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2.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3.唐代开元年间,时人王泠然说:“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这反映了唐代( )
A.平民取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B.科举制的公平性受到制约
C.官僚队伍主要由士族构成
D.形成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
4.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制度中可以用作该结论史实支撑的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
C.租调制 D.三省制
5.有人对下图中的人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图中的诗人应是( )
A.孟浩然 B.王勃
C.李白 D.白居易
6.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作品属于李白的是( )
A.《蜀道难》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西游记》
9.《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10.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
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
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
A.北方的战乱不断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长江天堑的优势 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3.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出(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4.图中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1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6.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惠能《疑问品第三》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17.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年代 不课户 不课口 课户 课口
天宝十三年(754) 3888504 45218480 5301040 7662800
天宝十四年(755) 3565501 44700988 5349280 8208320
乾元三年(760) 1174529 14619587 758582 2370799
A.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B.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发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18.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朝北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9.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0.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 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看见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材料二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 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23.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
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
(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解析:材料中“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可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中寻找突破口,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
2.A
解析:由材料“自照”“知过”“忠臣”可知A项正确。
3.B
解析:王泠然对科举制“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的认识,表明科举并非真正做到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公平性受到血缘、权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局限性,平民很难取得入仕途的机会,排除A项;科举制度总体上打破了士族特权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士族不再是官僚队伍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D项。
4.D
解析:“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三省的负责人都是宰相,往往在政事堂议事,故选D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排除B项;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
5.C
解析:从“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等字眼来看,其作品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故选C项。
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故科举制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因此,答案为B项。
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①②③项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是明朝开放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8.A
解析:李白是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苏轼,《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关汉卿,《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因此,答案为A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B项正确。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到浩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D项错误。
10.A
11.B
解析:依据所学,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量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经济发展,使得“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只能“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故选B项;依据所学,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都曾统一北方,排除A项;长江天堑是自然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属于政治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租”“庸”“调”等信息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与材料中的租庸调制不符,排除D项。
13.B
解析:诗句“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未涉及农村商品经济,因此排除A项;诗句中的“妇织”应该属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因此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排除D项;从“田家”“妇织”“登垅”“锄”等信息可知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符合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特征,因此B项符合题意。
14.D
1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能够战胜其他割据政权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此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故D项错误。
16.C
解析:材料未体现佛教的政治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思想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可知,佛教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中国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中的儒学思想,并未涉及儒道的变化,故D项错误。
17.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760年与755年相比,户口锐减,课户、课口数量减少,结果造成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造成赋役征发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且在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就走向崩溃了,故排除A项;表格数据反映出755年课户、课口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会增加,760年课户、课口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会减少,故“日益减少”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课役户口数的情况,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故排除D项。
18.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北方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唐太宗不修长城,故选D项。
19.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中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
20.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正确;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是租庸调制的内容,③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可以从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据材料二可知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同意理由围绕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不同意的理由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
22.(1)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或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司隶校尉、刺史;北击匈奴。(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3)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
23.(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3)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24.(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2)此诏书由草拟到审核再到颁发,虽然事涉三省,但前后只用了两天,不仅可见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办事程序比较完备,而且也反映出其办事效率是极高的。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诏书先后经由部门,并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可知,诏书颁布虽程序较多,但却只用时两天,可知办事程序完备,效率高,再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衡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