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6 14: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单选题
1.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团体发生俨然革新运动中之惟一团体。其实学生虽有几许热心侠气,究竟还是团体的训练不大充足,其中缺憾甚多。”这意在强调
A.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传播 B.学生运动需要先进组织领导
C.中共成立的群众基础已具备 D.青年学生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2.孙中山说:“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这表明他( )
A.主张联合苏俄共同革命 B.认识到工农力量的重要性
C.认为民族主义已经实现 D.已经成为工农利益的代表
3.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代表越飞的谈判中,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领导权,交由马克思主义者来执行纪律和命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国民党
A.缺乏与共产国际合作诚意 B.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想保持指导思想的纯粹性 D.政治上依然不够成熟
5.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到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
A.注重国代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 B.反思国民革命中的武装斗争问题
C.强调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 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
6.1923年4月,毛泽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反动势力太强大了,外力和军阀勾结为恶,共产党和—些“非革命的民主派”都将同“革命的民主派”国民党合作,以“成功个大的民主派”。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明确国共合作的方式 B.倡导建立革命联合阵线
C.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D.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7.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8.1927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在广东、湖北、浙江、江苏、湖南广西、上海等省市相继颁布了减租实施条例或办法。国民党此举意在
A.落实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B.维护广大农民阶级的最根本利益
C.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D.用改良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
9.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纳兹兴高采烈地宣称: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的建立,“证明这个省显然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现在可以提出夺取政权的问题了”。这表明
A.国民大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 B.广州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C.罗米纳兹错误估计革命形势 D.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作出了没收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而1929年中共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对富农只没收多余的土地,不过分打击;对大中小地主区别对待,给地主以生活出路。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B.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C.利于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 D.意味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11.1928和1929年,国民党军队的叛兵基本成为红军补充新兵的一个重要来源,但1930年后红军兵源发生很大变化。如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过4%。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利 B.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军队阶级成分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推动 D.国民党军队严惩叛逃的现象
12.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毛泽东意在
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发动群众打破国民政府“围剿”
C.促进土地革命运动兴起 D.尝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孙中山起草的《建国大纲》,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与宪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关于国民党的“训政”说法正确的是
A.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体现了孙中山的“主权在民”初衷 D.其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14.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蔡和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北伐是冯玉祥的事,东征是唐生智的事,都与我们无关”,我们要“坚决地自觉地来干我们自己的事,来找我们自己的地盘和武力。”这表明他
A.提出开创农村武装起义局面 B.决心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C.认为国共合作北伐是错误的 D.主张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15.“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对此,毛泽东说“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这说明土地革命
A.巩固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 B.粉碎了国民党的包围封锁
C.发展壮大了革命有生力量 D.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
二、材料分析题
16.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已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国商品倾销严重损害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工商业者不断呼吁政府予以扶助。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遂参照各国成例”制定并颁行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反倾销法——《倾销货物税法》,该法在内容上来看,可以说是比较完备的。1932年12月,附属于财政部的倾销货物税审查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输入的外货进行考察,判定倾销事实,最后经由海关对其征收进口关税外,加征倾销货物税。1934年1月,国民党中央又通过《请速施行倾销税以保护新兴工业案》以保护日益窘迫的民族工业。《倾销税法》等的颁布使中国企业对外国的倾销起诉有了法律依据,是中国政府反对外来商品倾销的战略性威慑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像政府预期的那样,取得最大的绩效。
——摘编自陈晋文《南京国民政府反倾销政策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反倾销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民政府的反倾销政策。
参考答案
1.B2.B3.D4.B5.A6.B7.D8.C9.C10.C11.C12.B13.A14.D15.C
16.(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17.(1)背景:经济危机,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严重损害民族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的呼吁;国民政府顺应民意,加强财政收入的现实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时代潮流的影响等。
(2)评析:国民政府的反倾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倾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