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在认数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学段对于小数的认识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认识,另一个是小数的意义。在初步认识的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并进行简单的交流。所以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借助直观模型初步认识小数,因此,在本课中借助了“袋、个、条”的模型来感受计数单位的变化,也能使学生通过该模型感受到零点几小于1,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0.1,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从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教材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认识小数,包括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及初步理解意义,另一部分为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所以本课内容定在了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学生情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中段的学习和生活,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他们的学习任务和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都较低年级更强了。学生的思维也从直观形象性为主过渡到以逻辑抽象性为主的关键期。所以,如果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将造成因承载量不足而出现学习认知上的堵塞。小数的认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为两个年级段学习,一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初步认识小数,另一个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在初步认识的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并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中,一要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二要借助数形结合,从具体到抽象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2)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与善良和勤奋为伴。重点: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和会写小数。难点: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故事开始,建立“体” 1袋里有10个蛋糕,那我们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1袋蛋糕的数量呢?板书 10个 根据绘本情节答问题 对接十进制
由“体”分出“面” 单个卖的话,每次卖掉1个蛋糕,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那么1袋加2个蛋糕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板书 1个 12个 听绘本并回答问题 铺垫“袋与个”的关系,为对比“个与条”做铺垫
由“面”分出“线” 1个蛋糕可以用1来表示,那把1个蛋糕平均切成10条,这1条怎么表示呢?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展演 引出认识小数
认识小数 (1)1袋记作10,1个记作1,现在买走的是1条蛋糕,所以蛋糕的个数是0,条数是1,在0的右下角加一个小的圆圆的点,读作0.1,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点就叫做小数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读出数字即可,你能读一读这些数吗?(2)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个,也就是我们说的1条板书 0.1个 (3)1条用0.1表示,那3条呢?9条是多少?10条是多少?(4)你能记录1个和2条吗?你能写出1.2吗?在写小数的时候一定要写数字,小数点要点在两数之间靠下的位置。试着写一写。 认识小数深入认识0.1渗透计数单位的累加对比12与1.2 感受小数点的重要性 借助形象的个与条,帮助学生理解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10 渗透数形结合、单位累加的思想
小结 像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举例 联系生活实际
再次理解意义 10个0.1是1,10个1是10,你还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个单位也有这个关系吗? 元、角、分米制单位 借助多种模型理解小数意义
总结提升 用0.1.2写成尽可能多的小数就这样玛鲁夫妇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每天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当然这是因为夫妇俩的善良 勤劳 ,也多亏了坏蛋格格巫的好点子。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合作交流 强化认知,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量规 评价人:______《小数的初步认识》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优秀良好需努力自评互评教师评内 容收集数据的情况至少有二种不同的数据收集的案例。能完整地说明收集数据的情况和应注意的地方至少有一种不同的数据收集的案例。能较完整地说明收集数据的情况,并能说明应注意的地方。只有一种不同的数据收集的独立案例,或者,虽然能说明收集数据的情况,但不够清晰和完整,或者没有说明收集数据应注意的地方。小数探究、解释和说明对小数的解释合理、科学,并能使用二种以上的图表来说明小数对小数的解释较合理,并能使用一种以上的图表来说明小数对小数的解释不够合理,也未使用图表来说明小数小数的应用有二种以上的关于小数的应用情况,并对小数的应用的说明清晰明了至少有一种以上的小数的应用情况,并对小数的应用进行了解释没有关于小数的应用情况的 介绍,或者虽然有,并对小数的应用的解释模糊不清对小数 的探索反映了在探究小数的活动 中理解了一般的模型制作 方式。在探究小数的活动中学生们初步理解了一般的模型制作方式没有反映在探究小数的活动 中对一般的模型制作方式的理解思维的创新性具有创兴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小数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点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差,缺乏创作型,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学习效果理解小数的意义,能够顺利解决相关的小数问题基本理解小数的意义,能够仿照老师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小数问题,不理解小数的意义,需要老师再次帮助才能解决相应的小数问题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总评:本节课以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感悟等数学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绘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本节课抓住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具体生动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学习情境,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实际含义。呈现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学会小数读、写。创设猜测、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束缚,拓展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2.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如,在认识“一位小数”时采用“扶――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认识两位小数时,改变了认识一位小数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益。为了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用0.1.2写成尽可能多的小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迁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重视目标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教学的育人性。本节课着力抓好“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始终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民币、长度、质量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帮助学生理解用“元”或“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实际含义时,始终关注学生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巩固练习阶段,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发展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多作贡献。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