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任务驱动】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标记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留待课上解决。
2.通读《赤壁赋》,说说作者描绘了月下赤壁什么样的景色,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3.通读《登泰山记》,画出作者登山的路线,说说文章雪后泰山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4.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素养目标】
1.知识拓展与延伸: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实词“望、歌、如、东、阴、然、长”和虚词“于、乎、以”的含义、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两文所写的景与情,学习两文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赤壁赋》“主客问答”的方式和《登泰山记》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历代文人对待入仕的态度与观点,找出他们与苏轼、姚鼐的异同,说说对个人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解。
赤壁赋
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历史治水名人,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作品背景
乌台诗案后的人生选择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底,在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秋冬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称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情感。
相关常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rénxū
zhào
píng
qiǎo
yǎo tiǎo
niǎo
lí
liáo
zhú lú
shī
piān
páo zūn
mí
zhǔ
shuò
jiè
fúyóu
zhǔ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同“ ”,意义: 。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同“ ”,意义: 。
冯
凭
乘
缪
缭
盘绕,围绕
3.一词多义
劝请
嘱托
往
好像
享有
适合,适应
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眺望
名望,声望
疑问词,相当于“吗”
介词,相当于“于”,在
形容词词尾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这里指明月停留。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旷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貌的女子。
6.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凌万顷之茫然( )
(4)客有吹洞箫者( )
(5)何为其然也( )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7)而今安在哉( )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判断句
7.文化常识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称。
文本研读探究
赤壁赋
研读任务一:厘清文本段落层次
1.第一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第二段可分几层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箫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研读任务二:鉴赏文本的艺术手法
3.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完美融合的
【明确】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溯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4.《赤壁赋》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传统赋体的结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古代赋体散文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做了很大的改造。这里的客,不是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了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文白对译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思想。
第一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