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8:40:35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协作校高一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木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各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木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
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脱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琉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高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因有地战上的限制,在区戏问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
图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
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
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因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热悉”的社会,没有陌生
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
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里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团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热悉是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肉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胸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热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热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
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热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
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热悉中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
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
到了大批花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守出的抱
状话。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哭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假思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184Λ·2022~2023学年上学期协作校高一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
可知。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这
里应该是作类比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与熟悉
性”。A项中的“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表现思乡之情,其余三项都有体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或
熟悉性。
4.①首先,由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引出“后乡土中国”的内涵:②接着,阐述不用“新乡土中国”而用“后乡土中
国”的原因;③然后,列举“后乡土中国”的状况;④最后,指出“乡土中国”与“后乡土中国”的关系。(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再概括即可,注意用“首先”“接着”等表
示次序的词语。
5.①“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当今的乡村社会虽然经历了转型和
变迁,但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②在当今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
仍是熟悉的。当今的乡村社会仍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③虽然当今的乡
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仍继续留存。(每点1
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材料三主要阐述“熟悉的社会”的相关问题,先分析出材料提出了哪
几个观点,再筛选出与本题相关的观点。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主要是老梁认为老林没有进行实际调研”理解
不当,从“村中民居多为清末建筑,原汁原味,还是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加之山色湖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
厚”信息可知,老林进行了调研:且从后面“生态旅游也发展起来了”等信息可知,这个方案是符合实际的。
7.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是因为老林心中有愧,不愿面对村里的乡亲”说法错误。
从后文中“但他现在想通了,不管是谁,心里装若老百姓,其干了,干好了,都是好样的!”等信息来看,A项说
法无依据。
8.①积极探索,想要在扶贫中大有一番作为。②为扶贫半途而废失落。③为扶贫事业后继有人而欣慰。(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老林扶贫的心路历程”,要先梳理小说情节,即老林扶贫的经
历,然后结合其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9.①野荆花制成的荆花蜜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产品,一户带一户,大户带小户,村里的荆花蜜叫响了品牌。②野
荆花是广大基层帮扶工作者优秀品格的象征,作者借野荆花突出了基层工作者甘于平凡、积极奉献的精神,
表达出对基层扶贫工作者的赞美与歌颂。③以野荆花为载体,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又营造出浓浓的诗情画
意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分析小说为什么以“某某”为题,可从作品的内容、主题、意义等方面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184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