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侍弄(shì) 仿膳(shàn) 瘫痪(tān) 匿笑(nì)
B.粼粼(lǐn) 诀别(jué) 荫蔽(yīn) 菡萏(dàn)
C.霎时(shà) 沐浴(mù) 脸颊(jiá) 攲斜(qī)
D.姊妹(zǐ) 徘徊(huái) 絮叨(xù) 覆盖(fù)
【解析】B.lǐn—lí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告诫 樵悴 枯涸 喜出望外
B.心绪 警醒 繁闷 暴怒无常
C.尴尬 呕吐 祷告 泼泼洒洒
D.分岐 流转 试探 各得其所
【解析】A.樵—憔;B.繁—烦;D.岐—歧。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2分)
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________ 他的双眼,足以________他的心智,足以________ 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A.遮蔽 迷惑 阻碍
B.迷惑 阻碍 遮蔽
C.遮蔽 阻碍 迷惑
D.阻碍 遮蔽 迷惑
【解析】“遮蔽”指遮挡,挡住某物使不显露。“迷惑”指使人迷乱,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阻碍”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三个词语虽都有“阻挡”之意,但各有侧重点。“遮蔽”多指视觉;“迷惑”多指心智;“阻碍”多用于行动、成长方面。句中横线处依次填入:遮蔽、迷惑、阻碍。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近年来,傅聪、吴学敏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我们曾被认为是没有担当的00后,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新青年,我为自己代言。
【解析】C项有误,引言独立而完整,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古代人称父亲为“公”“翁”“大人”“严君”“爷”“爹”等。还用敬称用语“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B.冰心的“冰”字不是冰冷的意思,而是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的含义,即冰清玉洁。
C.“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中的“莲蓬”和“花须”都是名词。
D.“把你的包袱拿好”“你不要有思想包袱”“不能把赡养父母看成是包袱”中的“包袱”的意思均不相同。
【解析】第一个“包袱”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第二、三个“包袱”指某种负担。
6.《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B)(2分)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解析】《无常》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7.默写填空。(8分)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和思乡恋土的寂寞情怀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古诗中,“月”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综合性学习。(10分)
七(1)班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同学们搜集到以下交友名言,请仔细品读,说说你的发现。(2分)
仁爱的话,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的友谊。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难,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担。(莎士比亚)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我的发现:真正的朋友是患难与共的。
(2)请仿照示例写出两句唐诗中关于友情的名句。(2分)
示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每个人对友谊都有自己的感悟,请你仿照画线句再续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友谊的感受。(2分)
友谊是一缕轻柔的春风,让人温暖舒适;友谊是一首悠扬的曲子,让人心旷神怡;友谊是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4)请仿照示例写出与交友有关的成语。(根据意思写成语)(4分)
示例:指幼年时就要好的朋友。(竹马之交)
①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 布衣之交 )
②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 君子之交 )
③交情很深,如同兄弟手足一样,比喻兄弟。 ( 情同手足 )
④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 管鲍之交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9—13题。(14分)
奶奶的星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 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⑦“老了,还不死?”
⑧“死了就怎么了?”
⑨“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⑩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四处都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乎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有删改)
9.文中写了“我”和奶奶的哪四件生活琐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①奶奶哄“我”睡觉;②“我”给奶奶踩背;③“我”误把奶奶出门当成奶奶离世;④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
10.联系文章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2分)
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
①写出了“我”为奶奶踩腰背的时间很长(认为奶奶的腰背总是踩不完);②表现出了“我”为奶奶踩背时的不耐烦。
11.联系上下文,结合括号中的提示,简要分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2分)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活过的人比作巨星、火炬和烛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论价值大小,每一个活过的人都可以为后人奉献自己,指引后人。
12.请说说第 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烘托了“我”夏夜有奶奶陪伴的惬意与舒适,以及“我”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后的放松、知道人死后会成为星星照亮他人后的温暖。
13.文章题目能否改为“奶奶”?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不能。“奶奶的星星”暗示奶奶离世,更能表现“我”对奶奶的怀念之情;暗示文章主旨,奶奶对后人的奉献、指引后人前行,标题新颖独特,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7题。(13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戏谑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14.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分)
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15.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分)
示例:第二段和第三段,插叙往年莉君回娘家的情形,作用是补充背景材料,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
16.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揪扯”一词原意是又扭又拉,在本文中指的是母亲为一大家操劳让莉君的内心很受刺激,像是被揪扯一般,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17.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示例:“人间亲情”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8—21题。(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 去:离开
(2)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3)及事讫 及:等到
(4)先期一日 期:约定的日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2)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了,我们很高兴,因此来这里迎接。”
20.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郭守信(或:郭不违信于儿童)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或语言描写),乙文侧重叙述。(3分)
21.郭伋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做人要守信,言行一致;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守信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
【乙参考译文】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路旁迎接拜见他。郭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因此来这里迎接。”郭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郭)巡视后已经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三、作文(50分)
23.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拥有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在孩子的眼里,家是慈母手中长长的线,家是慈父温暖坚实的臂膀,家是心栖息的避风港;在父母的眼里,家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期盼。家中每天都上演着世间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有甜,有苦,有喜,有愁……
请你以“我家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