在展览区,师生从人物姿态、画面构图、造型生动、情感表达几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生动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描绘了人们之间表达真挚情感的亲昵。
【设计意图】
本课评价的重点在画面人物亲昵的姿态,丰富的表现方式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上。作品评价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表象上,通过学生语言的评价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认知深层次的收获与体会。
八、课后拓展,升华情感
1、师:除了绘画的形式,艺术家们还用泥塑、雕塑等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亲昵,就像这件惠山泥人作品和这两尊雕塑作品。出示无锡惠山泥人实物和大师雕塑作品图片(图10):
a.《吻》现代 布朗库西(罗马里亚)
b.《亲昵》现代 维格兰德(挪威)
2、学生欣赏泥塑、雕塑作品
3、师:这节课,你们画中的人物靠在一起、抱在一
起、亲在一起,非常温暖,动人 !原来爱有这么多的表
现方式!这让我想起了大家小时候唱的一首歌《好妈妈》,
教师起头,师生同唱“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呀,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师:希望同学们回家亲亲爸爸妈妈、抱抱我们的亲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设计意图】
泥塑、雕塑作品的欣赏,是绘画表现亲昵方式的拓展,开阔学生眼界。本课以温暖的视频开始,感人的歌曲结束,前后呼应,让整节课萦绕在深深的情感体验中。艺术是相同的,通过熟悉的歌曲,进一步升华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教学反思】
教师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征出发,课的设计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打造温馨的学习情境,师围绕“亲昵”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教师学生的照片、大师的绘画作品欣赏,层层递进,感知爱在身边,让爱包裹学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以促使表现精彩的作品。
其次,通过学习参考照片或图片,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心理负担。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从意向期向写实期过渡时期,他们渴求有表现方法的指导,从容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为此,教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随拍照片,给他们以形象上的认识,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绘画也是如此,有了形象记忆存储在学生的脑海里,才有绘画表现的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活中的照片参考就是学生的“有源活水”。
最后,回归美术课本位,凸显美术学科特色中的技能指导。绘画的技法是多元的,本课,学生从教师的线描作品、珂勒惠支的速写、夏加尔的超写实作品再到国画的没骨表现作品的欣赏,感受到同一主题不同绘画手法表现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学习参考,让学生可以在自身水平基础上选择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学生的作品有粗狂线描表现的、有色彩丰富的没骨表现的,也有线面结合表现的,形式丰富,展现了作品的多样性,实现了教学目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