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作文备考
话题: 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
提示:题目有点难,文章有点长,请耐心阅读。文章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公众号湘语文 LLL语
空杯语文 博文馆 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真题再现】【湖南名校联合体11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解题指导】
这是一个带有寓意的作文话题。耕耘,“耘”者,除草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人苦草久矣。“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 ,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但话题没有就此展开,一者重点在观念的更新与否,二者留给学生思维延展的空间。 杂草与庄稼、果树的关系,稻农经验与果农法宝的差异,人的思通习惯定势和改变,人对自我观念定势的反思,以社会上类似现象的思考,都是符合题意的写作方向。
【审题指导】
一、认识材料中的“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 ”现象本质
材料分两段,一是现象,一是对这种现象的评论。
对于材料中的现象,可以通过下面表格进一步清晰地理清关系:
人物 事件 原因 结论 利与弊 关键句
果农 杂草不要除 不争营养;保湿,防土壤流失;增肥 果树的朋友 利 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
稻农 杂草要清除 直接影响稻谷的成长 庄稼的敌人 弊
就材料本身而言,同是杂草,在果农而言是朋友,利处多多;在稻农而言是敌人,无一益处。
二、理解“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的深刻内涵
这道作文题目,可以理解为“由种植的自然现象悟出人生道理”。也就是透过自然现象,深入思考,感受人生哲理。考生的发散思维和深度思考,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题目话题内涵很深,很有“嚼劲”。
(1)从草的角度思考
同样是草,生长的环境不同,作用与价值不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由此我们领悟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
引申联想:同一事物,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其作用不同,对其评价自然也就不一样:此处为友,彼处为敌;此外为益,彼处为害;此处有利,彼处为弊。哲学上讲,事物的好坏利弊并不是一层不变,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换。 正如“危机”一词,既是危险,换个角度就可能是机遇。
当然,这不是作文的立意所在。作文的重点不是论述“草”,是论述对“草”不同态度的人。
(2)从果农的角度思考
实际上,果农如果用稻农的惯性思维对待杂草,那么就大错特错。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正如题目中的提示语: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
审题时如果能扣住这一提示语,就能明白命题人的意图,以果农的“非常规”做法,来说明习惯性思维的错误性。
我们在生活中,就常常被惯性思维束缚,习惯性地评价事物的好坏、利弊、贵贱,用有色眼镜看待人和物,这是不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3)从两个词来扣住中心话题
材料作文,审读材料时一定要细心。命题人有时直接给出作文话题,有时不直接给出,而是间接表述,就看你会不会“品”,能不能“悟”。本题材料有两句话太关键了:
①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
②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
这里的“习惯”和“经验”就是作文话题。
遇到人和事,人们常常会依靠经验主义做出习惯性地判断。经验主义和习惯思维是不对的。作文的立意也就由此而生。
(4)话题的现实所指,是写得深刻的关键所在
题目材料最后一句提示语非常重要:
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作文一定要说个两个“理”,一是种植之理,一是生活之理。
基本思路:从种植之理“杂草不要除”出发,基于对待经验的正确认知,探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如何对待经验。种植之理是一种理论观点,是“虚”;生活之理,当然也是一种理,不过作文中更多的是要结合生活现实,以践行这一道理的生活现象、事例来加以佐证,是“实”。
由虚到实,才是难点。
统编教材必修下教材中的《种树郭橐驼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篇设事明理之作,枊宗元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由种树到理政,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刘基的《卖柑者言》说的也是这个理。作者通过卖柑人之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揭露那些达官绅士欺世盗名的真相。柑的外形与内质的美与丑对比,正如文官武将外表显赫和本质昏慵的对比。
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是说明思维是一种能力,课本内课文的学习,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然后把这种能力进行迁移,进行新的创造与发挥。
郭橐驼由种树之理联想到这官理政之理;卖柑者能抓住世人的心理,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子卖得火爆,并揭露那些达官绅士欺世盗名的真相——他们都有一又慧眼,由自然之理洞察人生之理。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考生了思维能不能打开?多大程度找开?这一点从考场作文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公众号 LLL语,作者:李璐琳认为:如何思考生活中的体会?题目也给了一定的提示:好坏、利弊、贵贱、敌友,习惯经验并非法宝……这对学生的思维开阔性、认识生活的多样性、挖掘生活的深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写出破除思维定式、改变陈旧观念的论点,还要在其中阐述破何种思维,树何种观念。不机械地划分事物,僵化的评定事物,教条地对待事物或解决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方面,就是有必要改变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僵化而割裂的态度,对应材料中的“人习惯将事物分好坏利弊...” 第二是行动实践层面,能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运用事物的好坏,趋利避害,左右逢缘,对应材料中所杂草对种庄稼和种果树的不同价值。
【人生之理】 (综合网络内容)
就这道作文题,笔者遍寻网络学生佳作,精选了相关精彩段落。以种植之理悟人生之理,考生的思维多样,视角触及各个层面,能打开如此思维空间,属实精彩。 写论议文就怕“空对空”,联系现实把道理说透彻,是重点,亦是难点。
【影视界】面对复杂的事物,一定要擦亮眼睛,辨析真相,不可绝对化、一刀切。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诗意唯美令人称道,香港商业片《鸿门宴》票房大卖,获得成功,于是陆川也想借鉴这种拍摄方式,结果他的《王的盛宴》拍得不伦不类,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
【武术界】别人的不二法门,可能是你的华容道。对别人有利的,未必对你有益。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郭靖学得“降龙十八掌”,“狗杂种”石破天参透“太玄经”,虚竹得到逍遥派真传,可谓羡煞武林人士。殊不知,这些武功都是因其天分而浑然天成的。他人如果盲目照搬,不懂变通,就可能像欧阳锋一样,学《九阴真经》经脉倒行,东方不败一样,练《葵花宝典》不男不女。
【商界】“百年老店”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积淀了丰富的手机生产经验,拥有无数骄人的专利,让同行们膜拜并模仿。如果苹果的乔布斯也去沿袭老路子,照搬他人经验,囿于条条框框,苹果手机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击败行业大哥大,成为行业销售的冠军?
【农界】你是种稻子的,一定要将杂草除之而后快;你是种果树的,就要和杂草结盟为友。因为各有各的实际,我们务必遵循这个实际。而实践就是检验的最好标准,而不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学习取经”。某地本来可以种红薯,种地瓜,可以高产畅销。但几个部门负责人去法国转了一圈,羡慕人家的葡萄园多,葡萄酒酿得好。而且还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所在的县与法国纬度相同,人家做得好,我们也不会差。回来兴冲冲地下红头文件,让农民大种葡萄,结果损失惨重,颗粒无收。
【政界1】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你一定要甄别辨析,合理借鉴。在治国理政上,也要避免“邯郸学步”的笑话。中国发展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而西方的发展有西方的特色,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把西方模式奉为圭臬,沿袭照搬他们的制度,可能“水土不服”,可能偏离轨道。开放的前提是独立,学习的前提是自主,中国是泱泱大国,不能沦为“依附性国家”。
【政界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时代为出发点而不断创新,从而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当今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不论何时将目光投向中国,我们都能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何等强大的生命活力。
【政界3】苏联和西方列强的经验未必是中国的法历史上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他们套用国际经验,不顾当时中国国情,最终使红军惨遭失败,损失惨重。当今社会变化迅猛,可谓日新月异,若固执地坚持乡土中国时期“唯经验论”的思维方式,又怎能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有所作为?宝。
【政界4】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方式。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那些精彩的篇章无不彰显了这一道理。君不见遵义会议调整决策,中国共产党绝处逢生;君不见毛泽东作出正确判断,“农村包围城市”大显神威;君不见邓小平力挽狂澜,改革开放开启新征程;君不见精准扶贫见成效,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毛主席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一套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只知“一条路走到黑”,又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史界】历历河川,正是有大禹“导”的坚定,面对已经成形的治水系统,力排众议,用严谨的实地考察和独力思考,推翻过去的经验教条,使黄河之水从此奔腾入海,滋润中华。泱泱中华,正是有商鞅“变国不法古”的誓言,撕去亘古以来束缚的“周礼”的标签,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辩证客观的思考,才有了秦国的富强,奠下华夏正统之基。从“实事求是”的朴素智慧,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十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担当,“知古,而不唯古;思辨,而后创新”,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在危机中一次次涅槃。
【教育界1】一味地将他人的经验加诸于己身,并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从邯郸学步到东施效颦,无不警示着我们盲目生搬硬套的不可取。非洲桥梁国际学校采用剧本式教育,大部分人或许会下意识批判其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殊不知在教育系统落后、国人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此举或为上策。以己为参考系,从对自己的需求与能力范围的真实考量出发,才能寻得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成功没有模板,唯有亲身探索才是实现追求的不二法门。
【教育界2】同样地,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这一道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某一学习方法也许彼时有利,此时无效;某一生活经验也许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从真理变成谬误,从指导我们的生活变为阻碍我们的生活。例如,在小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且成效颇丰的“考前突击学习法”在初高中阶段由于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拓广已经不适用了……面对这些现实,我们要保持怀疑与辩证的心态,灵活地应对一切可能的变化。
【科技界】在这个强化定义的时代,“不被定义”更显难能可贵,也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面对困难,我们应大胆跳出定义的束缚,寻找更多可能,而不是已经被定义的不能。李四光面对权威学者的定义“中国不可能存在油田”置若罔闻,大胆预测出了大庆油田的位置,让中国在世界能源供给链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算法科学家钟亚男在酒会上面对外国学者对她破解算法的质疑,从容不迫地在全世界所有算法专家面前完成了一次精彩生动地演算,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束缚中起舞,不像任何定义屈服,这正是这个创新时代的精神内核之一。
【医学界】摒弃固化思维,选择具体分析能让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正如柑橘,生于淮北为枳,而生于淮南为橘,这是地理条件、气温降水的差异所致。不同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亦能展现不同的风采。骇人听闻的镰状红细胞贫血症能导致患者因供氧不足而窒息死亡,但如此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却为疟疾肆意横行的非洲地区带来福音:该疾病杂合子因能抵御疟原虫对红细胞的侵害而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倘若我们不加分辨地将事物、人性简单地定性为好与坏,那将无法科学合理地认识生活。
【网络】反观当下,二元对立的思想根植于一些人心中,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流行于网络平台。我们正处在一个“上帝已死”和“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但这个时代也不乏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如何在信息大潮之中觅得真相、勇立潮头?我认为,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如果想成为掌握真理的人,首先得有一颗会思想的头脑。
【跨界】其次,我们应认识到:人生之路种植之道,其实无需他人做引,终究还需我们自已去探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的,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种子和土壤,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初学者,垦荒人,我们可见袁隆平未走他人走过的路,而是力排众议研究杂交水稻,终稻香满怀,“喜看稻菽千层浪“;河南卫视没有像其他卫视一样请流量明星,而是以中华文化为基,自己在守正与创新中摸索出传承之道,网友评价”如饮佳酿,大醉一场“;中国的发展没有盲目跟从苏联的模式,而是扎根中华土壤,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盲从无以致远,唯有自明方行稳;轻信难以结实,唯有自适方硕茂;固守道难以长久,唯有自悟道方屹立不倒,香飘十里。
【立意参考】(来自湘语文)
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盲目照搬。
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种稻子与种果树的经验有别)
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搞绝对化、一刀切。(稻子与杂草、果树与杂草的根系深浅)
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行业和个人观念更新的角度)
身处多元时代和社会,人、物、事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既定概念与农艺师新观念的关系)
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果树与杂草的关系)
【精彩标题】(精选自 空杯语文 湘语文)
理性看待经验,多元对待生活
善用经验,随机应变
“他山之经”未必灵,适己之法更可取
万事无绝对,经验未必通
万物皆有用,莫以经验论
他人经验为虚,自我探索为实
脱离经验陷阱,实践检验真知
拒绝套用经验,克服刻板印象
他人经验可参考,自身实践出真知
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
理有变通,慎毋绝对
以多维之视角,行变通之大道
道之正误,履之者知
析利弊之理,明善用之道
跳出思维定势,探寻源头活水
莫让思维定势困住手脚
破除既定思维的镣铐
勿盲从他人的“经验法宝”
【行文构思】行文结构(引用公众号“博文馆”)
对经验的认知:他人经验未必可靠。
论证要点:
1.经验是什么?经验从何处来?
2.经验的价值(好处),为什么?(略)
3.经验未必有用,为什么?
4.怎么突破经验的束缚?
5.突破之后的意义?获取事物的新价值
思路导写(引用公众号“空杯语文 ”)
第一段: 引材料(种稻子与种果树的经验有别)+提观点(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
主题段落:
为什么?引材料(既定概念与农艺师新观念的关系)+身处多元时代和社会,人、物、事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
如何做?分论点一: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引材料(果树与杂草的关系)+论证延伸学习和生活层面)+回扣分论点
如何做?分论点二: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搞绝对化、一刀切+引材料(稻子、果树与杂草的根系)+论证(延伸学习和生活层面)+回扣分论点
如何做?分论点三: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引材料(杂草不用除)+(行业和个人观念更新的角度)
【考场佳作1】
他山之玉,仍需磨之
武穴中学高三(14)班 夏子童
总有人说:踩着前人的脚印行走,就算不能光彩照人,至少也不会走入歧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他人的经验,我们仍需辩证地看待。所谓他山之玉,仍需我们细细打磨。
就像果树种植,杂草可以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果树生长。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杂草只会与作物争夺营养成分、空间资源,我们需“斩草除根”。由此可见,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他人成功的经验,未必是我们成功的不二法则。理性思考,辩证对待,结合实际,慎重运用,才是我们对待这些经验的正确态度。
古人言:“以种树之理,移之官理。”静下心来,细细推敲,二者是否真的趋同呢?性格、环境、阅历等多种因素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无法复制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生,所以他人的学习、生活经验并不总是适用于我们,我们也不必照搬复制。
生活没有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面对困境,我们也不必照搬前人的经验,各有各的选择。“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随遇而安的选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破釜沉舟的选择。由是观之,自己的生活需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会,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选择。他人的“玉石”对我们也许不是珍宝,而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罢了,我们又何必奉为明珠呢?
古有邯郸学步,盲从别人的经验,忘记了自己的步调,令人耻笑;今有不少国家照搬他国政治模式,致使江山摇摇欲坠。他人的经验并不总是适用于我们,我们更应细细斟酌,以他人经验为辅,走好自己的道路。就如我国并未一味地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了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这一盛世局面。由此观之,“前车之鉴”也不一定总是“后车之师”,他山之玉,更应我们细心打磨,辩证思考。
人们总是经验性地认为人间最美的风景都在山顶。于是无数人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登上峰顶才发现峰巅只是一块刚能立足的狭地。而在我们的人生中,真正温煦和美的景色,都熨贴着大地,潜藏在深谷。别总把他人的经验当作至宝,自己的人生需自己去体味,去寻找,去发现。
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他山之玉,仍需我们细细打磨,辩证对待,理性思考。小小的种植之理也蕴含着生活之道、人生之理。
(指导老师:武穴中学 洪峰)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结构、论证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确实是一篇佳作。可以看出,该同学对材料理解比较深刻,能结合杂草对于果农和稻农的不同意义来分析,得出观点“他人的经验,我们仍需辩证地看待。所谓他山之玉,我们仍需细细打磨。”文章论据丰富、典型,论证严密,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和其他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语言上,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恰到好处地将名言警句融入文中,富有文采。最为难得的是思想上有深度,对经验主义的辩证看待贯穿全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时代价值,告诫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家国的治理都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让读者倍感警醒。
(武穴中学 郭晓娟)
【考场佳作2】(来自湘语文)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湖南师大附中2020班 周雨彤
作家关正文在《见字如面》中说道:“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就这样,被狭隘成为‘做对的人和好的人’。”的确,在功利时代,我们总习惯于绝对化的认知,一味将自己置于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具体的真相和实际。
杂草对种稻而言可谓一弊,但对于果农来说却是法宝;心细行缓对于大事决策可能贻害无穷,对于潜心研究却大有裨益;慈悲为怀的人抚慰痛苦时得心应手,在严格执法时无疑会畏缩止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类似的例子,所以说,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落窠臼,别入囹圄,别陷泥沼。
为何要如此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在东犬西吠的古代社会中,坚持绝对原则未尝不可,但在多元化的当下,你必须因事而异,因地变通。“没有什么颠扑不破、万古长青的真理。”马克思理论的大树参天,但要让它中国化,适合中国的土壤;孩童会成长为理性的大人,时间也改变了你所处的位置、环境……如果秉承绝对化的观念,你终会受困于你所坚持的“丰富经验”“刻板印象”“定势思维”,一个时代的浪头袭来,你就瞬时丢盔卸甲,无所适从。
就像罗振宇所说的那样,“世界是多元的,概念是多元的,人性亦是多元的。”无论是蜜糖还是砒霜,物总在那里,做它自己,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看你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你本人处于何种境况。人生注定遭遇各类“杂草”,你应洞悉实际再做判断,拿出最合理的方案,别去照抄照搬他人经验,你的抉择,只在此地,只在此事,也只在此刻。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的绝对化观念。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如同曲别针一样,有亿万种可能,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只有谨记尊重实际,才可能跳出窠臼。
对于个人而言,具体分析意味着恪守内心的真善美标尺不变,顺势利用一切,曾经无用之物可以大放光芒,而那些良工之物也可以暂退阁外,静待时机。对以社会而言,不妨少些绝对化的观点,多点宽容与包纳,善恶美丑没有绝对界限,人们也少操心他人的做法。威廉·福克纳曾这样写道:“每个人是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仲裁者,不过谁也不应该为他人的幸福处方。”而对于整个人类生态而言,占据主流不应只是那些公认的法则,毕竟不是所有的胜利都配享圣殿的荣光,并非所有败绩都是渲染时代的微尘。【语文老师此段修改版:对于个人而言,尊重实际具体分析意味着因势利导。曾经有害之“杂草”,亦可在果园绽放光芒;而那些良工好物,也不该所处非位,沦为摆设。对于社会而言,不妨少些绝对化观点,多点宽容与接纳,善恶美丑没有绝对界限,少去盲信别人的经验,少去掌控他人的做法,少去妄议存在的合理。威廉·福克纳曾这样写道:“每个人是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仲裁者,不过谁也不应该为他人的幸福处方。”而对于整个人类生态而言,除了有公认法则占据主流,还要有小众特质各显神通,若是一刀切之,怕会伤及无辜。】
若有人再问起:“你为何不信奉他人所持的圭臬?”我将会这样答道:
“彼之蜜糖,可能吾之砒霜。不妨待来日方长,静候各方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