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孝文帝亲政后,曾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孝文帝此举的用意主要是
A.为其接受汉族文化扫清障碍 B.缓和与西晋政权的矛盾
C.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 D.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
2.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受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表明北魏政府推行的制度是
A.延续了井田制 B.推行了均田制
C.废除了租调制 D.实行了两税法
3.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A.北方人民的南迁 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麦稻复种制的普及
4.《晋书》中“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是有实际历史含意的,其反映的特殊历史背景是
A.门阀政治 B.少数民族内迁 C.藩镇割据 D.南北朝的对峙
5.唐初《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长安城)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夜行者,皆为犯禁。《唐会要》记载:公元840年,唐文宗下令京城夜市应该禁断。《新唐书》记载:公元881年,谏议大夫萧廩奏请皇帝应该厉行宵禁。据此可知,唐代
A.注重提升都城的经济功能 B.重视对城市实施规范化管理
C.依照法律规划和建设城市 D.进一步打破城市的坊市界限
6.史载,贞观时期,国子学“四方学者云集……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人国学”,“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甚至“胡著汉帽,汉著胡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经济繁荣且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推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C.西域各族文化优于唐朝的文化 D.唐朝重文化而轻视经济和军事
7.《新唐书》评价唐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他在位期间
A.崇儒尊孔,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维护国家主权,抵御突厥入侵
C.轻徭薄赋,慎用刑罚,虚怀纳谏 D.开创科举制度,提高进士科地位
8.下表是隋唐时期户数统计表(据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隋唐时期户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多万户
唐太宗贞观初年 200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18万户
A.隋炀帝时期户口数可能有夸大 B.唐朝前期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C.天宝年间户数为唐朝人口顶峰 D.两税法推动玄宗时户数激增
9.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
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 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
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 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
10.《新唐书》记载,“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这说明唐代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赋税名目较为繁多
C.出现以银代替绢帛纳税的现象 D.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11.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规定: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夏、秋两季纳税。其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
A.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国家支配土地的数量
C.促进以庸代役广泛推行 D.抑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12.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A.提高官员素质 B.扩大统治基础 C.削弱承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名士把道家“道法自然”付诸实践,他们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士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出现新的思想潮流 B.三教合流开始出现萌芽
C.战乱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D.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炼养生、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上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道教佛教争夺统治地位 B.中国古代呈儒佛道交融景象
C.传统主流价值受到冲击 D.宗教思想弥漫加剧社会动荡
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B.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初年的租庸调制度本以均田制为基础,租,每丁每年纳粟或稻;调,随乡土所产,每丁每年纳绢或麻;庸则是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不服役则需纳绢代役。国家有事,则需加役十五日。天宝年间,户口版籍更新不及时,使得户部掌握的户籍信息与户口不一致。富裕民众,掌握着大量土地,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数量有限,少地或无地的民众日益增多。同时,富裕民众大多通过为官为僧来逃避课役,而贫困民众因无地或者少地而无力承担课役。官吏催逼虽严,而财赋却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之下,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登统在户籍之中,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翻译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1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任意一个历史事件。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
(4)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他统治时期与西南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参考答案
1.D2.B3.A4.A5.B6.B7.C8.B9.A10.C11.A12.B13.A14.C15.C
16.(1)不同: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赋税缴纳的形式:租庸调制主要缴纳实物,两税法则兼收货币与实物;税目: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税目有所简化。(答出任意两个角度即可)
(2)背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人口和田亩籍账的能力,中央政府财政困难。(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7.(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学习或者鉴真东渡
(3)科举制;
(4)文成公主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